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3800000021

第21章 童年记忆残片里的妈妈(3)

有些种上可以唾手可得的蔬菜的地方,爸爸和妈妈就去很远的山上割来带刺的山枣枝,夹成一圈护栏,防止小孩们进去糟蹋。

这种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做法,其实不起什么作用。只是那个年代的民风淳朴,人们的觉悟程度,可以用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就提示了。但总是免不了有被人顺手牵羊,捞取一把的时候,父亲遇到此情,就大为光火,特别是窃取“果实”又糟蹋了“树林”的时候。只有妈妈,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种失窃的事情,仿佛是送给了别人似的。这种田园般的生活,农耕式的劳作给了我们兄妹少有的锻炼和乐趣,是都市里长大的孩子们不曾有过的体验和回味。父母的心思全在养家糊口,节约开销,可以过上比其他城里人更充实的生活上;我们的兴趣则在自食其果。我们最喜欢种的是向日葵、玉米和花生。因为这些成果都能据为己有。葵花籽是年货,可以过年时打“牙祭”。玉米棒子可以烧着吃,那种口感就像世上最美味的东西。花生则成熟一颗消灭一颗。恨不得连花生秧子也可以烧着吃才好。

我们搞的这些自收自支的产业,在父亲的眼里,是不务正业的另类,所以沃土良田是绝不租让给我们占用的。我们只能在犄角旮旯的地头和菜园的边边种上一溜儿,前提是不能影响主业的生产。因此,我们一年的收成从来没有计入父亲的生产总量。跟着大人忙活了一年,只赚得了童年和少年的乐趣。

当然,我们童年的乐趣还有对成长的兴趣和收获的期待。凡是长在土里的蔬菜,不等成熟,我们就会三天两头跑到地里去拨开表土看一看长到多大了。比如土豆、地瓜、胡萝卜、地姜等等。窥探来的情报一般不敢向爸爸报告,那是要挨训的。但是,一旦有了新发现,土豆已经长到鸽子蛋那样大的时候,肯定要给妈妈说。妈妈不以为然,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才是收获的节气而已,好像对我们的发现也不予以什么表彰和鼓励。只是我们还乐此不疲地去发掘和发现。直到慢慢长大,这种乐趣才不知不觉地消亡了。后来,我们才认识到,在大人眼里这都是孩子们的“把戏”。

我逐渐从帮手变成了副手,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种植各种蔬菜的技术,甚至可以熟记一些种菜经,比如“头伏萝卜、二伏菜”等等。那时,妹妹还小,妈妈上班。满园的各种蔬菜的种植和收获并不繁重,主要在管护,特别是浇水。蔬菜与大田作物最大区别是在后期管理,大田作物靠天,菜园则靠人。像黄瓜豆角和辣椒之类的生鲜蔬菜,只要三天以上不下雨,就要人工浇水。否则,叶子就会发蔫。挑水浇园,施肥除草,打药除虫就成了父子俩的全部业余生活。

农忙季节,父亲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浇地,常常干到天黑看不见为止。如果天旱,晚上趁着月光也要挑水浇菜。晚上排队打井水的人少,气候又凉快。夏天的夜晚,往往是我们最忙活的时候,今天想来真是庆幸。那时,正赶上“文革”初期,既没有课外作业又没有升学压力,更没有电视节目和上网的诱惑。

挑水浇园,可能是最宜身心健康的运动。你想,一担水七八十斤,走一趟300多米远,一个晚上三四十趟。总计下来,负担这么重,连续走上九至十公里,应该算是大运动量的训练了。最后,我练就了双肩可以左右轮换挑水,一气不歇地完成任务。

全家人精心经营的这块田园般的院落里,不仅有各种家人喜欢的蔬菜,还有葡萄、枣树、桃树、苹果和梨树。后来,父亲下决心在自家的院子里打了一口水井,可惜深度不够,水量只能保证正常的使用。遇上干旱,还是要挑水去接济,但毕竟省去了很多苦力。

劳动的收获给了全家人生活的快乐。父亲又雄心勃勃地开始养猪、羊、鸡鸭兔子等禽畜,仿佛要把这个都市里的院落变成田园牧场。那段时光,是妈妈最心满意足的一段城市生活,也是家人常常回想的最珍贵的田园梦了。可惜的是,仅仅几年之后,城市的发展摧毁了那座城市里的院落。几经搬迁的父母,试图再寻找到一块这样自给自足的乐土,东山再起,再过上那种田园般的都市生活。然而,翻过去的一页历史再也翻不回来了。

(2007年6月8日/周五/重庆)妈妈等孩子是期盼;孩子等妈妈是渴望。

等妈妈下班的时候

写下这篇日记的题目时,泪水已从眼角溢出,滴落在纸面上。幸福的童年往事像电影一样从脑海中闪过……“文革”前两年,妈妈终于说服爸爸去上班。我们兄妹四人托付给一位学过日语,曾在日本统治大连时期做过职员的一位老人。老人是位军属,女婿是部队的转业干部,在粮站当主任,女儿是商店的售货员。夫妇俩有三个年龄相近的女儿,由老人照看。苦于没有合适的照看场所,就选中了我家这座独门独院的住宅,既宽敞又安全。老人孩子活动空间很大,也可以帮助看家护院,关照着我们兄妹四人。

这样,由一个老人和七个孩子的家庭幼儿园就此形成。老人很和善,七个孩子也相处很好,其乐融融。实际上,我是老人的副手,帮他照看六个小妹妹。

老人的女婿下班早,大约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就接三个女儿回家。老人也蹒跚而去。热闹了大半天的院子突然显出几分冷寂。

人家的爸爸把孩子接走了。在儿童的幼小心灵中不免产生一种对妈妈的依恋。妹妹们都要去接妈妈。无奈,我只好同意她们去。想不到,年幼无知的妹妹们竟然手拉手沿着马路一直走过春柳大街那条混乱的十字路口。

当三个年幼的女儿意外地出现在妈妈厂门外的马路边时,着实让妈妈惊异不已。她想不到这几个孩子怎么冒险走了这么远来接她。

回家以后,妈妈把我数落了一通。我也感到有点冤枉。因为每天老人离去以后,我要收拾院子,把家里收拾干净,还要准备晚饭。妹妹敢走那么远,是没有想到的。

有了这次教训之后,每天李叔叔接走女儿后,我就赶紧和妹妹扫院子,擦桌子,把屋里屋外收拾干净,锁上大院,带着妹妹去接妈妈下班。我们严格按照妈妈指定的地点,不上马路不过十字路口,就在马路尽头的岔路边上等待着。一队队下班的人群从前面经过。留心的人可以看出,这几个孩子准是在等妈妈下班。经常会有走在前边的阿姨冲着我们喊:“你们妈妈在后边,一会儿就到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就会突然有了依靠的感觉,要看见妈妈了!也许,年龄越小对妈妈的依赖感越强烈。所以,老远见到妈妈的身影,最小的妹妹往往是跑在最前边。

其实,妈妈等孩子和孩子等妈妈的内心感受是不一样的。妈妈等孩子是期盼;孩子等妈妈是渴望。妈妈见到孩子,焦虑的心情就平静了;孩子见到妈妈,总想得到一点惊喜。那个时候,我们最盼的是妈妈发工资的日子。因为那天,她或多或少总会买点水果之类的东西带回来。每月仅有的两次开饷的日子,却激励着我们天天去路口接妈妈。日复一日,春去冬来。辛劳了一天的妈妈在傍晚时分,带着几个欢天喜地的孩子,走进自家的大门。这无疑是一个做母亲的女人最欣慰的时刻。

(2007年6月9日/周六/重庆)每天夜里回家,走到黑暗处,才发现路边的道路上坐着一个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妈在等我……

等女儿下班

星移斗转,新老交替。当年儿女绕膝拥着妈妈下班的景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0年后,我们兄妹四人各奔东西。我在北京,二妹定居美国,三妹去了日本,妈妈的身边只剩下大妹一人。

大妹出生在大跃进那年,幼年正好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上小学时赶上“文革”,初中毕业又遇上山下乡,该进工厂上班的时候恰是企业改制纷纷倒闭的节骨眼上……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大妹出生在困难的年代,自幼营养不良,身体又不好,从小就有过敏性哮喘,是全家四个子女中,体质状况最差的。

命运挑战人生。因为身体状况当年没有被批准下乡的大妹,从此开始了人生的奋斗之路。最初,她在医院学护理,给病人打针、送药、做护理。后来,医院管理正规化,把不是科班出身的临时护理工都打发回家。

没有工作的妹妹,开始学习刺绣、编织,不知做了多少枕套、门帘、电视机罩、茶几垫、沙发套等等。那个时代,时兴什么她就做什么。手艺越来越好,求上门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这是出力又赔钱的手艺,因为这些近似工艺品的手工活大多送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随着一阵时兴过后,妹妹就洗手不做了。

手艺不做了,生活还要走下去。妹妹开始办小餐馆,卖羊汤、卖包子、卖小炒……每天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一个人忙得团团转。结果,卖来卖去,什么钱也没赚到,只赚得白忙活,差点把本儿都赔进去!后来,她又和丈夫开了个玉器厂,根本就没有经营天赋的两个人拼死拼活地干了七八年,又等于给供应商和客户打工了。此后,丈夫南下一走了之,去实现自己的发财梦了。妹妹独自一人带着女儿,开始了新的创业。她重新捡起当年在服装厂做衣、做鞋的手艺,开始学习裁剪时装。但时装新潮的日新月异,让她认识到自己的先天不足。于是,妹妹又学起时装设计来。学习的过程中,又赶上唐装的悄然兴起,妹妹转而一心学习旗袍裁剪缝作。为了能够学到高超的手艺,她南下苏杭,北上京都,登门拜访在国内几位做旗袍的名师。京城一位名师欲留她在店里做管理,并承诺教她真手艺。因远离家庭和女儿,她最后放弃了这次机会,又独自一人,开始艰辛的自学之路。

手工艺分为三百六十行。什么技艺都可以自学成才,又什么手艺都能触类旁通。除了天赋之外,刻苦钻研是每个名师巨匠都缺少不了的。妹妹认识到这一点,开始从基础学起,从绘画美术入手,重新走上了学习手工技艺之路。

为了学习,她购买了大量涉及各类手工艺制作的书籍、光盘,参加过各种类型的手工艺展览会,尝试着做各种手工艺的展品。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在家庭、街道、区、市有关部门领导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鼓励下,她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艺——布帛画艺术。布帛画,是一门古代的传统绘画技法。在纸张被发明之前,古人就开始在布帛——主要是绢丝面料上做画。后来,随着纸张的发明和不断演进,宣纸成为书法和绘画的主要介质。布帛逐渐被取而代之,成为被尘封的传统艺术。

在吸取了中国画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经过与其他画师的切磋,她渐渐探索出自己的技艺。每次送展的作品都能载誉而归。电台、报纸、电视上也有不少的宣传。各类手工艺的协会组织也邀请她成为会员。如今,她有了自己的创作室——燕文布帛画社,并且有了自己的网站。

在成功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的妹妹,没有忘记那些帮助过她的朋友、老师和各级领导,她已成为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一位下岗女工自主创业的典范。她更忘不了是伟大的母亲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和巨大的支持。

在她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和最困难的关口,是母亲以最大的能力支持她、鼓励她。即使在妈妈生命的最后关头,她放心不下的,还是与她朝夕相处的大女儿和爸爸未来的生活。

说起妈妈在我们记忆中的印象,妹妹哽咽着说:“我在绿波大厦学习的那些日子,每天夜里回家,走到黑暗处,才发现路边的道路上坐着一个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妈在等我……”

(2007年6月10日/周日/重庆)爸爸不吸烟,却经常帮妈妈卷烟,让人很不理解。

妈妈戒烟

东北有三大怪——“窗纸糊在窗户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个孩子吊起来”。这句话一点不假,是我亲眼所见、亲历所为。

今天去过东北农村的人,也并不都能见到这“三大怪”了。时代变化太快,这些旧风俗正在悄然消亡。

三大怪之一,“窗纸糊在窗户外”,听起来觉得东北人真是傻得可乐。其实,正是劳动人民最聪明。窗纸糊在外,是因为北方农村的房屋为采光的需要,朝南的窗户很大。窗户下半段是大玻璃框,上半段是木格框,窗纸就糊在木格框的外面。如果糊在里面风吹雨打,用不了几天就会掉下来。糊在外面,里面的格框撑起窗纸,稳固而耐久。这是“窗纸糊在外”的缘由。

三大怪之二:“生个孩子吊起来”。乍听很耸人。婴孩怎么可以吊起来?其实,“吊”起来是把婴儿放在摇篮里,吊在屋顶的房梁上,利用了钟摆的原理,前后摇晃起来,哄着婴孩入睡。这是满族人发明的婴儿用品。在沈阳故宫就可以看到展览的实物。据说,是顺治皇帝小时候用过的。

三大怪之三:“大姑娘叼烟袋”。这是上个世纪的风景画了,如今可能已绝迹。但我从小确实见过这样的情形。

妈妈年轻时吸烟,我很不理解。因为父辈的男性中,没人吸烟喝酒。偏偏妈妈是他们同龄人中吸烟的女性。

我不理解地问妈妈:“一个大姑娘叼烟袋抽烟多难看,你怎么能学抽烟呢?”

妈妈说,从小家里人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纺线织布。姥姥带领几个女儿白天干地里的活儿,晚上就纺线织布。到了年关,为了给家人做件新衣服,就要熬到三更半夜。年轻人都熬不住犯困,姥姥就让女儿们抽袋烟提神,坚持做下去。天长日久,抽烟成为熬夜的内容之一。妈妈由此开始吸烟。

抽烟,在我的心目中是个极坏的癖好。所以我一直都对吸烟抱以反对的态度。中学时代,有几个同学到家里经常要拿妈妈待客的烟抽。因为说服不了他们,有时也只好让步,但我自己是坚决不抽。

妈妈的烟吸得很少,只在有客人时陪抽。十天半个月也抽不了一包。一是妈妈舍不得,二是因为烟在“文革”时期是供应的。于是,老家有人要来大连时,爷爷和奶奶就想着给妈妈送些烤烟来。爸爸不吸烟,却经常帮妈妈卷烟,让人很不理解。

当兵之后,我每次回家从不给妈妈买烟。记得第一次探家,我给妈妈买了一件天蓝色的锦纶开衫。这在70年代,尼龙袜子都是稀罕东西时,一件价格在80多元的锦纶衫是非常贵重的。这件衣服妈妈开始舍不得穿,但没几年就过时了,但她依然像宝贝似的留着。

经过几年的劝说,妈妈终于彻底戒烟了。从此,无论多么高档的烟,她也不沾一口。

(2007年6月11日/周一/重庆)

同类推荐
  • 珠江,东方的觉醒

    珠江,东方的觉醒

    以珠江三角洲作为艺术焦点,按照历史时序,全景式地追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作品所叙写的,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这样富于历史意蕴的大题材,要求作者有开阔的视野和历史眼光,要求作品配以大的结构框架来容纳和消化极其丰富的内容。而这一方面,正是作者所长。面对“百年鸟瞰,卅载观照”,作者以时间流程为经线,以人物活动为纬线,勾勒、交织出一幅中华民族舍死忘生、百折不挠地求生存求发展的百年历史画卷。
  • 三十功名尘与土

    三十功名尘与土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 我笔下的七宗罪

    我笔下的七宗罪

    《便衣警察》《永不暝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海岩为大众所熟知,这得归功于他笔下的这些剧。海岩是个奇人,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却成为高级经济师、著名作家、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写小说改剧本,屡屡创造收视高峰,而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企业家。本书主要包括了四大部分:第一解读海岩;第二与名记者对话;第三海岩杂烩;第四网络海岩,是一部海岩的传记文集。
  • 江南词典

    江南词典

    如果将江南看成是一首诗,这至少会得到杜甫、白居易、张若虚、杜牧、柳永、苏东坡等一流诗人的支持。同样,在张继、寒山等一些次要诗人的作品中,江南也还是伸手可以触摸的。我相信江南就是由这些诗人用一些特定的语言发明出来的。这个可以触摸的江南大抵由以下的语词构成:塔、杏花、春雨、满月、杨柳、旧桥、寺院、石板弄、木格子花窗……当然还有少不了碧绿的水。这是一个名词的江南,她完全可能是一次语词的盛宴。
  • 智慧毕现(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智慧毕现(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热门推荐
  • 权世界你是唯一

    权世界你是唯一

    这本书讲述的是栀子花女孩苏煕莀和顶级明星权志龙和bigbang其他成员的爱情故事。
  • 王牌校草:干物妹追爱99天

    王牌校草:干物妹追爱99天

    她将他壁咚在墙,气势汹汹!“楚洛飞!在我离家出走的2136天里,你有没有和别的女人搞爱昧,拉小手!你要是敢说有,我就废了你!”楚洛飞嘴角含笑,低头擒住她的唇……浓情时分,沐芽儿闯了进来,“粑粑麻麻,我也要玩亲亲。”沐宸骁蛋定地抓着沐芽儿的衣领,将她拖了出去。“爹地和妈咪正在给我们制造妹妹,别打扰他们。”mygod,居然在做羞羞的事情时被儿子女儿抓包,太羞耻了!一入宠文深似海,坑深慎入……
  • 博弈与生活全集

    博弈与生活全集

    如果将博弈论与生活结合起来,那么生活中每个人都如同棋手,其每一种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生活是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所组成,你我皆在其中不遗余力地争取高分。
  • 错过就这样

    错过就这样

    错过,就这样主角:林西配角:何文伟林东吴凯林双黄欣孙书雅友情客串:夏芫林扬文案:她和他是纯真无邪的青梅竹马,却因为有缘无分而各自天涯,最终她只能向他道:“何文伟,我们回不去了,不是没有缘分,而是因为缘分有限,这一生我们就此错过吧,也不要期许来生,我已将来生许给别人了。”她和他是最好年华中的纯纯爱恋,然而,在他扑向她的那一刻起,她就知道此生再无幸福。当他向她许下相约来世的誓言时,她不要来世,她只要今世和他一起走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而,却不能如愿。遇见他时,她早已丧失了对爱情的憧憬,只知道向前走,向前看,却不知道,前方是否是幸福的终点。最终,林西又是否能冲破心灵的障碍,重新找到幸福?
  • 霸道总裁的首席娇妻

    霸道总裁的首席娇妻

    女主因为家族的一些原因,被迫嫁给了夜市集团的总裁。“两年后,离婚!”“OK,求之不得”……
  • 锦瑟舞 青楼问

    锦瑟舞 青楼问

    执手相顾,苍茫四野无颜色。是梦?是影?是幻?是嗔?我站在镜里,看你,看那根传说的红线,生生相牵,生生相念。你站在镜外,看我,看那一世世的恩怨,千般无奈,万般想念。这镜,隔着你我,隔着千山,却,隔不断,`相思九宵,碧落黄泉。
  • 楚风传

    楚风传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地如棋盘,人如棋子,哪又是谁在操纵我们?更多人宁愿相信那是外星之物,茫茫宇宙,迄今仅有地球存有生命,孤单之人能找到新的种族?他身怀能通彻未来的玄易之学,能令江河断流,沧海换桑田!他从古代出发,揭秘地球,游遍神秘各处,探索宇宙,遭遇无名之怪,强中更有强中手,又有什么奇遇,什么神怪在等着他...太虚遨游,秘境追匿,终让他窥透世间万物...
  • 绝色医女闯古代

    绝色医女闯古代

    暗灵本不该存在的生灵,因她触碰禁书复活,暗灵王被驱逐出境。世界颠倒黑白,暗灵里的魑魅妄想消灭世界。暗灵王为维护生物平衡,找到她——魑魅选定的具有圣灵之光的女人将她从千年后带回暗灵,在与之亦正亦邪的斗争中,他对她情愫暗生……最终,他们会成功改变暗灵吗?她会结束自己高贵的单身吗?
  • 众神环绕

    众神环绕

    身怀强大龙凤血脉的姐弟,被称为废物的被悔婚者,被恶魔替换心脏的苦行者,他们对夏小天都不太友好。
  • 狂御玄神

    狂御玄神

    一生回归,万杰帝灵。天朝上古,千里冰封。一人修神,独霸九霄。武林之中,混沌一时,卷入屠魔弑神的玄幻世界。他,与世独步,垂青千古。他,习得千年神功,怀揣天下太平之大家,象征着栩栩生辉。他,上古亘江,外表俊逸,只为三生三世的恩仇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