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雄,两次当选英国首相,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不过儿童时代的丘吉尔是一个不打折扣的后进生。
丘吉尔是差生。他自理能力差,把牙膏挤在牙刷上,这种幼儿都能做好的事,他却不会。后来他的政敌曾经讥讽他,除了能娴熟地点燃他的雪茄烟以外,他不会料理自己的一切。假如差生丘吉尔生活在中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古代的名言就足够给他的事业下一个万劫不复的断语。
他性格孤僻,一生未乘过一次公共汽车,因为他非常不习惯在地铁里和陌生人面对面的那种尴尬。就是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为语惊四座、雄辩滔滔的演说家呢?假如差生丘吉尔生活在中国,谁还会给他训练演说的机会呢?
他厌学,在晚年他写的回忆录中,他这样说自己:"我在功课方面收益甚少,我天天计算着学期的终了,何时可以逃避这令人生厌的奴隶生活而回到家去……"假如差生丘吉尔生活在中国,他所读的那些与考试无关的书,老师肯定是要没收的,他还会被语重心长地教诲一番,然后交上一份又一份的检查书,直至不看这些书为止。
假如差生丘吉尔生活在中国,老师不会喜欢这样的学生。在小学转校后的一次考试中,他的拉丁文是零分,数学不及格。当时校长对他说:"丘吉尔,我有很充分的理由,对你表示不满。"英国的校长仅停留在不满,假如丘吉尔生活在中国,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对老师的白眼,一次又一次无奈地选择转学。
在家休学期间,他对政治和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父亲担任英国的财政大臣,往来的多是政界人物,丘吉尔经常听他们纵横捭阖的谈论。假如差生丘吉尔生活在中国,在那样的场合一定会被当做不懂事的小屁孩挥手轰走的。
假如差生丘吉尔生活在中国,他的父母肯定会关闭他的游艺室,不再让他把那些兵器和兵俑摆成作战的阵势。他们会请来拉丁文和数学老师,利用假期和晚上时间,给丘吉尔补习这两门令他焦头烂额的功课。他的母亲会像中国所有的母亲一样唠叨:"孩子,好好努力,不努力考不上大学,你怎么办?"说完,嘴巴和眼神都拉长成问号。
丘吉尔"不务正学",竟然跑到下院去听会,听那里发生的政治大辩论,从中学习针锋相对的辩论技术。假如丘吉尔生活在中国,他没有这样的机会。他的知识将同许多中国学生一样,只局限于课堂,老师灌输的,也是自己掌握得不好的那一部分。
假如差生丘吉尔生活在中国,他不会按父母的意愿考上大学,也失去了当"面霸""巨(拒)无霸"的机会。但丘吉尔的父亲没有强求他,而是顺从了他的意愿,让他进自己感兴趣的军校,念骑兵学科。
假如差生丘吉尔生活在中国,他的命运将会改写,世界的历史也将改写。英国民众庆幸自己选择了这么一位曾经的差生当他们的首相,带领他们走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沼泽;丘吉尔也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英国,面对紧闭的中学校门,他还有一扇可以溜出来的窗户。
还好,现在的中国,这样的窗户也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