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期目标,就特别像跑马拉松,凭无穷大的意志力也完不成,而每个人的意志力又都很有限。所以,在跑步之前,就得先定好这条路该怎么跑,会出现什么问题阻挠目标的实现。
在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冠军。当记者问他是怎样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凭智慧战胜对手。"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让人摸不着头脑,很多人都认为:马拉松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力,就有望夺冠。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再次获得了冠军。记者在采访时他再次回答:"用智慧战胜对手。"
原来,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乘车把比赛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较为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他就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漫长的赛程就被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就能跑完了。如果他把目标定在四十多千米外的终点线上,只能是被前面的远途吓倒,跑十几千米估计就已经累得疲惫不堪了。
远期目标,就特别像跑马拉松,凭无穷大的意志力也完不成,而每个人的意志力又都很有限。所以,在跑步之前,就得先定好这条路该怎么跑,会出现什么问题阻挠目标的实现。否则,从踏出第一步开始,就已经注定到不了终点了。
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努力有指向性和目的感。目标特定,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瞎跑,精力就不会分散,力量才会集中。清晰,就不能仅仅是抽象的"自控""淡定""有钱"等,抽象和具体的维度都得有,如果不能同时有,那就只保留具体的维度即可。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只有一个目标,最多不能超过三个。如果目标太多的话,你就按重要性排个序,然后划掉后边所有的。梦想太多,就等于没有梦想。目标,得是一个自我形象。"有钱"这个目标当然不行,太模糊;想成为"手机软件行业的佼佼者"行不行?不行,还是很模糊;"和罗永浩坐在一起吃饭"这个目标行不行?行,这个够了。因为人的自我形象,都是社会脑里的镜像自我,没有参考坐标,就不算清晰。另外,你和罗永浩坐在一起的时候,他给你夹菜了没有?你感受到那个自己的情绪了没有?
以前,有个英语老师经常给学生们算单词的账:你一天背二十个单词,一年就是七千三百个,四年就是三万个。大概的意思就是"铁杵磨成针",和小学生老师讲的差不多。但是,为什么我们被灌输了十几年的"滴水石穿"等理论和美好的愿望,就是没有几个人能实现呢?
或许是设置的目标太高了,就像四年背三万个单词的计划。虚假的希望会伪装成理想,糊弄我们,而盲目的乐观则会阻碍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得学会调整目标。
如何让目标清晰起来呢?我们得细分目标,把长远目标量化。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当下目标。长期目标确定了,就得细化到时日:这一小时干什么,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这周干什么,都得量化为计划。目标有时候转化不成行动力,就是因为没看到下一步该干什么,当下目标和远期目标失去了联系,梦想就成了幻想。
为什么要量化目标。因为表决心和发誓,都是确定目标的损招儿。哪个人开始的时候不是雄心勃勃、斗志昂扬的?不量化,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就脱节了,成了幻想,而不再是梦想。这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责怪自己没毅力、不能坚持,其实只是他们没有量化目标。
量化目标,还能让一大堆同时需要做的事情先安静下来,你就可以专心地一件事一件事开始做了,否则待办事项总是在脑子里乱飞,就会分散精力,使人在该集中精神的时候难以集中,该放松的时候难以放松。
量化了目标,就对未来有了掌控感,因为你知道自己做了多少,还有多少需要做,自己在这条路上走了多远。
阶段性的胜利总能带来成就感,所以要有阶段性的自我奖励,以便成就感和满足感能让你开始下一步。有了阶段性的反馈和奖励,我们就能感觉到自己一直在进步,距离目标又近了一些,即使暂时有些挫折也不会灰心丧气,而是觉得自己尚未成功。
还有就是,在同一时间重复做同一件事情,三天就能形成生物钟神经链,也就是你可以让这个时点管理的那部分大脑兴奋起来,从而提高效率。往往有很多工作狂永远都忙忙碌碌的,却没有节奏感,永远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什么份儿上了,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休息了,于是让自己一直处于低效的状态。
第二天计划中的每件事都必须有明确的时间安排。每天晚上花几分钟看看日历,并规划一下明天该做什么。拿出今天的计划,安排一下今天该做但没做的事,转到明天的安排上。事情分成三类。每天总会有十几件事需要完成,有些重要,有些急迫,这些都是要有具体时间计划的。一刻钟以上的可以专门安排出半小时,一刻钟以内的,就可以归在其他类别上。有一些每天都要进行的不可更改的事项,比如7:00-7:30起床、洗漱,也要安排好。
有些事情是很难提前计划的,比如有人邀请你去做什么事,有条理的人会说"我下午有安排",或者经过考虑之后再答应别人,并重组自己的日程,进行简单的更改或添加计划。
有些事情是要在后天或以后要做的,就可以做个备忘录,无须安排具体时间,或将其归为一类。备忘录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添加第二天的任务,比如你忽然觉得需要购买一本很重要的书,就写在备忘录上,安排第二天的某个时间去做,而不要随便打乱今天的日程安排。
可以给你参考一下某学霸在某天的时间安排表:
9月6日
6:30-7:00起床;看两个单词;穿衣、洗漱期间不断重复这两个单词
7:00-8:00晨练,同时读句子:Aheroisanordinaryindividualwhofindsthestrengthtopersevereandendureinspiteofalltheoverwhelmingobstacles.遍数不限;去食堂路上背诵单词(迷你笔记本A组);早餐;回宿舍路上复读(A组)
8:00-8:30自己核查昨天的单词
8:30-9:30单词二十个
9:30-10:00看《好汉两个半》第一季第一集
10:00-11:00模仿奥巴马就职总统演说
11:00-13:00去食堂路上背诵单词(迷你笔记本B组);午饭;去教室路上背诵单词(迷你笔记本B组);午休
13:00-13:30复习早晨的二十个单词;复习A组单词
13:30-15:30过滤《张道真语法》第二十至五十页,并及时培养语法、语感
15:30-16:30(或17:30)和小明等商议去野三坡的初步安排
16:30-18:00跑步;读句子:Toachieveallyourgoalsandbecomeeverythingyoucancapableofbecoming,youmustgetyourtimeundercontrol.
18:00-19:00晚饭;去食堂路上复习B组单词;去教室路上复习两个单词、二十个单词、A组单词、B组单词
19:00-21:30过滤《张道真语法》第五十至一百页,并及时培养语法、语感
21:30-22:00查看这一天的计划完成情况;安排第二天的计划和所需材料;把备忘录上和今天未完成的事项顺延到明天
22:00-22:30洗漱;上床;听一段VOA(美国之音),时间不限
备忘
还《简·爱》一书,9月30日之前给老妈打电话报平安;本周六之前召开学生会会议;15日之前安排一次跳蚤市场;10月中旬左右……
安排日程的时候,要从最重要、最急迫的事项入手做时间安排,然后把剩下的事项放到备忘录里。
计划的灵活性,是允许每天的计划可以有一些弹性,允许意外的出现,并进行一些调整,这样就不至于僵化。世界上有种东西叫作"计划误差"(Planningfallacy),它表示人类会过低地估计自己花费的时间。可见,全世界的人都有计划误差,因为我们都对未来有乐观的估计。计划的重要性也在这里展现,比如第一天安排两个小时读六十页书如果有误,第二天就自然而然地调整了。
另外还要规划出一些有弹性的时间,也就是不要把时间安排得太死,得留有余地。
比如"13:30-15:30过滤《张道真语法》第二十至五十页,并及时培养语法、语感"这条,可能弄完三十页语法不需要两个小时,但还是安排了两个小时,这样,当学习结束后还剩一些时间,就能多安排一些时间学习,如此,成就感会更大。
但如果出现太多的剩余时间就会很麻烦,比如"15:30-16:30(或17:30)和小明等商议去野三坡的初步安排",如果会议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该怎么办呢?这时不能更改时间表,把所有的事项提前半小时,因为这样会打乱整体的安排。不如找些备忘中的事情做,用来填充这半个小时。
关于一天的生理周期。早晨的效率比其他时间要高出百分之十五。一天下来,人是越来越累的,所以耗费精力的事可以主要集中在上午,下午主要用来做各种不需要太多脑力付出的事。
到了晚上,最好不要安排得太多。如果这时候有太多的工作,很容易让大脑觉得新的一天开始了,导致晚上失眠。不过睡前回忆一下清晰的目标--那个罗永浩给夹菜的你--我还是大力推荐的。
关于社会脑。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和你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努力,或者参加一个俱乐部什么的,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因为整个环境中出现的人,都会调动你的镜像神经元,成为你的一部分。
关于休息。休息有助于精力的恢复,可以根据自己的精力周期来安排,但是不可以每次都等到累了再休息,否则很容易勾起反意志力。休息时做的事情必须和刚刚做的事情毫无相干,比如近距离看书后,就可以远距离眺望几分钟;静静地坐二十分钟后,最好就运动几分钟;刚才一直在冥想,现在就可以玩一把iPhone自带的小游戏;刚刚在读英语,现在就可以看一段时政新闻或小说。总之,刚刚在用脑,现在就用身体;刚才在用理性思维,现在就可以用感性思维,甚至可以写封情书什么的……另外还要注意:休息的几分钟不要有强刺激,休息就是休息,不能用来工作。
关于地点安排。我是反对在床上或者卧室工作及学习的。卧室会调动你的镜像神经元,让你进入不了状态;而如果在卧室进入了工作状态,又会导致晚上很容易失眠,因为镜像神经元分不清这个环境到底是用来睡觉的,还是工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