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是一个游牧民族,骑马、射箭是这个民族的天性,契丹男子从小就长在马背上,勇武好斗。早在唐朝武则天、唐玄宗时代,契丹就和唐朝大军打过无数次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697年3月,唐朝派遣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率兵17万讨伐契丹大贺氏联盟,战于东硖石。契丹将王孝杰军引至悬崖,回兵猛攻,王孝杰坠崖死,苏宏晖逃遁,十七万将士死亡殆尽,后唐朝又派出20万大军,才勉强与契丹打成平手。唐朝无法,只好实行了和亲政策,将唐朝公主下嫁给契丹大酋长失活,并封失活为松漠都督府大都督,才将事情暂时平息下去,可见契丹民族的凶悍战力!
唐朝的范阳、平卢两个藩镇,最初就是为了防备契丹、奚族等野蛮人而设立的。不想野蛮人没防住,安禄山还造了反。五代时,契丹民族周边更是强敌林立,西边的党项人、鞑靼人、南边的汉族人、东南边的高丽人、东边渤海人、东北有女真人,如果不奉行军事优先、全民结兵的原则,很可能契丹民族早就被消灭了,辽国也不会建立起来,并压服四邻,持续统治北中国200多年了。
公元946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准备攻灭后晋,一统中原。后晋皇帝派遣大将军张敬达率领5万士兵,1万多匹战马迎战,可是张敬达不是良将之才,刚打了一仗就大败而逃。张敬达军困守太原南边的晋安寨,契丹军队马上将晋安寨围了个里八层、外八层,连个鸟都飞不出去。晋军在被围了几个月后,城里的粮食和草料都用吃完了,外援也进不来,士兵只好削木屑、淘马粪中草筋来喂马,马匹饿得互相啃咬尾巴上的毛,尾巴和颈鬃都被咬秃了,马匹饿死后,立即由将士分而食之,城里的死狗、死猫都被吃掉,老百姓饿死了,骨头也被拿来当做饭的柴火烧,士兵们实在支撑不住了,大家合计着,将张敬达捉住,最后开门投降了。
在辽太宗成功占领开封后,由于契丹人的残暴统治,遭到中原汉族百姓的强烈反抗,辽太宗被迫撤退,在撤退途中,为显示自己的威风,他在河北、河南一带大肆烧杀、抢掠,从大梁、洛阳的辖区直到郑、滑、曹、濮各州,千里之内成为一片白地,尤其是在河北相州,还搞了一次大规模的屠城,城中老弱百姓几乎全部死在了契丹人的屠刀之下,壮丁、妇女、牲畜、财物被抢掠而走,儿童被抛起来,刺在刀尖上取乐,相州全城原有居民十几万,屠杀过后,契丹人只留下城里七百个人收尸。
后汉时,陕西凤翔、汉中三镇发生叛乱,中央派军队平叛,双方军队打了一场不算很大的战役,等到战后,后汉政府决定掩埋尸体时,已经有凤翔附近的和尚们在打扫战场了,据统计,光是从凤翔城内搜集的尸骨就多达二十万具!
辽军在行军路上,凡是见到沿途附近的民居、园囿、树木、庄稼,道路等全部都破坏、烧毁,井口被填死,辽军的做法和后来的日本鬼子三光政策相比,残酷性一点都不差。
从这些可以看出,在那个野蛮的年代,战争有多么恐怖了!无论胜败与否,平民老百姓处境都是最悲惨的!
辽朝统治者对统治地域和人口的追求,对权利和财富的渴望;士兵对掳掠人、畜、物的占有欲,这些因素都更加强化了契丹的尚武、残暴的精神。
辽朝兵制规定,凡是本国男子,年龄在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都得服兵役。在建国初期,契丹实行全民皆兵,寓兵于民的国防战略,兵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就是兵,而且,这些兵一般不需要专门的军需给养。繁茂的草原、滋生的牲畜为百姓的衣食服用提供了源泉。弓箭、马匹平日是契丹人的生产资料,战时就是军事装备。
辽朝皇帝是国家军政的最高决策者,也是最高的军事统帅,辽帝以后族和宗室分任最高军事机构南、北府的宰相,下辖各部节度使。从而将军权逐步集中到皇室手中,形成辽朝皇帝——天下兵马大元帅——北、南府宰相——各部节度使这一统兵体制。
金鱼符相当于古代的虎符,是调发军马的凭证,由黄金铸成,长六寸,上面刻有文字。辽朝皇帝手中就铸有金鱼符,辽朝调发兵马时,各部落闻诏,即点集军马、器仗,先按兵不动,静待朝廷金鱼符至,等金鱼符送来,主将合符,验证完毕后发兵,部队主将由朝廷委派,与本司互相监督,平时契丹军队还有传令银牌二百面,传递一般的军情信息。
契丹族里包括很多部落,其部落一家号称一帐,小族有数百帐,大族有千余帐。每次打仗时,契丹牧民就在自己所属的部落酋长和官员带领下,从国家的四面八方汇集到一处。
辽帝如果亲自领兵出征,一般能动员20万军队参战,如果是亲王出兵,动员军队数额大约在十五万人左右,平时一般用五万--六万人军队轮番南侵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