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生在世,穿衣吃饭,不论什么时代、什么状况,饭要吃,衣服也要穿,富人穿绫罗绸缎,穷人穿布穿麻,总要有的穿才好。那些身处大辽时代的人们,他们的穿衣和他们的身份有着紧密联系,式样繁多,千变万化!
服饰是人类由蛮荒走向文明的标志,它的不断变化,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标志。辽朝的服装文化,一直发展比较慢,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的关系,辽朝的服装一直都停滞不前,直到建国之前,契丹人主要从事放牧与狩猎,那些家畜或野兽的肉和内脏是契丹人的美味佳肴,而毛皮自然就成了他们缝制各种裘皮衣服、制作皮靴、皮帽的最好原料,契丹人常用的动物毛皮主要有貂鼠皮、水獭皮、野猪皮、野马皮、獐皮、鹿皮、狐皮、狼皮、虎皮、熊皮、羊皮、马皮、牛皮、鱼皮、骆驼皮等。这些毛皮多是契丹人自产,但契丹人也从周边邻邻部族的贡品或贸易中获取部分毛皮。
那时,契丹贵族穿貂皮、带皮帽,普通牧民穿羊皮、牛皮、狗皮等。貂以紫黑色为贵,青者次之。还有银鼠皮,尤其洁白,深受贵族的喜爱。契丹人的皮衣款式有带毛的裘皮衣,也有是不带毛的板皮衣。在辽朝,主要凭借兽皮的颜色及珍稀程度来区别人们的身份。
辽圣宗时的贤相张俭,不仅办事干练,而且生活特别节俭。当时,冬天天气特别冷,不要说王公大臣,就是小官吏,每人少说也要准备三、五件皮袍,质量和样式也都非常讲究。可张俭却只有一件皮袍,而且已经褪了色,连里子都破得不能再补了。宰相老是穿得这样破旧,自然引起了大臣们的注意,一些正直的官吏见宰相如此节俭,都自觉惭愧,渐渐地在穿着方面也稍稍收敛了一些。可也有一些官员奢靡成风,不但不知羞愧,反而在私下里悄悄议论张俭,说他不合时宜。
一天,辽圣宗和几位大臣在一起闲谈,话题渐渐转到宰相身上。一位大臣对圣宗说:“宰相做得太过分了,一件皮袍穿了三十年,都旧成了那副模样,还舍不得做件新的,太有失宰相的尊严了”。
辽圣宗从大臣的嘴里听说张俭仅有这么一件皮袍,也感到很吃惊,但又不大相信,他想:宰相为百官之首,光是每年的薪水就花不完,怎么会连一件皮袍都做不起呢?这天,圣宗特意邀请张俭到宫里交谈。张俭全神贯注地听圣宗讲话,不时回答一两个皇上提出的问题,根本就没注意到侍立在身后的太监用香火在他的皮袍后面偷偷烫了一个小洞。
转眼间,又一个严冬来临。一天,圣宗与朝中文武大臣聚在殿上议事。忽然,圣宗想起了宰相皮袍上被偷偷烫出的小洞。他不动声色地走到张俭身边,发现张俭皮袍后面的小洞果然还在。圣宗大为感动,当众问道:“爱卿,你日夜为国家操劳,为什么连一件皮袍都不肯做呢?”张俭回答说:“现在大家都追求享受,不知道节约,我身为宰相,不光要号召大家厉行节俭,而且还应该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把奢华的风气转变过来。”圣宗听了张俭的话后连连称赞,更加敬重和信任张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