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袂是画师,师从名动天下的画师姚玠,如今已是十年有余。
两日前,他因得师承而出师,回到家乡岑南。
常袂尤擅山水画,他回了家乡,却并未提笔作画,只是走遍山野,歌遍群山。
两年后,常袂背起笔墨纸砚,却是一路北行。
——此行去何处?
——长白山。
常袂此行是去长白山,他要完成一件师姚玠不曾成的夙愿。
常袂之师姚玠,他是长白山人,也是最喜长白山。
姚玠幼时便有画资,四十年前,姚玠尚是少年人,在他行冠礼那日,他决意作一幅风雪长白图,他在房中待了半日,却迟迟不曾落笔,原来是并无把握。
若是不能,便不可落笔,风雪长白,不容亵渎。
此后,姚玠遍求名师,潜心修学,最终成为一代名师。
只是,四十年已然晃过,他却从未落笔成图,画一幅风雪长白。
作为姚玠最为得意的山水画作弟子,常袂十分刻苦,自从无意得知姚玠心事,他便立志为其了结。
他出师那日,姚玠曾告诫他:长白是极为纯净之地,他落笔之前,一定要心有定数,否则万不能落笔。
长白之地,纯净所在,任何人不可亵渎。
常袂去往长白,因了正是夏季,路途有些难熬。
最是长路慢行,常袂抵达长白地时,已是五个月之后。
彼时正是寒冬,他望着巍峨的长白,一时竟要哭将出来,不知是舟车劳顿,还是别的甚么。
虽有人劝诫他三思后行,寒冬的长白,将有风雪肆虐。然常袂见此时景物正好,便决意上山。
上山虽是艰苦,但并无几多险阻,常袂登上长白山并未耗费几多体力。
常袂在长白山待了三日,干粮即将用尽,他还未理出思绪,那长白啊……
第四日,长白山风雪忽来,他被困于山中,此时却突然有了灵感,他慌忙拿出笔墨纸砚,铺展在一块山石上。
提笔难收,已成绝代。
那是《风雪长白》。
常袂收了画作,抬步寻出路时,却跌到了山石乱处,羁于山上,不能行动,无可下山。
他心乱时,却见一长衣少年,姿容非常,仅着单衣,款款走来。
少年将他于乱石中解救出,赠他山果甘泉,常袂心中虽有诧异,然却深谢之。
长衣少年见到他的画作,十分欢喜,便央了常袂,要他为他作一幅画。
常袂见他姿容绝美,便不想错过此番机会,他应下,以工画之。
长衣少年道:“我名叶维桑,此画便挂名维桑罢。”
常袂并无异议,便是提笔,书了维桑二字于画尾。
十日后,风雪停。
又十日,大道通,常袂辞之下山。
常袂并未回岑南,他是借道去京城,他要去寻他的师,将《风雪长白》交与他,了他夙愿。
虽是借道,然也路远,常袂抵达京城已是三个月以后。
——师以为此画如何?
——虽世有千古,然此画却成绝代。
常袂因《风雪长白》而名动京城,他却推辞天子封授,回了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