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1400000017

第17章 疑问品第三(2)

[1]诸佛菩萨,以爱念给一切众生之心,曰慈悲。显教以观音为阿弥陀佛之弟子,密教以观音为阿弥陀佛之化身。《达摩多罗禅经》下:“修行者若欲广修慈心,先当系心所缘,渐习令无量。灭除过恶,心不诤竞,亦无怨结,无恚清净。谓于亲、中、怨三种九品众生,无量无数安处十方尽三分际,淳一乐行,唯除国土世界,于众生世界周普总缘成就游。行者修慈方便,先等心思惟,总缘一切众生,令心坚固,灭除瞋恚而起慈心。是名总观慈无量三昧。如是总观犹为瞋恚所缚者,当于上亲修别相慈,次于中亲下亲中人怨家次第修习九品慈心,渐离瞋恚心生爱念与种种乐具。与是乐已,然后于一切众生起法饶益心,修三种慈:广大慈、极远慈、无量慈;舍除瞋碍,住仁爱心。随其所应功德善根,一切佛法皆悉与之。谓与种种法乐修种种慈。先与出家乐,次与禅定正受乐,次与菩提乐,次与寂灭乐。彼修行者,本曾所更及所未更,种种乐具自得他得,清净善根,乃至无上寂灭究竟无为。随其修行意所想念,无量法乐等与众生相现在前。乐想起已,一一观察,以相自证,便得决定。犹如明镜因物像现,慈三昧镜,亦因乐事种种乐相悉现在前。或时修行为瞋恚所乱,作是思惟:我从本来,由是瞋恚多所杀害,兴诸罪逆,入于恶道。于大地狱还受苦毒,或作蜂虿、蜈蚣、毒蛇、恶龙、害鬼、罗刹,如是种种害毒之类,今不除灭,复见烧迫。以是方便,能止瞋恚。又复思惟,骂者受者,彼我无常,须臾不住。二俱过去,恶声已灭后起,二人无故共诤。又今二人,念念即灭,虚妄无实。谁骂谁受?何为颠倒,与空共斗?计我耳根,从虚妄颠倒烦恼业起,彼人舌根,亦复如是。因缘生灭,谁骂谁闻?修行如是思惟时,瞋恚缚解,能修慈心,离垢清净。如佛说:修慈者于四念处,能得决定修习增广,成就无量法门胜妙道果,不复退还。是则三种方便大慈。若已离欲,更修净妙离欲慈心。深心饶益,增广无量,得真实果。因此功德,具足所愿究竟涅槃。所以者何?一切诸佛说慈为无畏,慈为一切功德之母,慈为一切功德钻燧,慈能消灭凶暴诸恶,是故修行当勤方便修离欲大慈。悲无量者,如慈境界怨亲中人,悲亦如是次第修习。如佛言曰:饶益众生,说名慈心。除不饶益,说名悲心。若先于众生起饶益心,以种种乐具悉施与之,然后观众生唯见受乐,是名慈心。若先观众生受无量苦,起除不饶益心,然后见众生除不饶益。除不饶益已,受种种乐,非与乐也,是名悲心。见净相是慈,见虚空相是悲;乐行是慈,苦行是悲。是则差别。谓修行者,见诸众生凶暴、诤怒、残贼、杀害,共相逼迫,无有覆护,如是见已,而起悲心为作覆护;又见众生斩截身首耳鼻肢体,苦痛无量,无能救者,修行已见,而起悲心;又修行住悲心时,见五趣众生苦痛炽然,无量烧迫,深起悲心兴救护想,如是修行悲无量善根生时,无量功德相现。若见此众生,受无量苦而不起悲,是则极恶无善根人。如是大悲,一切诸佛本所修习,由是究竟一切智海。行者若能具足修习,当知不久心到是处。”

喜舍名为势至[1],

[1]喜舍,亦名净舍、净施。喜施财宝也。势至,即大势至菩萨也。菩萨之大智,至一切处,故名。《存觉之报恩记》:“势至显事父母之恩厚,宝瓶之中,纳前生父母之遗骨。”《法华义疏》云:“大势至者,所经之处,世界振动,恶道休息也。”《黄檗传心法要》:“观音当大悲,势至当大智。”《达摩多罗禅经》下:“喜无量者,谓修行于慈境界,以六思念等诸善功德无量佛法,及自身成就戒定智慧一切功德,饶益众生,自乐他乐,尽皆与之。见一切众生得法乐已,其心欢喜。其心欢喜,则忧戚灭。忧戚灭已,一向欣悦踊跃欢喜。念言快哉,永使安乐。于一切众生欢喜时,见有乐相,轻微明净,成就此相。名为喜无量三昧。如佛说修习喜等乃至识处。舍无量者,舍怨亲已等缘中品,此唯是众生,无有差别。虽慈悲喜,唯作众生行近境界近相。是故世尊说舍,种种舍各自有相。舍无量不与彼同,谓平等清净离苦乐相,舍相似相现,是名舍无量三昧。”

能净即释迦[1],

[1]释迦,指释迦牟尼佛而言。《魏书·释老志》:“所谓佛者,本号释迦文者(文即牟尼之讹略)。释言能仁,谓德充道备,堪济万物也。释迦前有六佛,释迦继六佛而成道。处今贤劫,文言将来有弥勒佛,方继释迦而降世。释迦即天竺迦维卫国王之子。天竺其总称,迦维别名也。初,释迦于四月八日夜,从母右胁而生。既生,姿相超异者三十二种。天降嘉瑞以应之,亦三十二。其本起经说之备矣。”《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答:‘以毕竟净为净。’‘云何是毕竟净为净?’答:‘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问:‘云何是无净无无净?’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即名无净也。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

平直即弥陀[1]。

[1]唐沙门《慧海语录》:“法明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曰:‘出何教文?’师曰:‘出《陀罗尼集》。’”平,即平等。直,即心直。《大般若经》:“平等平等,无所分别。何以故?自相皆空,都无分别。因无分别,行六度梵行等无相功德。谓圆满一切相智,及余无量诸佛功德。若菩萨见乞丐及旁生,起是念云:如来是福田,我应施与,及供养恭敬。旁生等非福田故,不应施与所须资具。是菩萨起如是念者,即非菩萨。所以者何?求趣无上菩提,要净自心,福田方净,故见乞者不应作是念。应作是念:我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愿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岂以分别高下,应以平等施而摄益之。”《维摩经·佛国品》:“直心是菩萨净土。”又《菩萨品》:“直心是道场。”注:“肇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什曰:‘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楞严经》:“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直发明性,应当直心训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人我是须弥[1],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2],虚妄是鬼神[3],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4]。

[1]人身常有一主宰为实体,自此实体,生出人我之相、人我之见。自此执见,复生出种种之过失。须弥,即“须弥山”之略。《释氏要览》云:“《长阿含》并《起世因本经》等云:四洲地心即须弥山,梵音正云苏迷卢,此名妙高山。此山有八山,绕外有大铁围山,周围回绕,并一日月昼夜回转照四天下,名一国土。”

[2]恶龙,造恶之龙神也。《仁王经》下:“恶鬼恶龙。”《仁王经艮贲疏》:“恶鬼疾疫,恶龙旱涝。”

[3]《释摩诃衍论》:“鬼并及神云何差别?障身为鬼,障心为神。”

[4]畜生,牛马猪羊等也。《大乘义章》八末:“言畜生者,从主畜养以为名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1],放大光明[2],外照六门清净[3],能破六欲诸天[4]。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1]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

[2]自莹名光,照物名明。《探玄记》三:“光明亦二义:一是照暗义,二是现法义。”《往生论》下:“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3]上文云:“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眼耳鼻舌身为外五门,意为内一门,合为六门。已见上。

[4]六欲诸天,欲界六重之天也,亦名六欲天。一、四王天,有持国、广目、增长、多闻之四王。二、忉利天,亦译三十三天。三、夜摩天,又译时分。彼天中时唱:快哉!快哉!四、兜率天,亦译喜足。于五欲之乐,生喜足心。五、乐变化天,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六、他化自在天,使五欲之境,变化自在。见《智度论》九、《俱舍论》八。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1],闻者一时悟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2],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3],于道何益?

[1]《菩萨璎珞本业经》上:“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惟佛一人,在法界外。”

[2]即下文之颂。此言不必论西方人、东方人,及出家与不出家,亦不拘于形式表面也。

[3]剃须发,染衣,为佛弟子出家之相也。且去憍慢,且别于外道之出家,是三世诸佛之仪式。

颂曰:心平何劳持戒[1],行直何用修禅[2]。恩则孝养父母[3],义则上下相怜[4]。让则尊卑和睦[5],忍则众恶无喧[6]。若能钻木取火[7],淤泥定生红莲[8]。苦口的是良药[9],逆耳必是忠言[10]。改过必生智慧[11],护短心内非贤[12]。日用常行饶益[13],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14]。

[1]心平,即心平等义。持戒,为六度之一,受持戒律而不触犯也。《法华经·譬喻品》:“持戒清洁,如净明珠。”按:此言,戒律本备止恶防非。假令在家,心若平等,何劳具戒如比丘?

[2]《论语》:“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智度论》:“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以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此即制心之说也。”《维摩经·佛道品》:“直心是菩萨道场。”按:惟见性者,方能无妄念,无妄念方是直心。故唐释慧海曰:“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3]孝养父母者,尽孝道以供养父母也。《观无量寿佛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下略)

[4]怜者,扶持其患难饥寒。《林子坛经汎释》:“《无相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夫不曰持戒,而曰心平,岂不以心平则自有至戒者在乎?不曰修禅,而曰行直,岂不以行直则自有真禅者在乎?由是观之,则释氏修为之功,殆无出于此矣。又曰:‘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夫知所孝养,乃所以为仁也。岂有仁而遗其父母者乎?知所相怜,乃所以为义也。岂有义而忘其上下者乎?由是观之,则释氏立本之教,概可见于此矣。若或戒矣,而心有未平。禅矣,而行有未直。父母且不知所以仁之,上下且不知所以义之,此其大本已失,而曰能依法修行以见性者,岂其然哉?”

[5]克恭克让,则和睦相亲。

[6]不报无道,则喧争自息。

[7]修行不怠,如钻火,则必定见性。《华严经颂》云:“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大智度论》:“譬如钻燧求火,一生勤著,不休不息,乃可得火。”

[8]红莲,赤色之莲花也。《维摩经·佛道品》:“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如是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9]的,的确也。

[10]忠言,忠直之言也。《家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11]除我执,故生智慧。

[12]短,绌也,陋也。短长犹善恶也。短指过咎而言,护短犹怙恶也。

[13]饶益,丰于利人也。《法华经·譬喻品》:“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14]惟心净土,自性弥陀,故云西方只在目前。按:此偈归束到西方只在目前者,六祖正为迷人不行孝、义、忍、让,而口诵佛名,冀带恶业往生西方故耳。西方极乐世界,岂有不孝、义、忍、让之人哉?《阿弥陀经》云:“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可知未能孝、义、忍、让者,心未调伏,何能往生?故六祖痛发之,使人觅菩提于本心,为往生之基也。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1]。

[1]信受奉行者,信受教命而奉行也。《往生论注》下:“经始称‘如是’,彰信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

同类推荐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命运的问题,探究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因缘,探究人的欲望与牵挂。人如何可以心无挂碍地坦然面对。满遭损,谦受益,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大道理。本性禅师在这一册中,举了很多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一些禅学大道理。
  • 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寒山寺佛学(第5辑)》是以刊发近现代汉传佛教专题研究的论文为主开拓的一块佛教研究园地,包括教下研究、敦煌佛学论丛、佛教文化研究三个专题。
  • 零点星光

    零点星光

    本书内容包括夏季的川藏线、川藏茶马古道、草原明珠理塘、天地巴塘、巴塘弦子、英雄格萨尔等,展现了青藏线的旖旎风光,追溯了佛教源流,介绍了藏民的神秘习俗。
  •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生命的本质,开篇就在探究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本性禅师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幸福,而是在追求现世的尊严,和来世的拯救。在探究生死的过程中,回答了何为解脱这一问题。
热门推荐
  • 血仇盟

    血仇盟

    基因裂子使人分子基因分裂变异,基因聚子使人分子与外界强大分子融合。看幽冥曼陀罗寒霜笑建血仇盟报血仇!
  • 生命的年轮

    生命的年轮

    张钧编著的《生命的年轮——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是散文集。精选了作者多年创作的散文六十余篇,描写了作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家人、朋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反映了作者对家人、朋友深沉的爱,对孩子寄予厚望,对生活和工作的执著。《生命的年轮——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里的散文意象纷呈异彩,想象出奇,展现了他内心一个很广阔的心灵世界,作者的造意功能开拓了他散文广阔无垠的思维空间。
  • 天启者之异象

    天启者之异象

    我叫左柯,临近大学毕业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可以听见别人的心声。并且只要我想,所有人在我面前都没有了秘密。。。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技能,但随着她的出现,我却发现我这个技能算个毛球啊~~~
  • 杀破天下

    杀破天下

    修炼以肉身为先,肉身之后便是天人,天元,金仙,战神,天帝五大境界!主角秦暮,清平镇一个小小的武者。肩上背着血海家仇,面对强大的敌人,却从不放弃,进行着刻苦的修炼!弱肉强食的法则,武者为尊的世界,为守护,为尊严,为荣耀,看一个性格坚韧的少年如何…
  • 曦日有别

    曦日有别

    爱本是一个让人欢喜有让人心伤的东西。她和他一见钟情,可是因为总有那么些路人在旁边掺合。她生的美丽使得她的一生不平凡;他一生痴情使他对她一见钟情。两个人在一起本来就不容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两人的故事需要彼此用真心去书写,自然有情人终成眷属,努力了就会在一起,不努力门儿都没有。
  • 九天圣龙斗苍穹

    九天圣龙斗苍穹

    龙界至尊被贬入凡,历尽磨难,重回天宇。掀起一番血雨腥风,天一又如何
  • 我是总裁不是受

    我是总裁不是受

    因为利益的纷争,洛氏杀了凌氏全家,而她在母亲的隐藏下免于一死。公司无人管理,她只能做总裁。为了复仇她想尽了一切办法,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世界杀手中的一员。他,是洛氏的独生子,父母是杀了凌氏的主凶,年纪轻轻便心狠手辣。一次偶然让她接到了刺杀洛氏夫妇的任务。在宴会上,她成功地为父母报了仇,却无形中将自己推入了深渊……——“那个姓洛的有什么好,我守了你六年啊,为什么你都没注意过我?”——“寒,你若杀了他,我会让你后悔一辈子!”——“我说过,你终究是我的……”
  • 霸宋

    霸宋

    煞星、流星,都是璀璨的星。繁华、荣华,都是昙梦一场。一个被旧时空不平事搞到很是体无完肤的屌丝男,来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混沌、战火熊熊的新时代,立志不再做任人宰割的羔羊、决心天要灭我我灭天。航海,扬帆荡舟斩巨浪,征东瀛、夺群岛。横扫诸夷,水师威名传。陆战,马步冲锋展奇谋。灭女真、代大宋。成吉思汗,马退塞外逃。成者为王,谁成谁就是王。一个新的异时空时代,缓缓拉开帷幕。欲知一个极度悲催屌丝男如何逆天起,敬请关注本作品。【起点四组签约作品,筷子初作必完本】筷子读者交流群:52287540
  • 前夫囚禁记

    前夫囚禁记

    生活坎坷被一男所救然后为报恩与其结婚无夫妻之实后遇到喜欢的人结婚前夫多年之后说要与我小聚一次把我囚禁至此没在离开过所囚之处
  • 饱经风霜,含辛茹苦

    饱经风霜,含辛茹苦

    历经千辛万苦,走到这一刻,所说人生如此美好,其实饱经风霜,含辛茹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