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故事,看似毫不相关,但是只要从七层自我角度进行分解,其实说的都是那七个自我的故事。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190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教授詹姆斯退休了,他有一个老朋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也退休了。一天,詹姆斯和卡尔森打赌说:"老伙计,我一定能让你养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信,因为他从来没养过鸟,也从没想过要养鸟。
几天后,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给了他一只精致的鸟笼做生日礼物。卡尔森看它很精致、很漂亮,就当一件艺术品收藏了。
从此以后,只要有客人来,看到书桌旁边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就都会问道:"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养过鸟。"但是,客人们总是将信将疑。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装在笼子里。詹姆斯打赌赢了,并有了"鸟笼效应"。
有一个美国上尉认为他的某个同事是倒霉蛋,不经意开了一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弄糟的话,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后来这句话被迅速传开,多年后成了一个定律:"如果一件事有两种结果,其中一种是灾难性的,那么,总会有一个人或某些人用你知道或想象不到的方式去实现这个灾难。"它还出现了很多变体,比如"如果坏事有可能出现,不管可能性多小,它总会发生"或者"趁着今天还能笑赶紧笑吧,明天未必比今天好"等,此谓"墨菲定律"。
越担心一件事,它就越可能发生。担心自己会发胖,就像下了一道命令让脂肪速速到来。
眼睛是情绪的窗户,你的任何担心都会通过眼睛传达出去,这个"带着担忧情绪"的你会变成人们社会脑的一部分,他们看你的眼神中会把同样的情绪再传递给你,你的社会脑接受到这个信息,就会更加担心,再经由其他方式把这个情绪传递出去……如此循环往复,你的社会脑里就只剩下"胖胖的自己"了,还想不发胖吗,尤其是当掌控惯性的神经链和掌控与意愿对抗的反意志力也加入了战斗之后?
如果有急事儿在街上拦出租车,你会发现街上所有的出租车不是正在载客就是赶着去交接,左等不到,右等不到;而当你在同一时间内在路边遛弯儿的时候,却总会发现一会儿过去一辆空车,一会儿又过去一辆。
用情绪脑决定心理时间的理论解释是:每一毫克肾上腺素都会拖长时间。有急事儿就会焦虑,焦虑就会分泌肾上腺素,有了肾上腺素心理时间就会延长。所以,虽然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租车出现的概率相同,但是由于心理时间延长,空出租车出现的频率就仿佛大大降低了。
"别试图教猪唱歌,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交给那个人去做就一定会搞砸。"
这里所谓的"猪",指的是人--一头总不听你规劝的蠢猪。现在假设你规劝过他十次,有效五次,无效五次,你是否仍然会觉得他总是不听你的规劝,所以是头蠢猪?根据肾上腺素决定心理时间的理论,他听你规劝的五次的时间总和,会远远小于不听你规劝的那五次。
同理可解释第二句,但是可以把"时间的长度"换成"次数的多寡"。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评定,从每班抽出三名,共计十八名学生,他们非常认真严肃地告诉校长、老师和这些学生,这十八个人被鉴定为"新开的花朵",具有不可估量的前途。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挑出来的,根本没有什么测试和评定。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回到这所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发现:这十八个人不仅成绩提高得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跟老师们的关系和感情也都非常融洽,毕业后的跟踪观察更加显示,这十八个人在自己不同的领域都非常出类拔萃。由此,罗森塔尔想到了希腊神话里的一个故事: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很善于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热情和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恋人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佛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这种现象就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定律"。
教师们对罗森塔尔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就产生积极情绪,厚爱那十八个学生。老师们的情绪会下意识地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传达给那十八个学生,而那十八个学生的"镜像自我"会映照出这些,这和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又产生了共鸣,于是就有了这个奇迹。
所有人都相信且丝毫不怀疑罗森塔尔这个权威教授的结论,所以反意志力是休眠的。
同理可解释努力反向效应、翁格玛丽效应、约翰逊效应等。
原来,那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确实是真理,而且还可以加一句"我能行,就能行,不行也行;我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请试着从情绪脑和社会脑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故事。在读者调查中,十个人中有八个人觉得它们很有意思,有九个人觉得它们能帮助自己从七层自我角度来理解世界。
心理学和动物学专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试验:在两间墙壁上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进两只猩猩。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到镜子里面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很快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奔跑嬉戏,彼此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等到三天后,当它被试验人员带出房间时还恋恋不舍;另一只猩猩则性格暴烈,它从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镜子里面"同类"那凶恶的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就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它是被试验人员拖出房间的,因为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已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亡。
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立斯,有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见路边有只鼓起来的袋子,海格立斯觉得很碍眼,便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海格立斯一脚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成倍成倍地加大,这激怒了英雄海格立斯。他顺手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那个怪东西,结果那东西竟然膨胀到把路也堵死了。海格立斯奈何不了他,正在纳闷,一位圣者走过来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不会有变化;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大家都知道的效应,是否可以用七层自我的工具解剖,或者用七层自我的显微镜看透。
《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里有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其成绩往往不被关注。他在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这样粗枝大叶的心理学结论,其实还得调用人们的盲从心理来解释。同时,用七层自我的显微镜照一下,也立刻就能显出端倪。
提示:可以从情绪脑、镜像自我和神经链三个角度解释,或从反意志力和前额叶的角度。
官二代为什么这么横
2010年10月16日晚,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辆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的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过紧急治疗慢慢脱离生命危险。当日,肇事者竟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我去,我爸是李刚!"
用"镜像自我+神经链"的工具解构这个故事为:
社会脑会吸收我们周围环境里的人,把他们变成我们自己,所以"我爸是李刚"可以换成"我的一部分是李刚";"小李刚"肯定有过无数次犯事后拿权压人的经历,以至于他的这种行为会形成根深蒂固的神经链:犯事-恐吓-没事儿或私了,已成为一种常态。如果不是此次被曝光,估计这个习惯会在他一生中不断地延续。
现在,你可以用"社会脑+神经链"的角度来解构以下效应。当然,从其他五层自我的角度,也可以看透这些现象,但是,先选取两个角度解释,就能逐渐学会彻底用七层自我解释,另外你还可以比较一下,从七层自我的角度解释以及从其他角度解释的优劣,看看这个分析方法能否让你更加透亮地看清世界的真相。
旁观者效应
吉诺维斯案件是1964年发生在美国的一起凶杀案。案发的那天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斯的姑娘在返回公寓的途中被一名歹徒持刀杀害。
案件持续了三十多分钟,遇害者的三十八个邻居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然而,在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三十多分钟时间里,没有一个人去援救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本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事实。
案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有人认为,惨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都市人际关系的冷漠,而社会心理学家们则不这么悲观。他们认为,人们没有及时提供帮助的原因,在于许多人都有一种"也许其他旁观者会帮助受害者"的想法,所以,大家都对别人抱有良好的期望,把责任推给了别人,并认为自己没有提供帮助的义务,结果导致谁也没有真正提供帮助。
旁观者效应的根源,在于责任的分散。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所感受到的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就越小,因而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小;而那些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人会去帮助受害者"的旁观者,则会感觉到自己对受害者负有不可推卸的救护责任。众目睽睽之下发生如此之多的惨剧,不为别的,只因为在场的人数。
破窗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偷车试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车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停在原地;但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车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会被偷走。后来,在此试验的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用台灯把老公换了
2012年6月,某拍卖行推出首场艺术品拍卖会,齐白石、李可染、吴冠中、晏济元等书画名字的作品受到了重庆藏家的热捧。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名家的作品单价可能相对较高。为了满足更多藏家收藏艺术品的需要,23日,该拍卖行将在重庆民主党派礼堂举行第二场艺术品拍卖会,推出大量低价位的艺术精品。
本场拍卖共推出拍品三百多件,总估价近三百万元。估价最高的拍品是范曾的《一行观象图》,估价在二十八万元左右;而估价最低的拍品,是卢德龙的一幅书画作品,起拍价仅四百元,是本场起拍价最低的拍品,另外还有六百元、八百元起拍的拍品。
先说拍卖行的起拍价为什么那么低,比如北京三环的房价都两三万了,拍卖行的起拍价才一万;某稀世古玩,起拍价可能是五万,但轮番涨价后,估计会到五百万……门槛低,人们就特别容易进入,为什么呢?
看到四百这个数字后,你的大脑就开始搜索四百元能干什么。你最经常用四百元干什么呢?拿我的神经链(深层记忆,并不通过意识,所以整个过程是瞬间无意识完成的)来说,它所记载的跟四百元等同的是"可以去郊区游览一圈",好吧,这样一比较,很显然,范曾的画好像更有诱惑力,于是你打算去拍卖行看看。
到了拍卖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大家都情绪高昂,你的情绪也必然会被感染,随着别人一轮一轮地叫价,你也就会像大家一样越来越激动了。
由此,情绪脑和神经链就挟持了你。
接下来你可以用七层自我的角度解释以下案例(如果你发现有不对劲儿的地方,那么你可以查看本节末尾),这是一个周立波的段子--《台灯换老公》:
有一天,一位女士在超市看到一款欧式的台灯在大降价,于是一咬牙买了下来。
等回到家越看越别扭,觉得自己的桌子配不上这盏台灯,于是又一咬牙,把桌子换了。
新台灯放在新桌子上的感觉很好,可是往周围一看,又觉得不对,地板配不上桌子了,于是再一咬牙,就铺了地毯。
铺完地毯之后发现床不对,接着换了床;换了床之后,她盯着床上熟睡的老公,感觉老公也配不上这张床了……
这个故事其实是有典故的。十八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时,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但他仍然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斯格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狄德罗效应",亦可称作"配套效应",也就是人们会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进门槛效应
在心理学上,"进门槛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他人微不足道的一个要求,为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是想留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极有可能接受其更大的要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是这样实验的。
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说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他们在第一个居民区直接向人们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百分之十七;而在第二个居民区,实验者先请求众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他们再向这些居民提出竖牌的有关要求时,接受者竟然占到被要求者的百分之五十五。
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个人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一个人若是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符合被要求的各种知觉和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自己认知上的不协调,想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使得他继续答应或提供更多的帮助。运用这个方法来使别人接受自己要求的现象,心理学上叫做"进门槛效应"。
多米诺骨牌效应
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和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同在边境上采桑叶、做游戏,吴国的姑娘不小心踩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的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出言不逊,使得卑梁人十分恼火,杀死吴人走了。吴国人去卑梁报复,又把那个卑梁人全家都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