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元宵节这一天,辽代的百姓庆祝活动最为热闹,契丹人和汉族人的祝贺方式一样,都是观灯、放烟花。辽朝百姓将上元祭祀太一神从昏时到天明的观灯习俗加以充分发挥,将城市布置成了一片灯的海洋。
辽朝普通百姓自己动手制作出来的莲花灯的过程为:将一根竹子,劈成10条或20条,用麻线系住竹条头,使其弯曲,再用纸糊上,成为一叶莲花,每二叶莲花相压,便成盛开莲花形状,点燃蜡烛,置放其中。类似这样人人都可以制作的莲花灯,书籍上已将其制作步骤明确记载。在辽代,契丹人的灯具制作也出现了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出现不惜花费工本材料的倾向。
如全用白玉做成,使人爽彻心目的福州灯;
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绕缀,及成去粟,浑然如玻璃球的新安灯;
圈片直径有三四尺,全用五色玻璃制成的苏灯;
镞镂精巧,五色装染,用影戏之式的羊皮灯;
用千丝结缚弱骨,轻球万锦装扮,碎罗红白相间,剪缕百花万眼,一看好似彩云笼罩着月魄,珠光宝气围绕着星星的万眼罗灯;
尤其是那种飙轮拥骑,回转如飞,灯罩上绘出战争场面的马骑灯,人人爱看。
马骑灯的构造是很新颖的:在一个立轴的上部横装一个叶轮,叶轮下边,在立轴底部的近旁,装个烛座,当烛燃烧时,产生的热气上腾,便可推动叶轮,使它旋转。立轴的中部,沿着水平方向横装几根细铁丝,每根铁丝外粘纸剪成的人马,夜间点烛,纸剪的人马随着叶轮和立轴旋转,使其影子投射到以纸糊裱的灯壁上,成为灯画,灯内所反映的人物故事,走马似的循环反复展现在人们眼前。
各种灯品汇聚到一处,其最高成就为“灯山”,也可称为“鳌山”。辽朝的“鳌山”通常是冬至日下午开始扎缚,架造时间长,规模气魄大,有人竟把“鳌山”扎缚到一座高一十六丈,阔三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长二十四丈,两下用金龙缠柱,每一个龙口点一盏灯,谓之双龙衔照的架子上。
整年身居深宫的辽朝皇帝,也非常需要狂欢上元来调剂精神,辽穆宗在应历十二年(公元962年)正月元宵日,在上京城内夜观灯。辽兴宗曾驾临辽朝南京,当时,辽南京城6条主要街道,全部灯火通明,辽兴宗也微服在老百姓中间,和老百姓一起观灯取乐。
在上元节期间,狂热的佛教徒们还集资出钱为佛塔购置灯烛。辽天祚帝时,云居寺有个信徒叫做高文用的,与众多信徒发誓,每到上元节,都要施舍财务,购买灯烛,安放在佛塔周围,让佛塔放射光华,类似这样的佛塔装灯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