登陆注册
2907100000006

第6章 最后一家修笔店

面对一支钢笔,张老师傅的凝视是无比深情的,深情的背后又是一种哀伤,独属于他的哀伤,旁人无法体会他对钢笔的情感,每个人总会有自己终生信守的东西。这是一个儒雅的、颇具耐心的老实人,本分了一辈子,也因太过本分而落伍,他的店铺也落伍,他的手艺也落伍,却是最奢侈的落伍。

最近一次修钢笔,是因为在巴黎二手市场上淘到两支古董钢笔,笔尖是24K金的。回来真打算用这笔写字,却发现出不了水。太久不用钢笔了,自己无从下手,又不想放弃,便在网上搜可以修笔的地方。少有的修笔师傅都躲在不为人知的巷子里,年纪很大,基本都处于退休状态,有一搭没一搭地帮帮忙,完全不能靠修笔糊口。

在北京的东四南大街上,竟然还存活了一家修笔店,差不多也是中国最后一家修笔店了,并且这家店是从1962年时开起来的,简直不可思议。如今街道上的商店,今天开了,明天就关了,赚不到钱的立刻就把店盘出去了,赚到钱的不是见好就收,就是野心勃勃地扩张生意。少有几家真正的百年老字号,那种私人的、个体的、一心一意的,能存活的就更少了。

第一次去张老先生的修笔店就吃了闭门羹,两扇木门紧闭,挂着一张牌子“休息”,下面是小字“3点营业”。木门中间嵌着玻璃,可以透过看到工作室,工作室面积不大,写字台、柜台摆放得错落有致。整个门都是木制的,店名是金色的大字写在深灰色的墙面上。门脸像嵌在灰色的砖头墙上,没有装防盗门,那种普遍的铁质拉门,不做防盗的店铺现在真是不多见了,显得很不以为然,同时透过玻璃看到的店是寡淡的味道,东西都是旧物,是过去的景象,像一杯冷茶,凉了反倒不怕人来喝。

这条街也是北京城里一条久远的街,没有太大张旗鼓地开发,侥幸地保留了一些老时光的味道。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筛选过一样洒落在门脸上,使老木门看上去更加有光泽了,像被打磨过一样,玻璃也反射着光斑。远处望出去,景象又大不同了,先是修笔店夹在一家化妆品店和一家时装屋的中间,显得最冷清,再远的就是琳琅满目、装潢光鲜的各种商店。这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房子,好像时光走神忘了带走的产物。可这一带做生意的人,没有人敢小瞧了张老师傅的店,就连这片儿的民警都能说出这里的来头。

只有新客人才会“扑空”。熟悉张老先生的人都知道他下午3点才开张。张老先生每天下午3点到5点工作,倒不是因为生意少而心灰意懒,而是因为他年纪大了,好歹也八十多岁的人了,精力有限。虽然营业时间极短,但风雨无阻地开张,作息非常有规律。有次北京遇连续大风,大街上人们冻得面红耳赤,冲进一个男子,还没来得及站稳,就对着张老师傅乐了,大老远从海淀赶过来,一路担心不开门,现在真是如愿以偿。张老师傅也幽默,笑了起来,“我要不开门,那您不就碰锁了吗?”

我是喜欢看修笔和修表的人。小学前,我淘气,喜欢拆家里的钢笔,多是“金星”、“永生”和“英雄”这几个牌子,那时候的一类钢笔都长得差不多,是最物美价廉的款,钢的笔帽,笔杆的颜色不同,笔舌藏在里面,笔尖就是小小的一个金属尖,中间是有一条缝隙的,是墨水流出来的渠道。另外还有的钢笔,就是笔舌很大,看上去更加气派。家里还有为数不多的,弯头钢笔,可以写艺术体的字,我却驾驭不了,因为笔杆压低,笔画就粗,笔杆竖起来一些,笔画就细,很难均匀地写。我在大人不在家的时候,就开始拆笔,所有的零件都取下来,连墨囊也不放过,自己很沉迷这个游戏,把所有的笔拆了再组装,一直没有被发现过。直到有一个下午,我把两笔筒钢笔全部拆散,相互重新组合,有的就组不上了,组上的也不能用了。这次是瞒不过去了,挨了一顿很大的骂,拆过钟表的事也在惶恐中自首了。从那之后,我是无比崇拜可以修笔的师傅的。

在小学的时候,钢笔属于中高年级同学的学习工具。铅笔是低年级的,是笨拙的。圆珠笔是禁忌,是不允许使用的,不属于硬笔书法的范畴,笔尖太滑,写出来的字有些流气,是社会气的,考试更是万万不能用的。对墨水也有要求,作业只能使用黑色或者深蓝色的墨水,纯蓝色不允许使用,是轻佻的,不够严肃的。就在这种有些紧张的氛围里,我们小心地写着钢笔字,是最诚恳的书写方式,对钢笔也是爱护有加,钢笔情结也就埋下了。比我们年长的一辈,对钢笔的情结就更深了,他们穿着蓝衣白裙,热爱书写,钢笔是要插在上衣口袋里的,跟手表一样重要,是属于知识分子的物品。这样的几代人,都是张老师傅的顾客,很多人跟他都有几十年的交情,爷爷是在这里修笔的,有了孙子还带到这里买笔、修笔,谁也想不到,换了人间,都动摇不了的小店竟然是修钢笔店,是这么落伍的生意。

店铺一进门,是老式柜台。玻璃木柜里出售的钢笔,不是什么名牌,价格不等,却是实实在在好用的书写工具。柜台侧面的写字台就是张老师傅的工作台,也是有了年头的,一盏墨绿色的搪瓷工作灯,发着橘色的光。张老师傅戴一副金丝眼镜,头发花白,坐在桌前,桌子上钳子、镊子、剪刀,还有各种钢笔零部件,一台古旧的磨尖机不知道打磨过多少只钢笔尖。张老师傅人虽然瘦,肩膀却宽厚,背脊微微弯着,研究着手中的笔,无比专注。工作台对着墙上贴满了各种奖状,大红色的旌旗垂直黄色的穗子,“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全国商业系统劳动模范”等,那是张老师傅生意鼎盛时候最好的肯定。

1947年,张老先生17岁,跟着父亲一起在东安市场卖钢笔,那时候钢笔是热销货,很受欢迎。顾客的钢笔有小毛病时,他就顺手帮人修修,钢笔的结构并不复杂,钢笔尖劈了,钢笔管裂了,丢个小零件,换个笔管什么的,他很快摸索出门道。

顾客们很快发现他修过的笔比之前更好用了,甚至有些新钢笔,都要带来给张老先生磨一磨,写字才能更顺畅。1962年,张老先生在“大兴公寓”租了店铺,专心做修笔生意,比起一般的修笔师傅,他独创了一手“点尖儿”的绝活。钢笔大多数毛病都是坏在笔尖上,笔尖娇气,很容易摔坏。钢笔头上有一个比小米粒还小的圆珠,掉了钢笔就不能用了,需要把圆珠粘到笔尖上,然后在圆珠上开出缝才能流出墨水。这道工艺在笔厂里都是激光加工,可张老师傅就靠手工电弧焊把一个小钢珠焊在笔尖儿的顶端,焊得恰到好处,再在钢珠上开条小缝,做成钢笔尖儿。

“点尖儿”用的材料都是从德国进口的铂金材料,顺滑又耐磨,写上几十年都没有问题。绝活为张老先生带了荣誉,也带来了伤害,没有意识戴护目镜,每次火苗烤眼睛,伤得很厉害。在30年前,张老先生得了视网膜炎,“点尖儿”这门绝活做不了了。可他也没有让那些慕名而来的客人失望。面对摔弯了笔头的钢笔,他用一把小钳子,轻轻地、慢慢地掰,笔尖儿一点点变直,就像从未摔过一样。因为长时间的手指劳动,他两只手的大拇指超乎寻常的粗。

修了50万多支钢笔,贵的也有,便宜的也有,一律平等对待。有人带了进口的接近万元的奢侈钢笔来修,也只不过花了数十元,而要把笔寄回工厂本部换零件也要千元的开销。来修笔的人,也形形色色。张老先生工作台上有一张名片,那是巴巴多斯驻华大使留下的。桑德福德大使也曾来到这家小店,修好了笔,留下了一句话:“我觉得您很伟大,很羡慕您!”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感谢信,张老先生也都保留着。

只要一摸笔尖,张老先生就知道毛病出在哪里,钢笔拿过来不用看,就知道笔尖是不是原装的,是不是自己曾经修理过的。小毛病,张老先生会告诉客人怎么弄,客人回家若还弄不好的,修理也就花个十几块钱。有的钢笔堵了,吸不进墨水,张老先生接一杯温水,泡俩仨小时就没事了。现在人对钢笔的了解太少了,张老先生总要嘱咐每个客人,钢笔要注意保养,笔尖不要在金属等硬质材料上书写。最好将钢笔每一个月左右清洗一次,保持墨水下水流畅。钢笔如长期不用,应洗净保存。

过去以修理钢笔为业的人很多,收入丰厚,也有不少人拜张老先生为师。但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变化太快,生活习惯也决定了这份职业的命运。同行早早洗手不干了,徒弟们相继离开,修钢笔成了三百六十五行里最不吃香的行当,好汉子不爱干,赖汉子干不了,张老先生的子女也无人继承,就连修理用的配件都无从去找,许多生产厂家都已不存在了。修一只笔最多十几块钱,有时那就是一天的营业额,一年的收入才一万多。很多人向张老师傅传授生意经,还有的出主意,说铺子的地理位置好,租出去一个月房租也快赶上半年收入。这些张老师傅从未考虑过,别说转出铺子,就连离开几天他都不舍得,生怕来找他的顾客扑空。为数不多的几天他没有开业,竟是老伴去世的日子,想起来还是黯然神伤。

面对一支钢笔,张老师傅的凝视是无比深情的,深情的背后又是一种哀伤,独属于他的哀伤。旁人无法体会他对钢笔的情感,每个人总要有自己终生信守的东西。这是一个儒雅的、颇具耐心的老实人,本分了一辈子,也因太过本分而落伍,他的店铺也落伍,他的手艺也落伍,却是最奢侈的落伍。这些年,我们失去了钢笔,也失去了许多其他东西。我们失去了太多,张老先生反倒替我们担心起来,如果哪天他不在了,顾客们该去哪里修钢笔呢?每天傍晚,张老先生关了搪瓷工作灯,锁了店铺,推出自己的自行车回家。不知道哪天,这道门关上后就不会再打开了。

同类推荐
  • 凤凰城

    凤凰城

    《凤凰城》为回族风物传说类民间故事专辑。出自民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回族民众淳朴、善良的民性:它浓浓的泥土的芳香,更是带给人一种悠长纯美的回味……透过这些故事,不仅可以感受浓郁的地方风情,也可以体悟回族民间故事与多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虚拟的九十九个夜晚

    虚拟的九十九个夜晚

    本书将收录的诗篇分为3辑:无关春天、宁夏书、虚拟的九十九个夜晚。
  •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1卷)》内容简介:作为一本诗歌读物,《读诗(第1卷)》选稿的基本原则是不论门派,但求好诗,鼓励勇于承担,直面现实,体现汉语诗性魅力的写作;无条件地向那些将汉诗带入成熟、开阔、高贵、大气之境界的诗人致敬,向那些给汉诗的未来投注新活力、体现新难度、创造新格局的诗人致敬。写诗在今天比起任何时代都更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新世纪诗歌版图的拓展,有赖澡雪精神,日益精进的一代人的共同戮力,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隐忍自处,孤怀独往,引领风骚的巨匠与杰作的出现。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发现新手,向有借鉴价值的实验之作开放。
  • 鸢尾几度花

    鸢尾几度花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集,书中内容从作者的高中黄金时代开始,一年一年追溯下去,到轻狂时代,到竹马时代。有柔情有硬气,有怜悯有叛逆,有含蓄有锋利。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过程,看文字由青涩稚嫩的学生腔蜕变成成熟历练,又看着复杂纠缠的文字回归到最初的天真与纯粹。在这里,疯狂与无邪并存。厚厚一叠,没有形式只有真实。在这里,有无数等待证实的梦想。厚厚一叠,没有形式,只有真实。在这里,可以听到笔锋划破纸张的声音,是情感的颠簸。厚厚一叠,没有形式只有真实。时光会在记忆回溯中开出鲜艳的花朵吗?鸢尾花开在春天,梦想启程在春天,这一切都同青春一般美好。
  • 法兰西诗选

    法兰西诗选

    法国被誉为浪漫的诗之国度,法语也以优雅著称。有趣的是,浪漫与优雅并非一贯如此,法国文学曾因枯燥、呆板而饱受诟病,于是便诞生了著名的“七星诗社宣言”——《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1548)。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嬗变,法国诗歌成为世界文坛的一支奇葩,其间重要流派此起彼伏,天才诗人闪耀如群星。胡品清女士以洋溢的诗情和优美的译笔,让我们得以领略瑰丽神奇的法国诗坛之风采。
热门推荐
  • 唐朝大岛主

    唐朝大岛主

    老天爷把杨恒扔到了荒岛,而且还是一千多年前的荒岛,同时也给了他活下去的资本,从荒岛开始,冒充神仙弟子,收流民,搞建设,成就大岛主之名!
  • 遗梦

    遗梦

    堂之上,虽然此时还是一片宁静,但所有王公大臣们心里都无比清楚,这只不是一个假象而已。先是南梁公主失踪,然后菱玉殿下死了,来自南疆的芳贵妃被打进冷宫,接着听闻皇帝亲自将她接出冷宫,却又让她回南疆去探视父母,明升暗贬。这些为官多年的大臣精明无比,嗅到了一场政治风暴……
  • 武破仙惊

    武破仙惊

    百族林立,风云激荡,龙蛇起陆,天才并起,巨头出世,人族式微,大厦将倾。成仙之路起波澜,长生之说引纷争。武道极致,能否打开无上仙国?得见长生?
  • 完美魂界

    完美魂界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狂过、疯过、闯过、辉煌过,落魄过;悔恨过,得意过,战斗过,努力过,但是从来都没有怂过。
  • 左眼遇见鬼

    左眼遇见鬼

    无意中,我被恶鬼缠身,等怨念解开,她却留给了我一只可以看见鬼的血色左眼;遇猛鬼袭人,想躲却牵连其中,更不小心做了代理鬼差;前任鬼差失踪,硬着头皮,我开始了在人与鬼、阴与阳之间的旅程,化解恩怨,指引灵魂……
  • 魂逆苍生

    魂逆苍生

    大道冥冥,天地造化。身怀龙魂玄气,天生造化神眼独揽奇遇。修无尽骨,锻永恒身练造化器,蕴至尊火持创世术吞神药,持血限大山中出来的至尊少年如何掌乾坤,灭天地大千世界,万般大道吾独揽天下。
  • 东方传世纪

    东方传世纪

    伊始轮回乱东方,世界之境终衍生。于是、第三轮游戏开始咯~
  • 重生巡礼之年

    重生巡礼之年

    重生了?白图看着镜子里那张圆圆的脸蛋,没错,十四岁的白图暂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胖墩。穿越了?醒来后的白图身处的是一个陌生的高级公寓,身边多了一个与他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姑姑,记忆中原本居住的旧街区虽然还在这个时空,但……历史上李白不再是伟大的诗人而是一名武艺精湛的侠客,一些该有的诗词歌曲也不曾存在这个世界......并不是一切都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那时,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这样的信念绝不会毫无意义地烟消云散。——村上春树ps:本书是TV休闲剧,人物性格成长为主,卖书卖歌卖才艺为辅。想看主流网文套路,这里估计没有。
  • 花城之夏

    花城之夏

    一首童谣,一段如梦的童年,她想嫁给他,只是为了续梦
  • 风中花落

    风中花落

    “风中花落,是我的心跳、你的沉默。对不起,一直没能对你说出那句‘我爱你’,从今夜起,我会…带你的心,笑着活下去。”我还在这里等着你,没忘记我们的约定,要一起去旅行想走遍世界各地,留下我们的足迹,梦中有爱情多美丽我还在这里等着你,你是不是已经忘记要一起摘星星闭上眼转过头去,才发现失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