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1902年,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和皇室回到了北京。回北京之后不久,慈禧太后就举办了一次宴会。这次宴会,慈禧太后还邀请了住在北京的各国公使和夫人,操办得十分隆重。即便是战争失败了,慈禧还是保持着她的高傲,对于她来说,对洋人低头只不过是暂时的。根据当时一个参加过这次宴会的公使回忆:“我们忘记了几天前聚会时大家义愤填膺的神情,一个个都被慈禧太后威严的仪表和这种庄严的场面深深震慑,都遵照觐见皇后的礼节给她行了三次大礼。这位端坐在朝堂之上的容貌威严的女人,全身都透露着一种帝王之气,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命运都掌握在她一个人的手中。那双睿智的眼睛仿佛把这些公使夫人们的心思一眼看穿。她只需一眼就可以把她眼前的人一一看透,对这一点她自己好像也颇为得意。”(《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一个在权力中浸淫了多年的女人,即使地位不如从前了,也还是保有着那一股傲气。
慈禧太后当政期间,成就了很多人的人生,却也毁灭了很多人的人生。光绪帝的悲剧人生,是其中最令人唏嘘的一个。光绪帝于四岁被接入宫,病逝于光绪三十四年,享年三十八岁。在《崇陵传信录》中,有一段话很好地概括了光绪帝悲剧又短暂的一生:缅维先帝御宇,不为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阏损其夭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燕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
从他进宫开始,就失去了父母之爱。慈禧对光绪帝,更多的是要求和责骂,而非母亲般的关怀,慈禧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也断了光绪帝和亲生父母的往来,这样一来,光绪帝从小就在慈禧的淫威之下生活,在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加上光绪帝从小身体也不甚健康,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和身体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成年之后,光绪帝仍旧没有自己的地位,在婚姻大事上被当成了拉拢党派关系的工具,虽然在后来碰上了自己非常喜欢的珍妃,却又被慈禧推入井中谋害。原本抑郁的光绪帝,更加对人生感到绝望。
在查尔斯·约翰斯顿的《中国的危机》中,对于光绪帝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光绪皇帝身材单薄文弱,看上去有几分孩子气。他肤色稍暗,大大的眼睛充满了忧郁。他和善的外表,让人觉得他好像是一个喜欢做梦的孩子,而不是能将梦想变成现实的一国之君。人们感到奇怪的是,蒙古游牧民族的后裔中竟有如此生性空灵之人。然而,在东方的圣人看来,光绪皇帝堪称品德尽善尽美的典范。”在他人的眼里,光绪帝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没有什么威严,不像是一个皇帝,而像是一个需要关怀的孩子。
在他一生中,妥协多于反抗,唯一的一次激烈的反抗,大概就是戊戌变法时,表现出了比改革派更大的热情。那个时候的光绪帝,能让我们感觉到,是一个想要突破现实的牢笼,挣脱守旧派的枷锁的鲜活的年轻人,而不是那个在慈禧的操纵下唯唯诺诺的傀儡,虽然这次反抗的持续时间并不长久,仅仅百天,就又回到了那个抑郁、懦弱的旧日形象,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光绪帝懦弱的外表下那颗渴望改变的心。
光绪帝自幼身体孱弱,且一生郁郁不得志,在壮年时期离开了人世。在光绪帝驾崩后的第二天,慈禧也离开了人世。慈禧的身体一直在保养,靠着吃太医开的药维持着身体,光绪帝驾崩时,她已经有七十三岁的高龄,这在当时医学并不发达的年代,实属高寿。自从十年前光绪改革新政以来,慈禧和光绪关系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后来从瀛台出来后,光绪一直对慈禧低眉顺眼,事事顺从,这才得以保住自己的皇位和性命。
孱弱的身体,再加上外界施加的压力,让他整个人一直都处于不健康的生活状态之中。光绪帝和慈禧有着三十多年的恩恩怨怨,并且在光绪帝死后不到一天,慈禧也逝世了。因而,人们对于光绪帝的死因,有很多的猜测。从当时对光绪帝用药的记载来看,光绪帝是正常的病死,没有任何用毒的迹象,但是,当时光绪帝生病,在慈禧太后的严密监控之中。给光绪帝就诊的御医,也是由慈禧太后选定的,慈禧想要伪造光绪的医案,是很容易的。在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也肯定了慈禧害死光绪的可能性的存在:“西太后自知病将不起,她不甘心死在光绪的前面,所以下了毒手,这也是可能的。”
在戊戌变法之后,侵略中国的各国列强对光绪帝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日本公使甚至还帮助康有为和梁启超逃跑,这让慈禧感到十分担心。在这么多年的恩怨中,慈禧大概已经把光绪当作一个对自己权力存在极大威胁的敌人。慈禧的一生,对光绪做了很多残忍的事情,包括将他囚禁在瀛台,在精神上折磨他,处死珍妃,让光绪最后的希望破灭,慈禧在病重之时,也曾想过自己做的这些对不起光绪的事情,是她造成了光绪帝一生的阴暗和压抑,因此慈禧害怕,若是自己死在光绪帝之前,会遭到光绪帝无情的报复。所以,也就存在可能性,在知道自己将死时,下令将光绪先毒死。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后人的猜测,光绪帝的死,究竟和慈禧有没有关系,已经无从得知了。那些成为疑案的历史,再也无法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在光绪帝弥留之际,慈禧立刻下诏,将侄儿溥仪立为光绪帝的继承人。溥仪,这位我们并不陌生的末代皇帝,他的继位,也预示着大清朝在历经两百多年的盛衰后,终于走向了穷途末路。
1908年,光绪帝崩逝后,慈禧即日被尊为太皇太后。在当了一天的太皇太后之后,第二天崩逝,葬于定东陵,谥曰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孝钦显皇后”。
这个大权在握了多年的女人,死后也如同别人一样,化为一抔尘土,除此之外,只不过是留下了一些虚名。
◆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说
慈禧太后的一生,一步一步地向上爬,从一个中级官员家的女儿,到成为大清朝最尊贵的女人。在她并不短暂的一生中,最大的追求和乐趣都是权力,为得到权力而付出的努力,为掌握权力而制造的血腥,为控制权力而策划的阴谋……权力,在她的生命中,高于母子之情,高于夫妻之情,高于君臣之情,权力是她的生命,她享受着权力为她带来的荣誉和快感,她也饱尝权力带来的代价。
她聪敏有手段,在男人掌权的世界里,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在最高统治地位上呼风唤雨,像个男人一样弄权。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低头这个词语,即使在最后即将灭亡的时刻里,她还是保有最后的高傲。
慈禧的一生,功过相伴。在她掌权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大清朝一步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列强签下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条约,在她的带领下,大清朝为自己的闭关锁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切,都是后世人在细读历史时能感受到的深刻的痛。
20世纪初,在慈禧的关怀下,清朝开始引进一些现代化新事物——修铁路,装电灯,但是慈禧引进现代化的目的,却和我们想象的相去甚远。她的“洋为中用”,为的是在晚上能够更好地在颐和园中享乐,修铁路则是为了恭谒西陵,这些洋化的东西在这些方面体现出了优越性,改善了慈禧的生活质量。注重保养和生活质量的慈禧,在对享乐的追求上,永远走在世人的前面。
在后人的笔下,慈禧获得的多为负面评价。慈禧一生,经历了五次清朝和帝国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后三场战争的爆发在慈禧当政期间,这几场战争直接导致《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在这些条约的签订上,慈禧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慈禧虽然在当时的专制政治体制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自身对中国的统治,将自己的享乐放在比清朝的出路更重要的位置,缺乏足够的远见来面对世界的变化。
慈禧在光绪帝驾崩、溥仪继位后,被尊为太皇太后。虽然只当了一天的太皇太后,她也是大清朝仅有的两位太皇太后之一,另一位是大清刚入关时的孝庄皇太后,因为辅佐了福临和康熙两代皇帝,而使得大清走向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昌盛;而慈禧,在她的统治下,清朝走向了腐朽的末日。似乎是历史的一种惊人的呼应,大清朝兴于一位太皇太后,亡于另一位太皇太后。
晚清在慈禧的手中过了五十多年,慈禧所做的事情大多为世人所知。她的利欲熏心,她的阴狠,她的绝情,都是无法否认的。很多人认为慈禧是一个卖国者,是一个阴谋家,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中国传统里对女性执政的偏见,也导致了慈禧在大多数人心中只留下了负面印象。但是从历史的局限性中走出来,用更加公正的眼光看待慈禧,也可以发现她的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或者值得肯定的事情。
慈禧掌权的这些年,面对内忧外患,虽然没有做到力挽狂澜,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并不比中国古代众末代帝王更差。并且,她在危难时刻及时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重要的汉臣,开办洋务运动,在中国发展近现代工业,建设近代化海陆军军备,在她的努力下,造就了“同治中兴”的气象。在慈禧死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因为军阀割据而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慈禧的存在压制住了各路想要分裂的力量,保证了清朝在最后这一段路上的统一。
用更有人情味的眼光来看,在德龄公主的回忆录中也记载过这样的情况,不管怎么说,慈禧也终究是个女人,晚清政治的衰败,不能只归咎给慈禧的当政。清末的历史如此屈辱,作为当时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不想向洋人低头的慈禧,又如何不想兴国呢。
一个女人,撑起一个家庭尚属不易,更何况慈禧在最后的几十年中,撑起了一个国家。她是悲哀的,虽然得到了权力,但是在人生中,没有得到感情上的满足。或许她所希望的,不过是像其他的女人那样,在男人和家庭的庇护中过完一生,然而在宫廷中的生活,让她明白了人生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能依靠自己。所以才会对权力如此迷恋,没有安全感的她,权力是她最大的避风港。所以即使被推到风口浪尖,被舆论压得喘不过气来,她也始终忠于自己的选择。
慈禧不过是那历史的长河中已经逝去的一颗流星,她的一生,充满跌宕起伏,其中的惊心动魄,远非短短两万字可以说尽,那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只能留给世人慢慢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