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诺没有想到才送出去不到三个月,贝恩伊又被送了回来。
请神容易送神难,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现在好不容易有个财主点名要收养她,她怎么可能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呢!
送回来大部分原因是,跟她说话,她的眼神总是在屋里游移,在她眼前招手她也看不到,说什么她也什么都昕不到。送她去上学也是,有时被老师点名了都不知道,呆呆坐在位子上,灵魂被抽空了一样,成为全班取笑的对象。
她好像有一种天生的失魂症。
学校找了好多次,问他们的女儿是不是有问题。成绩更不用说,倒数第二。
为此,古氏夫妇还专门带她去医院检查,大脑小脑精神各方面都正常;各种问卷也可以独立填完;日常生活作休也与常人无异。
他们想不出有什么可以导致她怪异的事件。
唯一称得上怪异的一件事是她亲生母亲的死。俱说死因其实是在没有受到攻击前,她就已经被吓死了。这件事没有见报,但街头巷尾却传遍了。据说,那天晚上贝恩伊她突然犯病,她母亲许愿病急乱投医,将她送到附近的黑诊所。之后,谁也不知发生了什么,她母亲便死在了诊所内。而她却安然无恙。
大家都说她是怪物变的,发病后攻击了自己的母亲。
种种奇怪的表现,加上她醒来后完全不记得那晚的事,更显得她是那样的可疑。但她又仅仅十二岁啊!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能有多大的能耐呢?在别人胸口下开个洞别说是大人了?拿把冲锋枪都没这个效果的哈。
当然,这些情况院长方诺从来不会跟收养她的人说。
而贝恩伊的身体状况,医生说很奇怪,总体来说非常好,可以说是好过头了。镜头下,她的各大器官模糊地像幻象。出来的结果却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按照资料上显示她的脑细胞分布,她应该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才对啊!
所以,当贝恩伊第一个养父母看到她的成绩单时感到很不安,又恼怒。
学校方面也很担心,担心的是她会影响其它同学。若不是用钱托人帮忙平息了贝恩伊在学校的影响,古氏夫妇他俩还指不定有更多的家长会要开呢!
为此,双方多次见面,交换贝恩伊的情况,互相商讨对策。但还是因为找不出真正的原因,所以也没研究出什么解决方法来。
贝恩伊自己也对成绩不好、上课走神而感到难过,也曾下定决心要用功读书。但事实上,并不是她努力就一定有结果的。虽然,她每天都按照合父母的话按时吃药,积极赶去上学,每天早得简直可以拿到“勤劳奖”。至少她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从没有逃过学。但结果只能说,她不适合学这个。
古氏夫妇在领她之前,就已经计划好让他们的孩子毕业后,进入圣煌高中。这所高中和久经商场的,以张家为巨头的‘东企联盟’有一定渊源。是全省最顶级的贵族学校,收的学生都是些出身优良、成绩自不必说,家教也要好,这才能有一丁点机会上。
要是他们的女儿能上这所学校,结交些权贵公子千金,他俩的小公司不说蒸蒸日上,有望回春那是必然的。不必处于现在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的境界。虽然公司现在还能撑些,再过几年衰败也是正常。加上树敌太多,找个靠山才是稳定的关键啊!
当然,领养孩子也不全出于为公司考虑,也为他俩的将来。
如今看来,把贝恩伊当作将来是没有指望了。
当学校方面再次把贝恩伊的养父母叫到学校,并告诉他们,照这样下去,贝恩伊别说进入圣煌了,普通高中能不能上都是问题。没能力拿到年级前五名的学生都没有机会进入那所学校。虽然她现在的成绩从倒数第二变成了倒数二十,可以说是惊人的飞跃性的进步,但还是离要求太远了。
上不了‘圣煌’就把她送回去,养母表明了态度。
贝恩伊的养父却决定放弃了,他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对养母说:“不一定非要送她回去吧?她已经是我们法律上的女儿了,再送回去恐怕不妥吧!再说,不上圣煌也不是不可以的。公司方面我会尽快找两个人合资。”
他俩几乎是当着贝恩伊的面说。
贝恩伊的养母好像很不甘心,她懊悔似地拍打着方向盘,恼怒地说:“不上圣煌?不上圣煌我们哪还有机会翻身啊?当初就因为你,说这个女孩好,健壮、眼睛有神。现在好了,送回去也不是留着也不是。我这几个月为她来回奔波了多少次,动用了多少人际关系,这人情还不知道怎么还呢?”
“事情已经这样了,不管你再怎么样,她现在已经是我们的女儿了,生气也是白费的,你还是好好开车吧。”
“她什么时候是我们的女儿了?她就一扫把星。”养母气得手握方向盘都在抖。
“说什么呢?孩子还在这呢!”
“在又怎样?她迟早要面对今天这局面,要受不了,爱去哪去哪?反正你们一个个都把我当个傻瓜。”
“开什么玩笑,我什么时候把你当傻瓜了?”
“学校的人看我笑话,福利院那老(婊)子肯定在为送走一个麻烦偷着乐呢!”想到方诺那张媚笑的脸,她不由自主地踩紧油门,在即将追尾的那一刻急转方向盘。
坐在副驾驶位上的养父被吓得几乎心脏跳出喉咙,想要破口大骂,又怕激怒了养母,做出更另人胆战心惊的事。
“好了好了,我懒得听你废话,我来开车,你这样只会吓坏孩子。”
回头看了看贝恩伊,她却呆若木鸡,仿佛他们的谈话与她无关般,静静地看着车窗外某个地方。
这女孩若是正常女孩就好了。
“我可闲不下来。光是跟她呆在同一辆车我就是受不了了。”
“既然这么不情愿把她送回去不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