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主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清道光年间进士。
咸丰二年底(1853年初),他以吏部侍郎身份奉旨在家乡湖南创办团练,后在此基础上扩编成为湘军,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为敌,为延长满清王朝六十余年的寿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历任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后授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官衔)一等毅勇侯的官爵,死后受封“文正”的谥号。
曾国藩家训很有影响,兹从岳麓书社版《曾国藩全集·家书》选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切不可浪掷光阴
【原文】
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1],而学业未见其益。陈岱云姻伯之子号杏生者[2],今年入学,学院批其诗冠通场。渠系戊戌二月所生[3],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境清贫,遂尔勤苦好学[4],少年成名。尔幸托祖父余荫[5],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6],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生于忧患[7],死于安乐。吾虑尔之过于佚也……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尔今未弱冠[8],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节录自咸丰六年十月初二日《谕纪泽》
【注释】
[1]齿:这里指年龄。
[2]姻伯: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称为姻亲,姻伯即具备这种亲戚关系且比自己父亲年长的男子。号: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后来也泛指名以外的字和别号。
[3]渠:他。
[4]遂尔:于是。
[5]余荫:指先辈遗留下来的恩福。
[6]酣豢(h佟nhu伽n)佚乐:相当于说“吃饱喝足、安闲享乐”。
[7]孟子:战国思想家。
[8]弱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
【译文】
你今年十八岁,已经渐渐成年了,但不见你的学业有所长进。陈岱云姻伯有个叫杏生的儿子,今年考进太学,学院把他所作的诗批为整个考场的第一名。他是戊戌年二月出生的,仅仅比你大一岁,他因为没有父母,家境贫寒,于是勤奋读书,刻苦好学,年纪轻轻就成名了。而你只是有幸依托祖父传留下来的福荫,穿衣吃饭都丰足舒适,心情宽舒,无忧无虑,于是就只知吃饱喝足,安闲享乐,不再把读书学习、立身处世当做一回事。古人说过人一劳苦就产生善良的心地,人一安逸就产生淫邪的念头;孟子也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担心你是过于安逸了呀……我虽在军营里,却不曾废弃学问,读书写字都没有怎么间断,只可惜年老眼花,没有太大长进。而你现在还不到二十岁,时光一刻值千金啊,切切不可放浪自己,虚掷光阴!
【评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古训,作为身为人父的曾国藩是深知个中道理的,因而一旦觉察到儿子纪泽十八岁了而学业竟“未见其益”,便拿“少年成名”的杏生对比,进而分析了纪泽“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的根本原因在于“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以致“酣豢佚乐”。最后又从年龄、治学两方面拿自己与纪泽对比,造成强烈反差,从而得出“切不可浪掷光阴”的结论。
读书须做到“涵泳”“体察”
【原文】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1],由不能虚心涵泳[2],切己体察[3]。朱子教人读书之法[4],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5],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6],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7];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8]。“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已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9],适中则涵濡而滋液[10]。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11],过多则伤涝[12],适中则涵养而浡兴[13]。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14]。程子谓鱼跃于渊[15],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16],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17],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18],有《浴罢》诗,亦人情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19]。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
“体察”二语悉心求之[20]。
——节录自成丰八年八月初三日《谕纪泽》
【注释】
[1]汝:你。
[2]虚心涵泳:心胸宽广,使之如受水的浸润,如在水中潜游。即悉心领会或融会贯通。
[3]切己体察:切身体验。
[4]朱子:即宋理学家朱熹。
[5]《离娄》:篇章名。
[6]“上无道揆(ku侏),下无法守”:上层的统治者没有建立和掌握好一定的思想政治体系,下层的平民百姓就没有法制可遵循。揆:掌握、管理。
[7]警惕:即引起注意。
[8]凌:凌侮;欺辱。
[9]离披:散乱;倒伏。
[10]涵濡(r俨):浸润润湿。滋液:滋润。
[11]枯槁(g伲o):干枯。
[12]伤涝:庄稼被淹。
[13]浡(b佼)兴:振作;兴起。这里相当于说生机勃发。
[14]濯(zhu佼):洗涤。
[15]程子:指程颐,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16]濠(h佗o)梁:河桥。
[17]左太冲:即左思,西晋文学家。“濯足万里流”:意思是在河里洗脚,任何水从脚上流向远方。
[18]苏子瞻:即北宋文学家苏轼。
[19]庶:庶几;差不多。
[20]悉心:尽心;用尽所有的心思。
【译文】
你读四书没有什么心得体会,是由于你不能做到心境深广,使之如受水的浸润,如在水中潜游;也由于你没有去亲身体验。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中,以这两句话(指上文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说得最为精当。
你现在读《离娄》,就像《离娄》第一篇的“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我往年读它,也没有怎么引起自己的注意;而近年在外边办事,才明白上层统治者必须建立掌握好一定的思想政治体系,下层平民必须遵守法令制度,如果人人都只认可自己的思想观点,听凭自己的意愿而不遵循法制,那么就会是下层百姓凌辱上层统治者了。“爱人不亲”一篇,往年读它,并不感到十分亲切;而近年来随着阅历的日益增加,才知道统治百姓却不能统治好,是因为才智不够。这是我的一种亲身体验吧。
“涵泳”两个字,最不容易领会其深刻含义了,我曾从意义上揣测,作这样的理解:所谓“涵”,好比绵绵春雨滋润花草,好比清清渠水灌溉禾苗。春雨滋润花草,太小就难以使花草透湿,而太大就容易使花草倒伏,恰如其分则会使花草浸湿而又滋润。渠水灌溉禾苗,太小就会使禾苗干枯,太多就会使禾苗淹没,恰如其分就会使禾苗滋润而茁壮。所谓“泳”,好比鱼儿在水里游动,好比人在水里洗脚。程颐说鱼儿在潭水里跳跃,显得十分活泼;庄子说在桥上看鱼儿在河里游动,人们哪里知道它们不快乐呢?这是鱼儿在水中得到的愉悦。左思曾经写过“濯足万里流”的佳句,苏轼也作过吟咏夜里躺着洗脚的诗篇,还有沐浴完毕后的诗篇,这也可见天性就乐于在水中的人们所享受到的一种愉悦。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籍看成水,而将自己的心智当做花草、当做禾苗、当做游水的鱼、当做洗涤的脚。这样一来,那么“涵泳”二字,差不多可以明白它的深刻含义而且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了。你读书能轻易地解释字面意义,却不十分能深入领会,现在你可以就朱熹说的“涵泳”、“体察”这两句话尽力地探求一番了。
【评析】
读书,如果只停留在“解说文义”的表面是远远不够的,那是不求甚解乃至是生吞活剥的读法。真正读书,理应做到潜心探求其深刻内蕴——即所谓“虚心涵泳”,并且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一番——即所谓“切己体察”,才能日见成效。这种读书方法,仍然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读书人效仿的。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原文】
余于本朝大儒,自顾亭林之外[1],最好高邮王氏之学[2]。王安国以鼎甲官至尚书[3],谥文肃,正色立朝[4]。生怀祖先生念孙[5],经学精卓[6]。生王引之,复以鼎甲官尚书,谥文简。三代皆好学深思。……余自憾学问无成,有愧王文肃公远甚,而望尔辈为怀祖先生[7],为伯申氏[8],则梦寐之际,未尝须臾忘也。怀祖先生所着《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家中无之。伯申氏所着《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皇清经解》内有之。尔可试取一阅。
本朝穷经者[9],皆精小学[10],大约不出段、王两家之范围耳[11]。
——节录自咸丰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谕纪泽》
【注释】
[1]顾亭林: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字亭林。
[2]高邮王氏之学:指清前期江苏高邮地区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祖孙三代精于经学,故世称高邮王氏之学。
[3]鼎甲:科举考试中殿试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官至尚书:王安国曾于雍正九年晋升兵部尚书,次年转礼部尚书,后又迁吏部尚书,故云“官至尚书”。
[4]正色:指表情端庄严肃。
[5]怀祖:即王念孙。怀祖是他的字。
[6]学精卓:指王念孙的经学精通卓越。
[7]尔辈:你们;你们这些人。
[8]伯申氏:指王引之。伯申是他的字。
[9]穷经:深入研究经籍。
[10]小学:即文字训诂之学。
[11]段、王两家:段指段玉裁,通经学,尤精小学;王是指王念孙及其父王安国、其子王引之,精于名物考证,专于校勘、训诂。
【译文】
我对于本朝的最着名读书人,除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之外,就最爱好高邮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祖孙三代之学了。王安国以鼎甲而官至尚书,谥文肃,端庄严肃在朝供职。他生下王怀祖先生,怀祖名念孙,其经学精通卓越。怀祖先生生下王引之,又以鼎甲官至尚书,谥文简。祖孙三代皆好学深思。……我自己深感遗憾的是学问无成,有愧于王文肃公甚远,而希望你们这一代成为怀祖先生这样的学问家,希望你们的下一代成为伯申先生这样的学问家。我的这些希望即使在睡觉做梦的时候,一刻也不曾忘记。怀祖先生所着《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家中是没有的。伯申先生所着《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皇清经解》中刊载有的。你可试取一阅。
我朝深入研究经籍的人,都精通文字训诂之学,不过大体上超不出段(玉裁)和王(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两家的范围。
【评析】
曾国藩在这封家信中,一方面自称“最好高邮王氏之学”,然而因“学问无成,有愧王文肃公远甚”;另一方面又勉励儿子胸怀大志,勤奋于学,做一个像王念孙那样的大学问家。可见,他对儿子的了解,对儿子的信任,对儿子寄予的厚望,远不是一般为人父者所能比拟的。
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
【原文】
泽儿看书天分高,而文笔不甚劲挺[1],又说话太易[2],举止太轻[3],此次在祁门为日过浅[4],未将一轻字之弊除尽,以后须于说话走路时刻留心。
鸿儿文笔劲健[5],可慰可喜。此次连珠文[6],先生改者若干字?拟体系何人主意[7]?再行详禀告我。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至嘱!
——节录自咸丰十年十月十六日《谕纪泽纪鸿》
【注释】
[1]文笔:文章用词造句的风格。劲挺:刚劲;挺拔。
[2]易:轻视;简慢。
[3]轻:轻浮;不庄重。
[4]为(w佴i)日:相当于说“度过的日子”。浅:指时间短。
[5]劲健:刚劲;稳健。
[6]连珠文:一种文体,通篇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句子递承紧凑,即采用顶针、回文的手法,实际上是一种文字游戏。
[7]体:指文体格局。
【译文】
纪泽儿读书显得天资不低,但文笔不怎么刚劲挺拔,并且平时说话太简慢,举止太轻浮,这一次来这里在祁门住的日子太短,没有将一个“轻”字的毛病消除尽,今后说话走路时必须时时留心。纪鸿儿文笔刚劲稳健,令人欣慰。这次写的连珠文,经过先生改过的有多少字?拟制文体格局是谁的构思?再写信细告诉我。
银钱、土地财产最容易使人增长骄横安逸的习气,我们家里绝不能攒钱,买田。你们兄弟儿个只管努力读书,绝不怕没饭吃,这是我最要嘱咐你们的了!
【评析】
曾国藩在肯定两个儿子的成绩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后,又谆谆告诫家里“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这种“安贫乐道”并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深知“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唯愿儿子们“努力读书”,不能不说是用心良苦。
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原文】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吮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尔于“厚重”二字,须立志变改。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节录自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谕纪泽纪鸿》
【译文】
人的气质由于是天生的,本来就难以改变,惟有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古代那些精通相面方法的人,都说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想要得到变换骨相的方法,总要首先立下艰苦卓绝的志向。就拿我的一生来说:我三十岁以前最喜欢吸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吸烟了。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没有恒心,近五年来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都还有恒心。就这两点就可见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改变的。你在“厚重”二字上,必须立志变化改观。古人称“金丹换骨”,我说立志就是金丹。
【评析】
此篇写作宗旨是针对儿子气质单薄,提出用立志读书的方法,达到“金丹换骨”的目的。作者现身说法、言传身教,指导极为具体而得法。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
【原文】
尔《说文》将看毕[1],拟先看各经注疏。再从事于词章之学。余观汉人词章,未有不精于小学训诂者。如相如、子云、孟坚,于小学皆着一书[2],《文选》于此三人之文着录最多[3]。余于古文,志在效法此三人并司马迁[4]、韩愈五家[5],以此五家之文,精于小学训诂,不妄下一字也。
尔于小学既粗有所见,正好从词章上用功。《说文》看毕之后,可将《文选》细读一过。一面细读,一面钞记,一面作文,以仿效之。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6],不手钞则不能记,不摹仿则不惯用。
自宋以后,能文章者不通小学;国朝诸儒,通小学又不能文章。余早岁窥此门径,因人事太繁,又久历戎行,不克卒业,至今用为疚憾。尔之天分,长于看书,短于作文。此道太短,则于古书之用意行气,必不能看得谛当。目下宜从短处下工夫,专肆力于《文选》,手钞及摹仿二者皆不可少。待文笔稍有长进,则以后诂经读史[7],事事易于着手矣。
——节录自同治元年五月十四日《谕纪泽》
【注释】
[1]《说文》:即汉代许慎所撰《说文解字》。
[2]相如: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据有字书《凡将篇》,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子云: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着有字书《训纂篇》,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另着有方言训诂学着作《方言》(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十三卷。
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
[3]《文选》:现存中国的诗文总集。
[4]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5]韩愈:唐臣、文学家。
[6]雅:合乎规范的。故:久;旧。
[7]诂:以今言解释古言。
【译文】
你把《说文解字》看完,就先看各经书注疏,再从事研究诗文的学问。我看汉代人的诗文,没有不精通语言文字训诂的。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对语言文字学都专门着有一书,《文选》对这三人的文章收录最多。我对于古文,志在效法这三个人和司马迁、韩愈五家,因为这五家的文章,精通语言文字训诂,不随便写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