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久不可考据,只道是很久很久以前,神州大地流传着仙人的传说。
洪荒宇宙,开天辟地。自古人启明开智,眼见周遭世界,风随云动,日起日落,更有电闪雷鸣,亦有狂风暴雨,诸多天地异象,令人生畏。
于是神仙之说广为流传,更是香火祭奠,以求庇佑。然皇朝更替,天子易逝,遂求长生,于是修真一途就此鼎盛;仙古剑器中正,圣皇崇剑,修真一途剑修尤为居多。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时天下七分:西秦东魏北燕南楚中韩,百越居南海,巴蜀镇西南。
宗门定国教:秦设稷下学宫,紫烟邻东魏,燕有白沙易水,楚居乐音神门,韩拜易教国宗,巫教盛百越,青城在巴蜀。
中州境内,人杰地灵,曾是大周重心所在,大周灭亡,韩坐中州,亦有大周道教国宗残存相助,国宗改易教,韩拜易教为国教,实力强盛,一时有横扫八荒,席卷六合之意。
而韩国四面邻五国,北有燕,西有秦,南有楚,东邻魏,西南还有一城接巴蜀;虽坐拥中州地脉,亦有易教国宗,然不建外交,却在各国合力围击之下,国境一缩在缩,国力逐渐下趋。但各国各有算计,并未大肆吞并韩国国土,韩国以此为喘息,在周遭各国之间博弈。
时天下有云:一魏二楚三秦四燕五韩六越七巴蜀。
修真界正道繁荣,以易教、白沙易水、乐音神门、稷下学宫、紫烟派、青城剑修最为昌盛。百越巫教,巫蛊之术被斥为魔道。
修真门派繁多,正道却是以易教为首,其因在各国修真道观多是道教国宗出身,大周亡后,道教四分五裂,各脉各立门户。然而易教做为道教正宗残余,渊源深厚,底蕴无数,实力最强,以一教之力扶持韩国亦能抗衡诸国,且立派道教根基,天下各派不得不尊崇为首。
魔教则以巫教为首,多居南越穷山恶水之间,亦有闲散魔修贪图红尘潜伏中州各地,但一经各派发现,多是道消神灭,绝无幸存之理。
巴蜀多俊山,道观藏山峦,灵气福洞天,山兽亦修仙。巴蜀多异闻,文人墨客潜,妖心落红尘,人妖两相恋。青城炼妖壶,剑光传群山,蜀山镇妖塔,不见妖世间。
青城山幽静恬雅,不似他山妖艳,俊奇;空翠四合,山峦、溪水,石梯、道观皆掩映于苍翠的林木之间。
青城剑派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圣皇求长生之道,访天下各地洞天,在青城偶遇仙人,得传养身之道与仙家法术;故圣皇在青城立道观,设童子,纪念仙人。
青城一脉就此兴隆,之后一千二百年间一道士张陵路经青城山下,正遇妖魔肆虐蜀地,围攻青城,张陵提剑上山,助青城击退妖魔之后,留下养伤;张陵心中忧虑妖魔肆虐,在青城后山悟道,洞中感悟数十年,张陵感悟天道,阴阳乾坤,天地之心,生生不已。
张陵悟道,传道青城,始创道教,道家一脉就此昌盛,张陵亦被称作张道陵,后人称之“天师”。
后有商周四千年,道教尊国教,国教立京都,商朝立殷都,周朝迁洛邑;就此青城道教两分,但道教中有新起之秀,卓越之人,仍会到青城天师洞,感悟天师道痕。
道教东迁,青城就此由盛转衰,蜀中群妖作乱,扰人不得安宁,青城剑派最终下定决心,在蜀山建锁妖塔,塔建九层,锁妖塔下面八层按妖魔实力以及作恶程度分开关押,至于第九层乃是锁妖塔机要之所在,则将张道陵佩剑“镇妖剑”置于塔顶,以镇群妖。
蜀山镇妖塔,青城炼妖壶,妖仙莫自缚,红尘不可渡。
巴蜀国力最弱,也因国教弟子多半都去捉妖了,着实怨不得他人。
青城山往东百余里地乃是巴蜀都城芙蓉城;因巴蜀国国君赵楚怀由喜芙蓉,令都城百姓皆种植芙蓉树,芙蓉晚秋始开,霜侵露凌而艳丽多姿,残秋枯寂一片红;文人骚客吟诗赞颂,芙蓉之城以此闻名各国。
芙蓉城南郊有河名唤升仙水,升仙水附近有一村落唤作黄龙村,村中老人多长寿,传言道是曾有黄龙在此升仙,留下仙气庇护村民。
村中有家大户姓徐,曾是书香门第之家。
徐苏自幼跟随自己奶奶徐氏过日子,听村里人说,他爷爷因风寒病去世得早,父母在他尚未记事便离开了村子,再也没有回来过。徐氏曾是巴蜀巨商曾公七女,虽出身巨商之家,但商贾地位颇为低下,且男尊女卑之说,虽嫁与徐家,但不曾读书识字,却做得一手女红,远近闻名,徐氏到也借此供养徐苏念书识字,家中日子倒也能过得下去。
徐苏自幼聪慧,不哭闹,不调皮,勤奋好学,尊师重邻,学堂先生,村里村民都甚是喜爱他。
徐苏十六岁时得庆平君赏识,得入其门下求学;然而同年秋季,芙蓉盛开之际,徐氏因厌食之症去世,徐苏悲痛之余回家守孝三年。
这三年时间徐苏每日扫墓,戒斋,闲暇之余便是整理家中事物外加种植一些蔬果香菜。徐家曾是书香世家,家中多藏书,徐苏每日研读到也不显得无聊。
不过徐苏在整理自己奶奶房间的时候,却在房间的一个角落中寻得一个书箱,徐苏听自己奶奶曾说过这个是他父亲曾外出游学时用的书箱。
书箱因时间显得有些破旧,但箱子上并没有太多灰尘,想必老人生前也时常擦拭,睹物思人。
徐苏对于父母很是陌生,脑海中完全没有任何痕迹,所以也未曾有过什么怨恨,只是有着一丝好奇,慢慢打开书箱,书箱里面却是满满一箱竹简。
徐苏甚是诧异,自大周开始竹简已经慢慢被白纸替代,除了商周以及之前流传下来的典籍还是竹简记载的,现在是基本上看不到竹简的。
徐苏暗想,莫不是流传的巨著典籍,但看竹简的成色,却又不像久远的物品,徐苏怀着一丝疑惑,拾起一卷竹简打开,映入眼前的不是什么知名典籍,第一句却是:山海经山经卷四东山经
山海经包罗万象,上古神话、奇珍异兽、山川地理皆有记载,徐苏甚是感兴,在这三年内更是细细研读。
随着三年时间慢慢过去,家中典籍徐苏也差不多读了个遍,然而徐苏最感兴趣的确实山海经中记载的奇山俊兽。
这一日清晨,阳光明媚,山间还有着一丝薄雾。徐苏早早的用过早饭,收拾好东西,拿着一柄油纸扇,背着他父亲曾用过的那个书箱,将房门挨个上锁,最后关了院子大门。
家中的东西多半送了邻里,家中养的几只鸡鸭,还有一头山羊也分给了村里,只是拜托村里人平时照看一下房屋,毕竟值钱的东西都已经送给邻里了,家中的书籍一般人拿去也甚是无用。
徐苏先是到后山拜祭了徐氏,徐氏与徐老太公是合葬墓,在徐氏生前,每年鬼节都会带着徐苏来给徐老太公烧香祭奠,时常叨唠着老太公在下面是否过得还好,有什么事就托梦过来,待到徐苏长大了,自己就下去陪他;老人只是想着死后葬在那个人旁边,今后那个人就在也不会寂寞了。
“奶奶,爷爷,小苏要出去游学了,看看外面,每年即使小苏不能回来看你们,在外面也会想着你们的,屋还在,要是你们想家了,就下山回去看看,小苏回来了,再来看你们了。”徐苏虔诚的磕了几个头,收拾了一下,背着书箱,便下山去了。
徐苏微笑着跟邻里打着招呼,却在村口意外的发现了学堂先生。
“先生好。”徐苏对着学堂先生作了一揖。
先生点点头,轻声问道:“听村里人说,你要出去游学,家里东西都送了邻里。”
“回先生,弟子外出游学也无法照看家中事物,所以便送了邻里,求其代为照看祖屋,以免破败。”面对启蒙恩师,徐苏甚是尊敬,这位先生虽然不算圣人之人,但是平日里也颇为照顾自己,在村里也很受人尊敬。
“嗯,外出游学是好,但是蜀中多妖魔,虽说我读书之人自有天地正气护佑,但出门在外也需一技傍身,我与青城山的云观长老有些旧识,我这前几日闲来无事修书一封,你带给他,在青城山学些术法傍身,青城剑派乃是国教,你如果他日踏上仕途,拜入青城山也能有助与你,只是为师得劝你学习术法即可,不得学那些牛鼻子老道们的长生炼丹之术,我等读书之人,皆知万物生长,有始有终,哪有什么长生不死之道,只是帝王。”先生拿出一份书信递与徐苏,并深深的告诫着,只是说道帝王之时,不再言语,毕竟国君乃天子不得妄议。“总之你不要误入歧途即可。”
“弟子知晓,些先生恩师教诲,苏定当谨记于心。”徐苏再拜。
“一路多多注意安全,莫去吃眼前之亏,也莫要立危墙之下,你走吧。”先生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他早些上路。
“先生保重,弟子去了。”徐苏再作了一揖拜别学堂先生,转身离开这个已经生活了十几年的村子,自己却不知何时再返回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