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柴静(中央电视台)
足音:1.1994年至1998年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温柔》,并于1998年至2001年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
2.2003.年4.月,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她是第一个“零距离”
报道“非典”的记者。
3.2009年12月,离开近七年的《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现为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
4.2011年,和邱启明共同主持《看见》栏目。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这里的“德”,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整句话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这句话涵含着一种做人的修养与智慧。在有德行的人眼里,关怀弱者、关怀社会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为高尚的品德而活,也许会寂寞、会痛苦,但是最终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欣赏与敬佩。
印象
第一眼:清秀、文静、亲切,她端庄、大气而又富有思想,气质脱俗而不高傲,她的坦诚与从容总会让观众感觉到她的善良和质朴。
第二眼:勇敢、无畏、善良,她的思维清晰缜密,话语简洁流畅、逻辑性极强。她是一个不喜欢张扬的主持人,但观众总是时刻关注着她,因为她永远与真相为伍。
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这是柴静对自己名字的介绍。人如其名,清秀、自然的脸庞,身材瘦弱,有着女性所特有的文静。但看过她节目的人都知道,她其实是一个内心火热的人,对弱者对社会的深切关怀让她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热烈。
柴静这个来自山西的女孩,独自一人去湖南求学,年少的她毛遂自荐进了湖南文艺电台主持节目,她那温柔的声音帮寂寞的人们度过了无数个夜晚。那时的她是个文艺青年,喜欢写感性的文字,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了几年主持之后,不想原地踏步的她去了北京广播学院继续学习,再后来被央视看中。渐渐地,她开始从自己的世界中走出来,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开始把社会作为关心的对象。
她的睿智和冷静源于多年在新闻一线采访的经历,她喜欢探究复杂事件背后掩藏的真相。她的周身散发着正气与执著,有条不紊的话语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非典”的时候她勇敢地冲在第一线,让人们记住了这个有胆魄的柴静。采访“小学生集体自杀事件”让人们体会到了她的敏感与善良。
她的采访越来越深入到这个广大的社会中,推动社会进步成了她的使命。作为主持人,她也赢得了人们更多的尊敬。
这就是柴静,一个胸怀社会的大气女子,高贵的品格在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显现。
正能量之一:挑战成就亮丽人生
人生总是充满了无数的变化,一次无意的选择也许就成就了一个美好的故事或一段亮丽的人生之路。性格沉静又有主见的柴静在不断地挑战未知的命运,她独自一人从山西临汾来到湖南的长沙,最终在北京找到了自己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
柴静在很小的时候就与播音结缘,那时候的她喜欢广播里传出的醉人的声音,常常听郑智化那深入灵魂深处的歌声。后来,柴静到长沙读大学后,对广播的喜爱依然不减。她最喜欢听音乐排行榜和谈心节目。后来她终于鼓起勇气,写信给湖南经济电台红极一时的主持人尚能表达自己做主播的想法。她说:“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促使这位名主持人马上给她打电话让她去面试。七月份的长沙,天气酷热,柴静借用学校广播站录节目,录完以后,汗水把她的衣服都浸透了。面试通过以后,柴静开心极了,她开始做她的第一个节目——《另一种声音》。
第一次坐到真正的演播室里,柴静没有恐惧和紧张,她觉得自己就属于这个地方。此后,她每天都会带一沓稿子和磁带去做节目。她整个暑假没有回家,留在长沙做节目。那段日子,她和家里失去了联系,常常翻箱倒柜地凑足5毛钱,跑到楼下买一袋最便宜的方便面,计划着吃一整天。长沙很大很热闹,但是无亲无故的她却倍感孤独,每天都在过着同样的生活:骑着自行车去做节目,然后再骑车回来。
即便如此,她仍然觉得很快乐、很安心。
日子就这样在忙碌中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毕业的时间。柴静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山西太原铁路局工作。恰好长沙当时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电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就留下了。她毅然辞掉了在别人看来既稳定又舒适的工作,带着户口和工作关系到湖南文艺电台做节目,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简陋的出租房里,柴静从来不会感觉苦闷,因为心中有梦,她坚信,这些困苦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过眼云烟。
柴静白天忙工作,到了晚上,与她相伴的只有广播中的声音。她喜欢听新加坡电台林伟的《点一盏心灯》,他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灯火。”这句话让柴静感触很深,她决定做电台午夜节目。
柴静就向电台的领导申请做一档午夜节目,甚至可以不要工资。随后,她创建了名为《夜色温柔》的晚间节目,一做就是三年。
那时的柴静只有19岁,年少的她心里只想着去实现心中的这个梦想,全然不顾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寂寞。柴静说:“一个人为自己的工作神魂颠倒是多么幸福。”那个时候她主要是接听听众打来的热线电话,什么事情都谈。其实那个时候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别人排忧解难,毕竟她只有19岁,但她想用声音激发一个有想象力的世界,想用声音为更多的人赶走寂寞。她只需要说“我在,我听到了,我懂”这样的字眼和有一颗真诚的心就足够了。
不久,柴静主持的这档《夜色温柔》火了起来。之后的几年,她基本都是在电台度过的。柴静在每个夜晚用真诚的声音陪伴着孤独的人们,她的声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在节目里,柴静常常会接到从北京、香港、西藏等地慕名打来的电话,她去大学里做演讲的时候,时常都会有桌椅挤坏的场面出现。
柴静22岁的时候,顺利地当上综艺部副主任,成了湖南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五月的长沙,茉莉花开,景色怡人。凌晨两三点男人们成箱成箱地喝着啤酒,女人们吃着东西。柴静经常能看到大街上享受着这种安逸生活的男人和女人们。她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生活,有种莫名的恐惧。
柴静没有满足于现有成绩。几经考虑,她做了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辞职去北京读书。她不甘心让自己的生命就这样达到顶峰,她需要寻找可以不断超越的未来。她放弃了自己已经拥有的光环,到北京广播学院做了一名学生,睡在蓝白相间的格子床单上,学的是电视编辑,生活简单而有激情。
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不到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她打电话过去时对方说已经招聘完了。“你们不是想要优秀的记者吗,这还有期限吗?”她的一句话,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机会,对方让她第二天去试试。第二天她去应聘,负责招聘的人看着她说:“你长得挺漂亮的,不愁没出路,回去吧。”就这样,她被打发回来。没过多久,《三联生活周刊》竟给她打电话说他们要做一个封面周刊,问她做不做,柴静二话没说,立即答应了。她用了三天的时间写出两万多字的稿子,就在她放假准备回家时,编辑打电话说让她把两万字改成两千字,她用了两个小时把稿子改完,跑到车站时离开车时间还有五分钟。之后,柴静就做起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兼职记者。
当柴静在《三联生活周刊》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湖南卫视邀请她做谈话节目《新青年》的主持人。当时《新青年》是湖南卫视改革后的一个新栏目。柴静答应了,她开始一边上学,一边在电视台做《新青年》的主持人。在做节目的时候,她采访了各行各业的名人,如米丘、黄永玉、蔡琴、张朝阳、方兴东、吴士宏等。柴静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了证明《新青年》是文化先锋,就做了一期关于20世纪70年代新锐诗歌的节目,请来了号称用上半身写作的女诗人和用下半身写作的男诗人做嘉宾,事后证明她的这次挑战成功了。柴静在节目中变得越来越成熟,她总是能将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的交会、世事的沧桑浮沉刻画得玲珑有致。
一个喜欢挑战人生未知极限的人是不会安于现状、按部就班地生活的。北广毕业后,柴静没有满足于《新青年》中驾轻就熟的工作,进入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节目,做记者兼主持人。这对柴静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挑战。在央视工作之前,柴静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但是来央视做节目之后,她一下就蒙了,不能指望别人手把手地教,只能自己不断地摸索学习。
柴静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开始时被同事认为文静柔弱的柴静不适合做新闻记者,那时的她压力特别大。为了做好节目,柴静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一步一步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每天都待在演播室里,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那时候柴静在采访前,一定会自己花很长时间准备,做足功课的。有时候,采访完了还要编片子编到凌晨三四点,然后送到台里。
柴静是临时工,进不了大门,只能请导播到大门口来接带子。当时柴静住18楼,回去太晚电梯停了,好不容易爬上去,编导打来一个电话说有问题就得再爬下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人们能够从失败与错误中发现更多值得学习的东西。那时发生了一件事,几个天津农民用自行车飞越长城,其中一个因为失误导致死亡。柴静就把其中一个人跟他的教练请到演播室,面对面地做采访。这个访谈播出以后,柴静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同事批评她把节目的重心放错了,还有人评论柴静语带嘲讽。后来,柴静才发现自己的确犯了很大的错误,根本不懂得做新闻,她并没有试图理解这些农民,就直接对他们下了一个判断,认为他们是为了成名炒作拿生命去冒险。
柴静真正找到做新闻的感觉是在2003年3月新疆喀什发生地震的时候,当时她还在《时空连线》做评论主持,这是她第一次作为记者到新闻现场。就是这一次,让柴静确认了自己的“要什么,怎样要”。
当时负责人白岩松对柴静说:“去喀什,给你半个小时去收拾一下东西。”凌晨,柴静到了喀什,落脚在一片瓦砾、断壁残垣之中。
人们正在举行葬礼,柴静根本来不及去思考什么是新闻,新闻就像一盆水兜头浇下来。倒塌校舍旁的两个小女孩,从废墟中走出来的老大爷,半截房里湿漉漉的被子,所有这些让柴静活生生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新闻,让她找到了做新闻忘我的感觉和新闻中最鲜活的元素。
之后,柴静进入《新闻调查》,因为她更喜欢到现场去发现,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柴静觉得自己在《新闻调查》中找到了自我发展的理想平台。新闻记者不仅成了柴静的职业身份,也成了柴静的生活方式。
正能量之二:独立思考,与真相站在一起
著名电视人陈虻是这样评价柴静的:“柴静这人有众所周知的缺点,不过她有一个特点:不太人云亦云。”这位昔日发现柴静的伯乐,道出了柴静之所以被称为“新闻女侠”的原因。
新闻的特点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新闻调查》栏目的理念就是要探求事实的真相。每次采访,柴静都会问自己:我说假话了吗?
我主动地说了假话吗?说假话是刻意而为,还是因为无知和偏见的局限?
柴静能从一个文艺青年成长为独立思考、探寻真相的新闻斗士,经历了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刚进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年,柴静完全找不到做新闻的感觉,不知道如何提问,真正开始找到做新闻的感觉是在采访新疆地震时。
在这之前,柴静其实不理解新闻是真的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就像生活只是在演播室里面。那次现场报道也没有什么突破,但是让柴静觉得泡在了新闻里。在那次采访中,柴静和那个村长都没有地方坐,脸上都是土,头发都是头盔的印子,这要在北京,柴静根本不敢上镜。而且当时在现场根本顾不上准备问题,第一个问题只能问他晚上睡在哪,他说睡在地上。问他睡得着吗,他说睡不着。这要是在北京,没有进入新闻状态的柴静又得准备一天一夜的问题。经历了新疆地震以后,柴静不仅找到了做新闻的状态,而且在思考问题上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