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1000000030

第30章 第六讲 吟诵(2)

由于以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就必须更好地配合;又遇分阕处亦须作适当的休止。更应注意的,词里面常有以一字领起的句子,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对”、“渐”两字各应作一停顿。有两字短韵,如“消魂,当此际”(秦观《满庭芳》)“魂”字必须停顿并重读。除三字句外,上三下四的七言句尤多,读时定要依照句法的特点,这与古近体诗的读法都是不同的。例如“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摸鱼儿》)必须在“消”字处停顿。若在律绝诗里如“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赠汪伦》)竟割断意群改为上四下三句,不仅在“花”处停顿,并且加以延宕,倘以“桃花潭”三字连读倒是错了。(宛敏灏《略谈古典文学作品的朗读》)

同时词在吟诵中,音步与意群更易兼顾,略举两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如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辛弃疾《沁园春》)

五、七言古体诗,实际上分两大类。一类讲究平仄,近乎近体诗。七古属于此类者称王杨卢骆体,平仄韵互换。凡属此类,在吟诵时与五、七言近体诗相类: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李白《关山月》)

长安—大道—连狭—斜,

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

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

凤吐—流苏—带晚—霞。(卢照邻《长安古意》)

另一类则不协平仄,或与近体诗相拗。凡属此类,读时就比较自由,音步与意群兼顾,不延宕字音: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古诗《十五从军征》)

我家—江水—初—发源,

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

古来—出没—随—涛波。(苏轼《游金山寺》)

至于散曲亦分两类,一是衬字较少之令曲,读法同词;二是衬字较多,纯用口语的套曲、杂剧,读法上更加自由,音步也突破两字之限。各举一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正宫·端正好》)

显然后者在读法上更接近口头语言,更接近新诗。

二、字音的重轻。诗词句除了音步的顿宕,还有字音轻重的变化。这需要根据诗意,将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节奏的重音适当配合,对句中的中心字、词,篇中的重要句子,加以强调,从而形成高低、强弱的语调。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七字中连用了“牵”、“顿”、“拦”、“哭”四动词,将送亲人参加战争的爷娘妻子的惨痛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便应配合顿宕,在诵读中予以强调,读为:牵衣—顿足—拦道—哭。

同类例子还有: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转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有的在修辞上能形成特殊风趣的,如顶真,其接字处即重复的后一字或句,亦宜重读,与前字呼应,以尽其致,勿忽略作者用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白居易《长恨歌》)

他部从入穷荒,我乘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蛰。泣寒蛰,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啼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这样分轻重高低读去,真有明珠走盘的意趣。

三、语调的变化。这种变化分缓急、曲直,配合音步的顿宕,字音的高低强弱,表现力尤为丰富。这里总的原则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从容自然地顺应情绪的反应与发展。以《琵琶行》为例,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宜重而急;“小弦切切如私语”宜轻而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宜流走;“间关莺语花间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数语,则应渐读渐轻,渐入徐缓;至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则又宜突发而响亮,如此方能传答诗句本身的感染力。至于叙事诗,涉及对话,更宜体会描摹人物口吻:阿母谓府吏:“毋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焦仲卿妻》)

阿母的话,有叱责,有利诱,读时宜有变化;仲卿的答语,则干脆利落,读时要平稳,以见其坚定不移。

四、音情的配合。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往往根据内容情绪的要求,选择相宜的声音,不仅限于字义的斟酌。其高妙者,不啻能以语言声响传达生活的音响。最常见的是在选韵上,韵按洪亮、细微分若干级,表示欢快的每用“江”、“阳”,抒写怨愁的每用“萧”、“尤”,慷慨激昂多用“东”、“冬”,感叹惋伤多用“支”、“微”。当然也有不尽然者,有不止此者,如: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与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此曲采用洪亮的“家麻”脚韵,而且破题四字“喇叭,唢呐”(lā—bā—sā—lā)字字入韵,惟妙惟肖地从声音上描摹出这种乐器“曲小腔大”的特点。王维《送元二使西安》上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入韵者达六字之多:“城”、“轻”、“尘”、“青青”、“新”,读来轻柔明快,为全诗定下了乐观而多情的基调。李清照《声声慢》不仅选用细微而短促的入声韵,而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均属齿音,念来具有轻细而凄清的感觉,吟诵时也要注意其音情的配合。而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但从声音上,以“萧萧下”的低微叠韵传达落叶声响,以“滚滚来”的洪亮声音传达江流的气势,而且形成强烈的对比,相得益彰。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两篇胜利的颂歌。在音节上,它们都有独特之处。上一篇全用七言,先是句句用韵,两句一转,先仄后平,交替出现,最后四句,以平韵收束,而‘古来’一句不押韵,音节遂由急促转为安和。后一篇篇首以‘君不见’三字领起,先以三、三、七言,后以七、七、七言构成,而句句用韵,三句一转,先平后仄,交替到底,音节亢烈。两篇都整齐中见变化,变化中含统一,富于创造性,是以语言的音响传达生活的音响的成功范例。”(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

如果我们能充分注意上述四点,诵来悉中其节,便能更神会古人匠心,而古代诗词杰作也会更见赏心悦耳。

4.美声之道

音乐美的讲究,对于古典诗词,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近体诗的诞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大转变。它标志着汉语诗歌对视觉、听觉的形式美的追求,进入了更积极、自觉的阶段。近体诗是骈偶学和调声术的产物,它讲究对仗的艺术和声音的技巧。而后者,就是调声,其目的是使诗歌美听。齐梁人发现汉字具备四声,后来又由四声归纳出平仄两类,使调声术变得简易可行,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初学者对旧体诗词讲究音律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往往认识不足,以为既束缚思想又有碍于表意,可讲可不讲。殊不知此事对塑造意境大有关系。在这一点上,诗歌与音乐有相通之处。

汉语好听有赖于声音的抑扬顿挫,而这声音的抑扬顿挫是由四声的交互使用而造成的。郭沫若在世界和平理事会发言,外国朋友曾觉得他的声音像唱歌一样好听。而机器人讲的话,则单调难听,原因就在于机器人发音一律作平声,取消了四声的差别。不妨让对诗意一无所解的老妪或小孩听一听下列诗词名词(平、仄分别用—、|两种符号表示):

(1)中巴之东巴东山―――――――

(2)无可奈何花落去|||――||

例(1)出杜甫《夔州歌》,例(2)出晏殊《浣溪沙》。听的人几乎一口便能回答出哪句更好听。原因就在于前句单调拗口,而后句上口悦耳。可见声音之道对美感有直接影响。

传统的诗美原则是“温柔敦厚”。反映在音律上则以谐和为美。根据声音搭配的美听与否,有律句与非律句之分。律句,体现着声音抑扬交替即相间的原则,亦即谐和的精神。中国古代诗歌以四言出现较早。四言诗句可分为“二二”两个节奏,叫顿或音步。每顿的末字落在板眼上,最关紧要,不可不讲究。用相间法配声,四言句平仄定式有二:

(1)――||红花满树

(2)||――夕日江滨

五言诗句则在四言诗句上增加一个音节,成为“二三”两顿,细分则为“二二一”“二一二或”三顿。五言的平仄格式即在四言句末加上一个相间的平声或仄声:

(1)――||→――||―

天寒白屋→天寒白屋贫

(2)||――→||――|

日暮苍山→日暮苍山远

或在四言句中加一个与后一顿相间(与前一顿相重)的平声或仄声。

(1)――||→―――||

黄鹂翠柳→黄鹂鸣翠柳

(2)||――→||―――

白鹭青天→白鹭上青天

于是五言句平仄定式可有四种:

(1)仄起仄收||――|

(2)平起平收――||-

(3)平起仄收―――||

(4)仄起平收|||――

五言绝句的平仄定式,就是根据相间的原则,组合上列律句而成:

(1)仄起式。因为汉诗以偶句用脚韵和用平韵为通则,故第一句应为仄起仄收。根据相间原则,第二句为平起平收。第三句不入韵与第一句相间,为平起仄收。第四句则为仄起平收。

||――|爱此江边好,

――||—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

|||――坐占白鸥沙。(王安石《题舫子》)

(2)平起式。第一句平起仄收。第二句仄起平收。第三句仄起仄收。第四句平起平收。

―――||寒川消积雪,

|||――冻浦暂通流。

||――|日暮人尽归,

――||—沙禽上钓舟。(欧阳修《晚过水花》)

从上述两式,可以归纳出格律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近体诗(律、绝)的一联之中上句与下句平仄格式完全相反,这叫“对”。相邻的两联间,上联的下句(对句),与下联的上句(出句)起步的一顿,平仄相同,这叫“黏”。近体诗必须讲究黏对(只有个别例外,如绝句之“折腰格”)。违犯对的规则叫“失对”;违犯黏的规则叫“失黏”。作为律诗的禁忌,失对失黏和出韵一样,是不能允许的。

然而,要在古人诗词中找出完全合乎平仄定式的名篇,是不易的。这是因为诗词格律在实际操作中,应有一定灵活性,否则真要害意,成为桎梏了。须要严格讲究的只是板眼上的字,即每顿的末字和每句的末字。对五言绝句来说,第一字、第三字都无关紧要,可以灵活掌握。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

此诗第四句首字当仄而平,如改作“大雪”则合律。但“大雪”与“风雪”,一字之差,韵味顿别。

||――|日净山如架,

――||—风暄草欲曛。

―――||梅残数点雪,

|||――麦涨一溪云。(王安石《题齐安壁》)

此诗第三句第三字当平而仄,只因此“数”字不便改动,又与前首“风”字一样,皆不在板眼上,故可权宜处置。

从五绝的两种格式可以推出七绝两种相应的格式。七言诗句比五言诗句多出一个音节。其平仄格式,亦可在五言律句前增加与第一顿相间的“平平”或“仄仄”音节。

(1)五绝仄起式变七绝平起式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2)五绝平起式变七绝仄起式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在五言绝句,第一、三字有时可以不论;在七言绝句相应的便是第一、三、五字有时可以不论。故前人将它归纳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两句口诀,而末字必须分明,则是一个前提。“一三五不论”在某些情况下例外。如平起平收的五言律句,和相应的仄起平收的七言律句,各自的第一字和第三字,不得不论。否则叫“犯孤平”。如果五言平起平收式第一字当平作仄,就须将当仄的第三字作平;七言仄起平收式第三字当平作仄,就须将当仄的第五字作平,叫做“拗救”:

(1)――||—→|――|―

故园芜欲平(李商隐《蝉》)

(2)||――||—→|||――|—

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五绝和七绝的平仄格式均不止上述两式。上述每一种绝句平仄格式相重一遍,均可以得到相应的律诗平仄格式,略示一例,余可类推: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词体的平仄格式是近体律绝的平仄格式的发展和推广,由于调式众多,句式种类不少,不能一一述及,读者可参阅有关专书,这里只列举与律绝句式最为接近的词调,以见一斑:

—||思往事,

|――渡江干,

――|||――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

||――||—小簟轻衾共自寒。(朱彝尊《桂殿秋》)

此调一、二句为两个对仗的三言句,可视为由一个七言句分化而成,其余各句皆同于七言绝句,仍然符合黏对规律。它相当于一首《鹧鸪天》的下片。一首《鹧鸪天》则近于一首七言律诗。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

|――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

除换头处两个三言句,试观各句及各联之黏对,实从七律格式化出。变化全在过片换头,如将两个三言句改为七言律句与下句对仗,则俨然律诗。

||――||―又值风清月白时,

――|||――书传云外梦先知,

――|||――绿窗惊觉细寻思。

||―――||亭合双江成锦水,

――|||――桥分九眼到斜晖,

――|||――芳尘一去邈难追。(欣托居《浣溪沙》)

此调可以看做一首七律减去第四、八句,而将第三、七句作平收押韵。相当于一首稍微简化了的七律。故在宋词八百多个词调中,《浣溪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此调中有三个两言句,通作“―|”不标注,其余均为七言律句,两两对仗。其与七言律诗平仄格式不同者,乃在各联之间不黏。同时在三、五、七句后添二字叶仄韵,遂形成平仄韵交互,以平韵贯彻全词,而间以仄韵,颇有别致。

由于调声协律的需要,旧体诗词创作在运用语言上须掌握一种倒腾的艺术。也就是将句中字词适当倒装,不必符合文法之语序,但必须符合声律的讲求。读者因其涵咏有素,对诗词语言结构自有一种特别的心理期待,不会以文法斤斤计较,以致误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只是“三秦辅城阙,望五津风烟”的倒腾而已。讵有它哉!

诗词创作中同义词范围较散文为宽,词语的选择,也是一种“倒腾”。

一女当垆锦里秋,||――||―

千金难赎富翁羞。――|||――

咏“文君”,诗作“一女”,即属平仄讲求。同样理由,诗用“锦里”,而不用“锦城”、“成都”。

入冬小雨接轻阴,――|||――

一夜寒多报可晴。||――||―

同类推荐
  • 创业哈密

    创业哈密

    那些从南征北战的硝烟中走来,又在戈壁中开辟了灌溉绿洲“天河”的兵团战士;那些怀揣梦想、懵懂离家、不让须眉的湖湘女子;那些少小离家、胆识过人的创业精英;那些在荒滩戈壁架起擎天井架、外输原油产量千万吨的石油健儿;那些敢于直面贫困,挥汗如雨为村村农牧民奉献“富路”的筑路人;那些任狂风暴雨洗刷帐篷,却满怀无限希望为祖国寻找富饶宝藏的勘探工人;那些从片片沙砾间拔去芨芨草、骆驼刺,却住着地窝子开发煤炭资源,为国家生产煤炭亿万吨的煤矿工人……都无不淌着汗、挂着血、和着泪、牵着笑而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 落叶怎能不知秋的深(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落叶怎能不知秋的深(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生命中那串摇曳的风铃:当代青少年人生与生命读本

    生命中那串摇曳的风铃:当代青少年人生与生命读本

    品读如此经典的美文,你收获的将不只是心灵的震颤,更多的是提升人生的境界,以及对生命内涵的深切体晤。每一处饱含情感的文字,都能激发你灵感的火花,带给你心灵的顿悟,让你感受震撼的力量。让智慧滋润成长的每一个足迹。
  • 无敌铁拳:“突击英雄连”纪实

    无敌铁拳:“突击英雄连”纪实

    那已是上个世纪的早晨。燕赵故地朔风呼叫,水陆码头的天津卫硝烟弥漫。海河两岸冰天雪地,七连勇士们出生入死,在黎明前将红旗插上了金汤桥头,指导员马占海倒下了,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鲜血和霞光一样火红,各路大军潮水般地向金汤桥涌来,战友们将那面旗帜高高举起……
  • 名家经典散文选:宏论博天下·议论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宏论博天下·议论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包括 《万事融笔端·叙事卷》 《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情动于心中·抒情卷》 《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宏论博天下·议论卷》共8册。本套散文所选文章除了当代我国的名家精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当代外国名家经典散文,诸如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文豪泰戈尔等。这些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散文大多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朴实自然地展现出了名家散文的基本状况,并以这些名家生卒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些名家散文的个性魅力和风格特色。
热门推荐
  • 曜武帝尊

    曜武帝尊

    论修炼,我有绝世神功相助;论武技,我能边看视频边练;论背景,我的身世,你猜不透……看来自地球的少年林修,身揣绝世魔盒,闯荡异界,勾搭各路极品美女,开启异界纵横之路!【60万字创作记录,虽无完本,但质量保证,绝不断更~】
  • 晋境之河洛传

    晋境之河洛传

    21世纪的齐云沛好不容易鼓足勇气约会自己心中的女神,竟一不小心穿越到了西晋,还变成了一个十几岁的士族公子?这一切是宿命还是阴谋?明知历史无法改变,却依然飞蛾扑火,“一代妖后”贾南风真的就是自己难以割舍的挚爱吗?......根据西晋真实历史人物和史实改编的诚意之作,不断更新。欢迎爱考据的历史党;爱侠客的武侠党;爱穿越的玄幻党;爱真爱的纯爱党,乱入.......
  • 爱妻,求抱抱

    爱妻,求抱抱

    他,是邪恶腹黑的世子,有些自己的势力,别人想象不到的那种强大的势力。听说世子长的很美,就脾气不好。听说世子不近美色。放屁,天天吃她的豆腐,还调戏她。她,在现代是众人崇拜最年轻的女司令,追她的人不可胜数。当她人穿过去的时候,说那里是鸡不拉屎尿不生蛋的鬼地方,没电没车,人还那么厚脸皮。片段一:“这什么鬼地方,没电没车,连洗个澡还要人进来添热水!不行!我一定要回去,不要待在这个鬼地方!”片段二:“娘子,要洞房了,你怎么还不来。”“床那么硬,不上。”男子…………
  • 同生之全城孤寂

    同生之全城孤寂

    雨未止,人未停。雁荡山风光旖旎,仙雾缭绕。他,只不过是一个弃童,却有着自己的信仰,是童真,还是坚守?她,看似平凡,却有着离奇的背景,个性张扬,异想天开。国共内战即将结束,留下的只是哀鸿遍野。两人相遇,是福是祸?朝圣之路,将是怎样?····
  • 华丽的低调重生

    华丽的低调重生

    他,不甘于平庸,但发现现实永远是那么现实。他,渐渐习惯了现实,准备平凡的过一生。一颗流星的意外降临,带他回到了过去。他把握上天赐予他的机会,飞扬人生。但他重生前的性格又使得他大部分时间习惯于内敛,习惯于平凡。于是,他的朋友发现他总是会带来惊喜,而他的敌人发现,他总是在扮猪吃老虎,而且吃的连渣都不剩。在学校,在商场,他的生活,他的事业,一切都是谜。
  • 乱步清朝

    乱步清朝

    穿越后她,爱上了冷酷绝情的他。她留着血在他怀里“权,你从来就不爱我”“不我爱,我不会让你死的!”她人冷笑道“爱我,但是你更爱皇位。不是吗?”他并没有回答,算是默认了吧。“权,如果能从来我你死也不愿爱上你。”说完留下了她的最后一滴了泪。离开了人世间。………………(错过是错吗)…………………………‘你问我为何恨你?你问我为何流泪?你问我为何而后悔?你问我为何这么绝情’‘因为你不爱我。只爱权你自己。’“你还记得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我说的雍正吗?我说的就是你权。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会当上皇帝。所以帮你。只为你能放过你的亲弟弟,修!”秦諳玉绝笔
  • 大千武圣

    大千武圣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无数位面各有千秋。古人有云:得双瞳者,得于天命。在这强者傲于天地之间,弱者俯首称臣的大陆之上,一个异命双瞳的少年将谱写一段传奇。天若压我,打破这天;地若欺我,踏破这地。弑神诛魔,万世无双,他手持金枪,跨马走大千;诛魔屠妖,决胜天荒,他手握天命,看破万千红尘。他——即将以潜龙出渊之势,君临天下,那些所谓的强者——你们准备好了?
  • 穿越绝宠凤凰医妻

    穿越绝宠凤凰医妻

    她,是异世穿越而来的凤凰族公主,也是京都人人称颂的小神医,清丽绝伦,举世无双。他,是世界三大世家之一阎家的当权人,孤冷桀骜,是手下眼里的神,也是对手心中的阎罗。第一次相遇,他遭受背叛,生命垂危,狼狈不堪,她救了他;第二次相遇,他遭受对手的暗算,发狂失措,依然是她救了她;第三次相遇,她正遭受危险,这一次,终于是他如天神般出现救了她,使她免收坏人的侵犯,三次相遇,命中注定,让他们紧紧绑在一起,生死不离。他说,我不懂什么爱情,我看上了你,你就是我的他说,我只想拉着你陪着我在地狱里沉沦他说,你就算死,也只能死在我身边······他,邪魅风流,游戏人间,向来视女人如蝼蚁,直到遇上她,才发现原来世上还有值得自己用心对待的女人,爱上她,却发现自己早就失去了爱上她的资格。他,淡漠如冰,从来不会为别人跳动的心,在遇上那个女孩时居然开始了跳动,最后却发现,自己早就错过了她,而这错过,就是一辈子。他温润如玉,风度翩翩,对待别人温和却疏离,只有面对她时,才会把自己的柔情尽情展现,他不求她能爱上他,只求默默陪在她身边。本文1v1,身心干净,男配多多,美男多多
  • 怒苍天

    怒苍天

    一代圣尊,渡天劫遭暗算,在漫天雷劫中身死道消,灵魂却离奇穿越到废柴白潇的身上。从此,一个废柴的逆袭之路,华丽丽的展开了。天材地宝?无上功法?牛掰神器?对不起,我看见了,就是我的。美女?也是我的,全都是我的!别人来找茬?呵呵,找抽!天道看我不爽?我抽他丫嘴巴子!
  • 世说仙语

    世说仙语

    这是一个有关仙侠与世俗的传说。世说也好,仙语也罢,讲的都是一副画皮,百般狡诈,千缕思绪,万种风情。原本该是那虚无事,怎见得不是这眼前人。临窗笑看人间世,谁知却是镜中人。★★★★★★★第一卷既可当作故事的发端,也可当作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