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义曾教导僧人不爱黄白之物,可是,辽朝的和尚们却贪得无厌,日常以放贷的方式,来增加寺院的收入。契丹缙阳寺曾向贫困百姓放贷粟一千斛,钱五百缗,每年的利息为一分。契丹和尚清睿,因为生病,遂发愿望,要舍衣钵给寺庙,以增加他的寿命,于是,该寺共得清睿和尚的钱二十万,寺庙就拿清睿的钱放去高利贷,月月生利息。在这种放贷生息的情况下,当然使辽代某些寺院的经济更趋于丰厚。
当然,辽代佛教寺院经济的主要来源还是辽朝皇族和大贵族们施舍土地、财物、人口。辽代寺院的田地固然有些缘自于隋唐以来的旧有寺地,但是在当时皇帝的崇佛、佞佛之下,也有许多皇族会常施舍土地、财物资助建造寺院。
辽道宗时,他的女儿秦越大公主拜见参妙行大师,便对参妙行提出:弟子想用所居住的房子和稻田1000亩,佃户口100家及枣栗菜园,器用等物,请大师建寺所用。公主又挑选名马万匹,谨献给寺庙,所得回赐,都归寺庙。可没过多久,还没有等到公主进献马匹,秦越大公主就死了,她的女儿懿德皇后为母还愿,施钱十三万贯,专管建寺,道宗皇帝还拿出五万贯资助建寺。
由于辽代佛教广布于全国,信仰者众多,同时,辽朝各阶层的贵族、富豪在皇室带动下,也经常大方施舍,以协助建造寺院。契丹贵族们给寺院贡献的方式主要有:赐予民户、奴隶、器用、粮食、货币。
契丹义州静安寺,就是曾任辽朝检校太师、左千牛卫上将军、知涿州军州事耶律昌允的妻子萧氏出资所建,建寺资金为2万缗铜钱,这笔钱都是萧氏省吃俭用筹集的。静安寺建成后,还请僧人40人吃斋饭,讲经,对于该寺的僧人日常开销,耶律昌允还献地3000亩、粟一万石、钱2000贯、奴婢50户、牛50头、马40匹。兰陵郡夫人萧氏,曾施舍给中京静安寺土地3000顷,谷1万石,钱2000贯,民户50家,牛50头,马40匹。
辽朝皇帝和贵族把民户施舍给寺院,原来属于封建领主的民户,即将自己收入的一半税金交给国家,一半税金上交给寺院。不仅如此,在政治上,施舍给寺院的民户,逐渐沦为寺院的奴仆,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他们受着国家和寺院的双重压迫。
通过世家大族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财富施舍,再加上寺院本身的经济运营和对广大社会下层民众的强取豪夺,辽代寺院具有雄厚的经济势力,僧尼生活优裕,特别是一些大寺院,可以说是富可敌国。在辽道宗时期,天灾、战争不断,朝廷财政困难时,曾出现海云寺提出要拿出现钱一千万帮助国家的事情,这种事情,是中国历史上所不多见的现象。
辽代帝王和贵族们的这些做法,助长了全社会的崇佛风气,影响到朝野上下的各个阶层。由于和尚待遇好,吃的饱,穿得暖,还不用缴纳赋税。所以,民间愿意出家为僧尼的人很多。辽道宗时,长春、泰、宁江等三州,多达3千余名百姓,提出愿为僧尼,受具足戒。到了辽道宗的晚期,当时的全国总人口约近千万,僧侣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3.6%。与辽同时代的北宋,其僧侣人口的最高峰是真宗天禧五年,僧侣人口占总人口数也不过0.92%。辽朝僧侣所占比例相当于北宋的4倍左右。
由于寺院经济的膨胀,僧尼人数的激增,百姓大量出家当和尚,这些和尚不缴纳赋税,还伸手向国家要钱,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大减。即使在圣宗之后帝王佞佛的背景下,辽朝廷也陆续颁布一些整顿佛教的禁令。从辽朝的绝大部分时间看,都是禁止私度、滥度僧尼。另外,还有禁止僧尼妄述祸福收取财物,禁僧然身炼指,禁僧尼破戒等诏令颁布。道宗也提倡用佛教的戒律约束、整顿僧团。他允许在宫廷设坛传戒,形成讲习律学之风。多次下诏,令诸路不要禁止僧徒开坛。虽然辽朝廷先后颁布某些整顿佛教的措施,但总的说来,对佛教是疏于控制的。
在契丹民间,普通的群众都对参与寺院兴办佛事积极性很高,时常组织起来,以结社的形式来参与。在辽代,有一种奇特的佛教组织,叫“千人邑”,所谓“千人邑”,就是由某一地区的邑民,包括官吏、僧侣、百姓所组成,而“千人”只是取其整数,为一通称,并非每一邑都达一千人。“千人邑”的首领被称为“邑长”、“邑主”、“邑头”等,大多是佛教寺院的住持,也有俗人信徒充当的现象。无论首领是僧人还是世俗信众,这种团体一般都隶属于寺院。有些邑社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组织系统,在充任邑长的寺院长老之下,还设邑长、邑证、邑录等职,社员就是当地的居民。
兴办的佛事不同,“千人邑”的名称也不一样。以定期聚会念诵阿弥陀佛名号,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主要内容叫“念佛邑”;为了举办安置佛舍利的法事,兴建某些建筑为主要活动叫“舍利邑”;为了镌刻石经和修整寺院而组织的叫“经寺邑”;信仰往生兜率天的信徒为共同修行而组织的叫“兜率邑”;为举办每年一度纪念佛诞辰活动而组织的叫“太子诞邑”;,为供养寺院佛塔等建筑而组织的叫“供灯塔邑”。
千人邑的邑民,平时对寺院有定期的布施,当寺院有兴建寺院、佛塔、刻佛经、办法事等活动时,由这些邑民给予支持,允诺捐输财物,以期圆满完成。此种办法在辽代以前,即因佛教在中国社会流传而行之已久,到辽代,又因佛教在辽国盛行,以及佛教徒慷慨自愿捐输,很自然地形成“千人邑”。佛教千人邑的形成,在一个佛教鼎盛的社会中,居于信徒热心的护持,是有其必然性的,辽代千人邑的邑民所捐纳布施的土地、财物等,对寺院经济的贡献很大,也都成为寺院财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