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喝酒的历史比文字的历史还要长,酒伴随着中华文化一走来,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酒文化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都非常大。有的地方家家都酿酒,男女老少都会喝酒。酒文化能几千年绵延不断,并且有如此广泛的消费群体,酒的起养生作用是关键因素。
中国是产酒大国,但是没有西方社会那么多的酒鬼。喝酒的人很多,但是不需要发布禁酒令。人们是把酒当做保健品来喝,很少有人把自己灌醉。西方人喝酒不劝酒,西方人喝醉大多是自己喝醉的。西方人为什么喜欢把自己灌醉,这在国人看来也是不好理解,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别,在对待喝酒这个事情上面非常明显。
许多西方国家发布过禁酒令,美国这样号称民主的国家也在1920年发布了禁酒令,禁酒令在美国存在持续长达14年。现在一些西方国家仍然有禁酒令,2016年欧洲杯足球赛期间,为了防止球迷酒后闹事,法国政府颁布了禁酒令。
有的国家全民禁止喝酒,外国人也不能喝酒,也不能保存和携带酒精饮料,所有的商店都禁止销售酒精饮料,任何人从外国夹带酒入境就是犯罪。禁酒如果是站在宗教的教义上面来讲,而不是站在养生角度来讲,在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酒和中医有着密切的联系,繁体的医字下面就是酉字,酉字就是酒字。《黄帝内经》中就有酒治疗疾病的记载,古人是把酒当做家庭常备药对待。中医认为酒能促进血液循环、通经络、祛风湿等等,还有许多的保健功效。《本草纲目》中对酒的作用做了这样的论述: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
很多中药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用到酒,主要的方法有酒泡、酒蒸、酒煮、酒炒等等,酒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有的药方要用酒来煎服,有的药要用酒送服。中医认为酒气比较伶俐,可以迅速的进入人体的经络,中药和酒在一起服用,可以更快的产生药效。
有句古话:酒乃百药之长。酒在中医手里就是药,用酒治病的药方很多,有的病用酒治疗效果更好。用酒治病,有外用,也有内服,药酒最为常用,用途也最广泛,大多数疾病都有对应的药酒来治疗。酒能提高药的疗效,酒可以促进药的吸收,在有的中药方里酒还是药引子。
药店里面卖有各种各样的药酒,《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近70种药酒的配制方法,涵盖了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以及养生保健等领域,很多至今人们仍然在使用。中医配制药酒,老百姓自己也配制药酒,许多人喜欢泡药酒来保健养生。
少量喝酒能养人,大量喝酒也能害人。李时珍酒指出: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多饮则杀人于顷刻。酒少量饮是保健品,无节制的大量饮酒就是在喝毒药。在中国喝酒的人很多,但是很少有人会无节制的喝酒,这是由中华文化里面的养生思维决定的。
历史上喝酒长寿的名人很多,孔子喜欢饮酒,活了73岁;庄子喜欢饮酒,活了84岁;老子也饮酒,活了160岁。很多长寿老人都有每天少量饮酒的习惯,酒的养生作用得到长期实践的证明。
乾隆皇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历史上年寿最高的皇帝。一七九九年乾隆皇帝在睡梦中离开人世,享年八十九岁。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而饮用长寿药酒则是乾隆养生的方法之一。
据《乾隆医案》记载,乾隆最爱喝的养生药酒为龟龄酒和松龄太平春酒,龟龄酒可祛病、补肾、养气、健身,松龄太平春酒则是活血行气健脾安神的良药。两个药酒的药用不同,但是这两种药酒所含的中药成分中,都出现了熟地和当归。中医认为阴血同源,养血、滋阴应同步进行,当归与熟地搭配,有两大好处,一是通过补血达到养阴的目的,滋阴又是补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乾隆在不同季节喝不同的酒,而且很有节制。在春节喝屠苏酒、中秋节喝桂花酒、重阳节喝菊花酒。此外,还有一些滋补药洒,如龟龄酒、太平春酒、状元酒等等,每次只喝一小杯。
乾隆最常喝的是玉泉酒,每天下午的晚膳,要喝2两玉泉酒。这是一种度数很低的糯米甜酒,少量饮用很利于养身,这种酒是北京玉泉山的水酿造的,所以也叫玉泉酒。乾隆能成为最长寿的皇帝,酒的功劳不能忽视。
在中国酒和礼是连在一起的,重要的礼仪活动都离不开酒。国家的祭祀、国宴,都离不开酒,酒是很重要的礼器。在重大的场合,喝酒已经不重要,酒的礼仪作用显的更加重要。饮酒变成了一种庄重的仪式,酒成了礼仪的重要载体。
国人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几个人在一起吃个饭,离开酒总感觉缺少点气氛。宴席上酒是必须有的,人们把请人吃饭叫请人喝酒。国人喝酒是为了快乐,增加聚餐的快乐气氛。绍兴地区也把黄酒也叫加饭酒,适当的喝酒可以促进食欲。
文人把酒作为激发创作灵感的动力,许多传世作品都是在酒的激发下创作的,书法第一名帖《兰亭序》是王羲之在酒后创作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篇大多都是酒后创作的。没有酒的参与,中华文化很难想像会是什么样。
《三国演义》里面有个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故事,非常有名。这个故事证明古人很早以前就不喝冷酒了。现在江浙地区仍然流行喝温酒的习惯,饭店包间放有电热壶,方便客人温酒用。温酒虽然麻烦一点,但是温酒对人的胃没有刺激,喝温酒更养生。
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已经喝温的酒,西方人现在仍然在喝生水。这不仅是生活习惯的差别,还反映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