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本领让单调的重复性工作变得多彩吗?如果是财务经理,可否写一本《三天学会看报表》这样的书,把财务理论用通俗甚至恶搞的方式进行解读?或者,面对由一堆数据所组成的报表,是否能挖掘到数据与数据的关系,从而变成一名数据分析者?又或者,站在一名管理者的角度来观察历年的财务报表,可否观察出企业发展的门道?我们往往陷入到单调之中,但如果在这份单调上增加点儿情趣,让工作多点儿变化,一份职业就会以一千个不同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无趣的工作变得有趣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6.5他人:更好地活在别人的看法里
在完成了一些咨询和培训之后,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并非因我而起,而是因他人而生。我们焦虑、委屈、厌倦,往往是因为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下边儿这个笑话很有哲理:
嫂洗澡,弟误入。嫂斥道:你这样做对得起你哥吗?弟羞,欲走。嫂曰:你这样走对得起我吗?弟站住。嫂又言:你这样傻待着对得起你自己吗?
你可以想象一下弟当时的情绪,用五味杂陈这个词再妥当不过。嫂对弟的心理攻势完全占了上风,而让我很感兴趣的是弟本身的立场:首先是站在哥的看法上想,然后再被嫂引着站在嫂的看法上想,最后,又被拉回到自己的看法。然后,这个弟就“分裂”了,因为他发现他做的任何行动,都会违背一个亲人的看法而让那个人不悦。
在中国,类似的事情像家庭肥皂剧一样持续发生并不断重复。
很多人都会提出,他们很难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们必须要尊重他们的父母、师长、朋友给他们的建议。比如这个真实案例:小华可以保送研究生,但是他却想直接工作,做一家小公司的客服。此时,他的父母就如一道闪电般跳进了他的生活,开始劝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保送名额,时而威逼:“本科生直接工作没有任何发展。你要是找这么一个工作,让我们怎么跟别人说?”时而利诱:“现在哪个企业不都是硕士优先?硕士毕业回家我们也能给你找一份好工作。”甚至请了他母校的老师,轮番轰炸。
一般人的选择,都是退缩和听话。我们会给自己一些理由:“他们都是过来人,他们的经验都是对的。他们是不想我们重新走他们错误的老路。”甚至会给自己一个评价:“如果不听父母师长的,那就是不孝了。”然后,去走“被”选择好的路。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他人的目光不仅把‘我’这个自由的主体变成了僵化的客体,而且还迫使‘我’多少按他们的看法来判定自己,专心修改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当然,‘我’对别人也是这样。于是,‘我努力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反过来力图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时力图控制我。’”
--《存在与虚无》
那该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呢?
尽管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句话是“人人生而平等”,但在我们内心中,亲朋好友和其他各色人等的地位并不平等,是存在次序的。有的人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即:当自己的选择和别人的建议发生冲突时,不管别人的建议,依旧按自己的选择行事;而我们国家更多的人会把别人放在我们自己之前,毕竟,多少年了我们都是被选择出来的。
很多人都会特别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同,都害怕对他人说“不”之后令他人不满。慢慢地,别人的看法开始主导我们自己。按说,如果所有“他人”的看法都一致也就罢了,听话也未尝不好,反正自己不负责任。但是坏就坏在我们在乎的那些人意见发生分歧。比如:小明大学毕业找工作这件事,父母和女友的意见就发生分歧,父母希望他回老家到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而女友希望他到她所在城市找个国企,好朋友建议他出国,他自己想去深圳私企做开发。当这样的分歧越来越激烈时,小明就会产生一种内心被分成几块的分裂感。
不光求职本身,这样的人在很多事情上都会感觉分裂。小华到企业做项目,自己直属领导希望项目实现A、B、C三个目标,但是到了技术总监那里却要求达到A、C、D三个目标,小华和合作公司协商,合作公司却说其实实现A就可以了。没了主心骨儿的小华就崩溃了。这一方面是“婆婆太多”的后果,《红楼梦》最后讲王熙凤给贾母办丧事,银子捉襟见肘,各个夫人老爷的要求还特别多,凤姐最终吐血昏倒,这就是“婆婆太多”所致。而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小明心中的各色人等没有一个排位。他希望能满足所有人的看法,最终他就会被这个上司指摘、那个领导责骂,合作公司也不说好,完全里外不是人。
想要每个人都不得罪的结果就是把每个人都得罪。
因此,当我面对这样的职业困惑者时,我都会让他们做一个很简单的游戏:
先把你在乎的所有人全部列出,这些人中一定要把“我”包含进去,如果连自己家的狗也在乎,那把狗也列出来。
父母、我、老婆、孩子、直属上司、发小儿、舅舅、狗……
之后,请做一个排序。在过去的岁月里,谁对我最重要,他的看法最要听,就排在最前边;之后依次排列下去。
一般,做到此处,很多人都会犹豫再三,甚至有的朋友泪流满面。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此时,我会继续推进:“如果你很难选,那可以想象一下,当两个你在乎的人对某个决策的看法出入颇大,你听谁的,那谁就会排在前边。”
在经过长时间的犹豫之后,每个人都有一个差不多清晰的排序。请注意,这个排序里,“我”并不一定排在最前。这很正常。
此时,他们大多数人就能看清内心的“英雄座次”。
之后,我会请他们再做一个排序: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希望谁对我最重要,同样依次排序。
而此时,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排序是不一样的。最典型的变化是,“我”排在了最前边。
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当次序发生了变化,矛盾和冲突就自然产生。之前的选择每次都得听父母的,后来翅膀硬了,想自己飞翔,跟父母产生冲突在所难免。之前的工作都是听领导的,自己有了团队之后要有自己的目标,跟上司的冲突同样会正常发生。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英雄座次”发生了变化。
关系,在人类的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上边小华的例子说,小华过于在乎所有人的看法,他跟别人建立的关系就是“你们行,我不行”的控制与受控的关系。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说法,外在关系是我们每个人内在关系的外在投射。这句话不太好理解,还是拿小华的例子来说,小华同别人的控制与受控的关系来自于其“内在小孩儿”和“内在父母”的关系,这样的人多数在童年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受控与控制的关系。在排序的过程中,这种内在关系屡次出现,当我请很多人做这样的排序时,他们往往会沉吟许久,感到十分艰难。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竟然被排在很靠后的位置。
而同时,过去的关系越到成年,问题就会越多。因为当到了成年之后,我们必须自己做出选择,并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即承担责任。此时,我们得先自己选择,别人的看法和建议都只能是参考,因为后果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
然而一个已经建立N多年的关系又怎么可能一下子被打破呢?于是乎我们在职业选择、职业工作、职业规划上就会长期滞留大量负面情绪。有的人会选择退回到原来的关系,进而想尽一切办法逃脱责任,职场中就会看到很多人唯唯诺诺,工作能力很难提高,工作业绩也几乎为零。
而另外一些人,会选择之前提到的“反恐怖行为”,把情绪全部“扔掉”,强硬地改变关系,形成自我中心主义。这一般是很多“成功学”书籍所推崇的做法。但是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历史上所有“独夫”全部都是采用类似的“反恐怖行为”,最终的后果就是几千万人死亡,几千万人受难。所以,那些靠喊口号压抑情绪的成功学并不是什么新思想,几千年前老祖宗就已经用过了。
真正的方法是再看看这个问题:
一个已经建立N多年的关系又怎么可能一下子被打破呢?
答案就在问题中。我们内心想做的是,一下子改变一个多年建立的关系。但我们也都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这样,不如先接纳现状,接纳我们自己不能一下子改变多年关系的现状。
接纳并不等于不改变。还记得我提到的“得寸进尺”吧,既然不能一下子改变,那就一点点改变。先从一件件小事做起,项目安排、内部沟通、旅游、购物、打扫卫生这样的事情,先自己一点点接手。慢慢的,当出现职业转换、项目目标、娶妻生子这样的人生大事时,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掌控力多了许多。
但是仍旧有新的挑战:
记得我跟小芳谈论这样的方法时,她还会有新的疑惑:“我试过这个法子,但是依旧会产生冲突,我男朋友的控制欲太强了。”
“那我想问你,你们之间的冲突是情绪上的冲突呢,还是事情本身的冲突?”
“当然是事情本身的冲突,我想去学弹琴,他说有这点儿时间该学外语;我想去做销售跟人打交道,他说销售太没技术含量太没面子了……”
“嗯,是啊,肯定是由事情本身引发的。那然后呢?”
“以前我都是听他的,但是最近,我会感觉很愤怒,然后就开始冲突了。”
“先是辩论,然后是吵架,然后就是话赶着话,话跟着话,然后就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是这样吗?”我继续道。
“对,就是这样。”
“那你再看看你们之后的行为,是情绪的冲突还是事情的冲突呢?”
她似乎领悟到什么:“对啊,我们的情绪同一时间爆发,到最后就收不住了。对,是情绪的冲突。”
我开始解释道:“你有没有发现这很像一场战斗啊。当你沟通的时候,你已经有意识地在为这场战斗做准备了,而同时你男朋友看到你在这里备战备荒,他自然也警觉起来。你们的这些准备,就是情绪。你们之间自然会发生冲突。”
“OK,同意你说的,那我总不能全答应他吧,否则我岂不又回到老样子了?”
“你可以选择不带敌意的坚持。”
“不带敌意的坚持?”
“对,将你的情绪和你想要做的分开。当对方‘进攻’时,你既不反击,也不防守,你不接招。”我开始给方法。
“不接招?”
“是啊,你可能准备了一大堆说辞和辩解,但你就不回击。”
“那他会更愤怒的啊!”
“你说得太对了,他很可能会更愤怒。所以你可以说其他的东西,比如,聊聊情绪。你可以说:‘我感觉你有点儿生气,你为什么生气啊?’然后你们就只谈情绪,慢慢就会好的。”
“谈情绪,这我倒没试过。”
“那试试吧,情绪不是用来战斗的,而是用来流淌的。”我很诗意地说了一句。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心理学的理论,但是“不带敌意的坚持”却往往是有效应对冲突的方式。只要能多坚持一段时间,作为你的亲人和朋友,非但不会反对你的选择,甚至会不由自主地支持你。
按存在主义的哲学说,我们之所以存在,因为我们为自己做出选择。当处于“他人即地狱”的困境时,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可获得自由。同理,当我们让对方视自己为“他人”时,我们是否也能尊重对方的选择,让所有人本真、自由、清晰地存在呢?
6.6“坏”情绪的通用魔法
谈了这么多情绪,皆是负面情绪,但我偏偏要说这是“光明系魔法”。因为负面情绪的能量是可以让自己更积极的。归根结底,职业中任何情绪的应对,都必然遵从这样的过程:
1.觉察情绪
这看似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们却并不那么容易做到。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我们往往否定自己的愤怒;当我们焦虑的时候,我们也往往只是着急得团团转,并未意识到是焦虑。一个孩童在出现负面情绪时会哭闹,而随着一次次被大人压制,有情绪时开始不哭闹、不发泄、打碎牙和血吞。于是就再也觉察不到情绪了。我在此弱弱地以为:为什么女人总体上比男人活得长,可能是因为女人比男人更喜欢哭,因为女人可以自如地觉察到情绪并发泄出来。
当我们觉察情绪的时候,很像自己多长了一只眼。这只眼可以观察自己情绪的样子,情绪流动的样子。
日本有一则古老的传说,一个好斗的武士向一个老禅师询问天堂与地狱的区别,老禅师轻蔑地说:“你不过是个粗鄙的人,我没有时间跟你这种人论道。”武士恼羞成怒,拔剑大吼:“老头无礼,看我一剑杀死你。”禅师缓缓说道:“这就是地狱。”武士恍然大悟,心平气和地纳剑入鞘,鞠躬感谢禅师的指点。禅师道:“这就是天堂。”
在禅师心中,地狱与天堂的区别就在于内心是否有第三只眼,当武士觉察不到自己的情绪时,他就进入了地狱;但当他一下子觉察到情绪时,就进入了天堂。
2.说出情绪
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时,一旦觉察并说出这个情绪,它所带来的能量就突然下降。这个方法在每个人身上都屡试不爽。当觉察到情绪时,就把它说出来。
“我有点生气。”
“我很焦虑。”
“别理我,烦着呢。”
……
3.接纳“坏”情绪
“接纳”是一个很哲学的词汇。当我们有“坏”情绪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把它们给“扔了”,而实际上这东西没法扔掉。但是能心平气和地接纳它们却同样很难。在康娜莉娅·莫得·斯贝蔓写的儿童绘本《我的感觉》中,总提到一句话:每个人都会有××的时候。
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
每个人都会有嫉妒的时候;
每个人都会有悲伤的时候;
每个人都会有想念他人的时候;
…………
这句话就是一种接纳情绪的方法。当我们知道所有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坏”情绪,天生的归属感让我们承认,我们没法把自己的情绪给扔掉。扔不掉,就承认并接纳它们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吧。
4.让情绪飞一会儿
在每一个情绪到来时,本书中都给了同样的方法,就是“别着急,让情绪飞一会儿”。原因在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当情绪“飞一会儿”之后,情绪本身的能量就会自然下降。此时,就索性让情绪狂奔吧。
不过请注意,别让情绪“裸奔”,特别是攻击性情绪:愤怒。如果让其裸奔,那可能会把事闹得更大,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在愤怒狂奔之前,先数一百个数,给愤怒一个“穿内裤”的时间。
5.观察情绪背后的内容
如果我们能更深层体验一下情绪,觉察一下情绪是怎么来的,那简直再好不过。因为情绪背后藏着一些平时自己都很难知道的真相。嫉妒可能来源于焦虑,焦虑又可能来源于恐惧,恐惧可能是因为不清晰的后果。
已知的恶魔比未知的恶魔可爱。我们总是不愿意触碰真相,因为我们不愿意让恶魔更清晰。
6.让情绪推动改变
飞一会儿就好,别飞得太远,否则会沉迷于其中。一切情绪都是发生改变的导火索。你可以改变事情,也可以改变自我,同样可以改变跟他人的关系。总有人较真儿地说“我这些都很难改变”,那就改变对事情的看法。我们都知道中学大学学的某些课程在实际工作中一点儿用也没有,还要应付考试,浪费时间。但在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内,这件事没法改变。那就不如改变一下对此事的看法。
归根结底,每个人的情绪都是自己的情绪,要长成为自己的样子,就让我们的情绪也帮助我们长成为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