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宫廷经常在举行宴会时演奏音乐来助兴。在元旦,举行宴会盛典时,用大乐演奏《曲破》,接着演奏民间乐舞、表演散乐等,最后进行角抵。特别是散乐表演中,一般的民间乐舞、杂技、魔术、手技等节目都归入“散乐”。
在正月初一晚上,辽朝皇帝在宫廷宴饮时都会演奏“国乐”,即契丹民族的传统音乐。在七月十三日,皇帝到离开行宫三十里的地方扎起帐篷住宿,七月十四日设宴,随从的各路军队,都表演各自部落的乐舞,从宫廷礼乐制度的规定看,辽朝的最高统治者,从政治到经济,以至宫廷乐舞制度的设立制定,都贯彻了以契丹为主、兼顾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做法,对先进的汉族文化更予以特别重视。
在辽代《散乐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契丹乐队组成体系。契丹散乐队由12人组成,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乐队呈两排,前排第三人下,有一低矮的舞蹈者,随着节拍翩翩起舞。乐队前排5人,从左至右吹觱篥者2人,笙者1人,击鼓者1人,击大鼓者1人;后排6人,打拍板者1人,弹琵琶者1人,吹横笛者2人,击腰鼓者1人,吹十二管排箫者1人。
北宋使者张舜民记载了他参加辽朝国宴时,一份详细的娱乐节目单,在这份节目单上写着:喝第一轮酒时,契丹宫廷乐队开始表演吹头管;喝第二轮酒时,唱歌曲;喝第三轮酒时,歌手、舞女都进来献艺、跳舞;喝第四轮酒时,弹奏琵琶,上饼、上茶、上菜,表演杂剧;喝第五轮酒时,笙独奏,唱《法曲》;喝第六轮酒时,筝独奏;喝到第七轮酒时,表演击球游戏,筝独奏;喝第八轮酒时,击架乐;喝第九轮酒时,表演角抵技艺。
辽帝对于自己喜爱的宋使,不但盛情款待,甚至有时还亲自为宋使奏乐助兴。北宋使臣张舜民记载说:自从奉使到了辽朝,礼遇丰厚。观看钓鱼、观看放海东青,辽朝皇帝还亲自弹琵琶来劝酒。
契丹人的舞蹈可分为臻蓬蓬舞、莽式舞、反弹胡琴舞、剑舞、假面舞、弓箭舞、踏舞,其它娱乐形式还有百戏、杂剧、戏马、羽人戏等。这里的“臻蓬蓬”是用鼓敲击出有节奏的声音,很能引起人的共鸣,深受契丹族人的喜爱。“臻蓬蓬”歌广泛流传于辽朝东京、南京、西京等地。
大辽建国时,将过去唐代宫廷举行大宴,朝臣、公主、使臣向皇帝祝酒起舞的风俗,原封不动地保存在辽朝的宫廷中。在辽宫廷举行宴会招待各国使节时,各国使节为了向辽帝表示敬意,也要相继起舞祝酒。
皇宫举行盛宴,朝臣、酋长、使节起舞向皇帝敬酒,含有一定的礼节性,表达了对皇帝的敬意。这些即兴表演,多是各地的民族民间舞,既可活跃宴会气氛,又是不同风格舞蹈的展示。辽朝末期,在黑龙江混同江边,天祚帝举行的宴会上,女真首领阿骨打因不愿向辽帝表示敬意,所以也不肯起舞,几乎由此遭到杀身之祸。宫廷宴会上的舞蹈活动,除有一定的娱乐作用外,往往带有相当浓厚的政治色彩。
契丹族萨满教舞蹈在当时,也极为活跃,在许多仪式上,都要专门表演这种祭祀舞乐。契丹族的发祥地是木叶山,辽朝建国后,几乎每年都到木叶山举行“祭山仪”。在“祭山仪”上,要宰杀牛、羊挂在树上,在乐声中由巫师致词后,绕树跳舞。此外,皇帝继位,要举行“柴册仪”;若遇大旱,皇帝则要举行“瑟瑟仪”,用来祈雨;祭先祖,要举行“节仪”;在除夕之夜,要举行“岁除仪”,在这些仪式上,这些萨满巫师无一例外,都要以歌舞的形式进行祭祀活动。所以说,萨满教歌舞活动与其原始的渔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属于契丹本民族的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