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回凝眺楼下斗公***里桥上战红夷
再说此刻咸丰和兰儿正在圆明园中的凝眺楼下观斗公鸡。凝眺楼位于园中园藻园中,圆明园中有两个园中园,一为安澜园,一为藻园,都是仿江南园林而建的。“藻”是一种水草,《诗经》中有云:“于以采藻,于彼行潦。”《晋书》中有云“木土形骸,下自藻饰。”将园中的建筑比作藻,意为不雕梁画栋,不饰彩绘来打扮。
此楼为木结构,为三檐四角攒尖顶,覆以绿琉璃筒瓦,背饰黄琉璃构件。顶尖以碎瓷构件镶砌而成,直插云天。整座楼阁黄墙绿瓦,画瓦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色雕和谐,图案精美。
咸丰身穿一件明黄绸绣缉米珠云龙纹夹龙袍;兰儿则乌发高髻,头戴簪花,内着浅粉红色绣花衬衣,外穿棕褐色对襟素褂,衣襟领口及袖口处均绣有小花。还戴着一串淡紫色翡翠和蓝宝石珠项链。此项链由29颗罗兰翡翠珠和一颗蓝宝石珠串联而成,翡翠紫色均匀,颜色亮丽,粒粒饱满,大小一致,雕琢细致,是少见罕有的紫色翡翠精品。
兰儿手腕上则戴着一个黄玉雕五龙穿花纹镯,手指上戴着一个翡翠蛋面钻石戒指,此戒指为拱形素面满绿老坑玻璃种翡翠,翠色匀称、沈正、阳俏、鲜艳,质地细腻,抛光讲究,配镶素水滴形钻石,十分华丽。
凝眺楼中还有一幅楹联为:“鸟语花香无边乐,近景遐观取此拈。”
再说这种斗鸡早在战国时就盛行,到了唐代时又为“国粹”,是一种全民运动,到了清代依然大受欢迎。公鸡好斗,两雄相遇或为争食,或为配偶,互相打斗,可置生死于度外,战斗到最后一口气。有唐代韩愈诗云:“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
民间又以斗鸡为赌博,据说李白因为某次斗鸡而变得情绪激动、亢奋,如同被打了鸡血一般,拔刀将对方当场捅死了。宫中专门有善于养鸡之人,昼则调训,夜则加食,名曰:“贴鸡”。要成就一只优秀的斗鸡,首先要选择好的鸡种。从形体上讲,上品斗鸡要骨骼坚实,身形利落,通身比例匀称。鸡头鸡冠要小一些,可以免受伤害;鸡胸要宽,就腿要粗,脚的弯度要大,这样的鸡会有惊人的爆发力。另外两腿的间距要大一些,鸡爪要枯干细瘦,鸡趾间的角度也要大,如此才能站得更稳。鸡之毛色则以青、红、紫、皂色为上品,毛色要纯正,富有光泽。另外一只优秀的斗鸡还要有好战之性格,进攻时凶恨坚决,没有半点退缩害怕。
斗鸡取胜之关键在于打腿的准、重、快。准是指能否命中对方鸡之头上,重是指腿打击力之轻重,快指在一段时间内出击的速度。斗鸡之训练之法有14种,为撵、溜、转、跳、推、拉、打、抄、搓、掂、托、揉、绞、扰。最好的斗鸡为”金尾铁距,高冠昂尾“。
传说唐代有一个鸡王贾冒擅长调养斗鸡,将宫中的鸡养得膘肥体壮,每逢上场时,斗鸡进退有序,顾盼神飞,仿佛战场上的猛士一般,不啄得对手鸡血长流看绝不善罢甘休。斗鸡用双爪和尖嘴来攻击对方,往往一斗就是好几和时辰不分胜负。
再说这清宫中的斗鸡也不同凡响,二只鸡打斗时高耸羽毛,叫声震天,鸡毛乱飞。兰儿看了觉得有趣,又吟诗一首道:
”斗鸡芥翼争英雄,双距利刃逞威风。羽毛飞扬分胜负,终在纨绔欢乐中。“
咸丰听了道好,又云:”朕听说这斗鸡的眼色以纯白为上品,两眼要有神,目光要锐利,同时眼窝要深,眼珠要小。“
兰儿听了,道:”皇上见多识广,臣妾平时见这些鸡儿长得都差不多的,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鸡之眼色如何。只听说鸡冠有翘花冠、寿星冠、柿饼冠、鹅顶冠、小花冠、大花冠之分。”
咸丰又道:“有一本《陶庵梦忆》的书讲唐玄宗酉年酉月生,因好斗鸡而亡国。不知是真是假?”
兰儿听了,道:“斗鸡和亡国是两回事,臣妾在《庄子》中看过一个呆如木鸡的故事,讲周宣王养了一只呆如木鸡的斗鸡,让别的就摸不透,有什么大将之风,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如木鸡,便掉头就跑。”
咸丰听了,笑道:“这呆如木鸡是骂人的话,为何却原来是讲这只鸡厉害呢?”
兰儿答道:”也许是后人歪解了吧!“
咸丰又道:“传说战国时斗鸡还有带暗器的,有人嫌自己的鸡爪不够尖锐,为之特别制作了一种金属的假鸡爪戴在鸡的鸡脚上,作为打斗时的利器。还在鸡斗上戴铁帽,以保护鸡的头部。”
兰儿听了,道:“这些招术有点损,臣妾还听说有种在鸡头上涂黄鼠狼膏的老千法,其气味足以吓倒鸡对手;还有一种在鸡翅上扑洒上芥末,打斗时芥末飞扬起到刺激敌鸡眼睛的作用。所谓‘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宋代苏东坡非常反对这种损招,要求斗鸡时‘自战不许持寸铁’。后来民间还有斗鸡诗云:‘寒食东郊散晓晴,笼鸡竟出斗纵横。飘花照日冠相映,细草寒风翼共轻。各自争能判百胜,还有谁顾敌定先鸣。归来验取黄金距,应笑周家养未成。‘”
咸丰道:“唐代王勃有一篇斗鸡文章云:’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即强弱互异,信有喙之独长。昂首而来,决胜鹤立,鼓翅以往,亦类鹏抟。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鸇鸟之逐。‘“
兰儿听了,又道:”王勃的文采果然不凡,臣妾还听说陕西有个斗鸡台,山东文亭山也有一个斗鸡台。看来这自古以来喜欢斗就的人儿还真不少。“
二人观罢斗鸡,又命人取来笔墨,兰儿手持一支青玉管碧玉斗毫提笔,写下”大圆宝镜“四个楷书大字,作为此楼题匾。
咸丰手持一支彩漆缠枝莲枝紫毫笔,提下”九陌宏尘飞不到,十洲清气晓来多“的一幅对联,命人制成匾额和楹联,悬于楼**后人观赏。大圆镜智是佛祖具有的四种智慧之一,这种智慧可以洞察一切,像一面大圆镜子,能照见过去、现在和未来。”九陌“原指长安城中九条大道,后泛指繁华闹市。”十洲“为道家称大海中神仙所居十处名山胜境;东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八方巨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鳞洲、聚窟洲。”唐代卢照邻有诗云:“风摇十洲影,日乱九江文。”宋代王炎有诗云:“九陌红尘飞不到。”
兰儿后来又刻了一枚“大圆宝镜”的椭圆形阴文闲章,十分风雅。清漪园介寿堂亦有楹联为:“介三岛十洲,特开胜境;愿千秋万岁,长驻韶光”。
再说此刻英法联军正在和清军大战于八里桥上。八里桥之名出于此桥距通州八里路,约等于法人之八法里。桥在运河之上,运河宽30米,石桥十分漂亮,上有大理石桥栏和石雕,是一个单拱石桥,桥墩十分粗大。
清军主将僧格林沁认为此地是京城外之险要,所以在此布置了精锐的蒙古铁骑,要和红夷军决一死战,保卫京城。这蒙古铁骑当年横扫东欧,无人能敌,可惜今日已非冷兵器时代,英法联军当时已经历了拿破仑战争之洗礼,装备有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运用空心方阵和三排陈列战术,蒙古铁骑的雄风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防守八里桥的清军总兵力有三万人,其中骑兵近万人。他们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临时修筑了战壕和土垒,并制定了自认为周密的战斗布署;以胜保部迎击南路法军,瑞麟部迎击东路法军,僧部迎击西路英军。所有的步队都隐蔽在灌木林中和战壕里待命,马队则在联军左、右翼的宽阔正面首先实施冲锋。显然僧格林沁高估了自己手下蒙古骑兵的威力,他认为蒙古骑兵风驰电掣,很快就能冲到法军阵中,把法军杀个尸横遍地。但他打错了算盘,他的手下面对的不是弓箭长矛,而是先进的后膛步枪,有效射程达1500米,蒙古骑兵的弓箭很难杀伤到红夷军。
再说这支英法联军中有强悍的印度锡克骑兵,还有龙骑兵,龙骑兵跨下战马都是纯种良驹,骑兵为红棕头发的苏格兰人,头上不戴头盔,而是一种红色包头饰物。他们不害怕敌人正面强攻,却十分害怕敌方轻骑兵夺走锱重车队,这样一旦没有了子弹和炮弹,这些大炮洋枪便成了道具。
红夷军来到八里桥附近,这里有许多从前蒙古家族的墓地,长长的白色大理石栏墙上雕刻着当时流行的阿拉伯纹饰。红夷军刚刚布阵完毕,清军的马队便呼啸而来,红夷军将领柯利诺下令开火,大炮和步枪一齐发射,清军骑兵和马匹被炸到了半空。每一发子弹打出来,都有清军骑兵落马,马匹腾空而起随即负伤倒地。但清军不怕死伤,仍以密集队形向红夷军滚滚杀来,同时密集的箭雨向红夷军射来;红夷军则向马队发射霰弹,八里桥的大理石桥栏被炸得粉碎,再加上炮弹的碎片,连桥板上放置的石虎也被炸的残缺不全。阵地上布满了清军的尸体,僧格林沁和冲锋的骑士都明白,这是一场没有希望取胜的战斗。但清就的两黄旗人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前仆后继,一旦有人倒下,立刻有人挺身而出。还有一个旗手挥舞着黄旗向红夷军示威。
红夷军的一个叫让普热的上校率着两连的精锐士兵去冲锋夺桥,双方使用刺刀肉搏,都伤亡惨重。
清军又扔出炸药包把一些英军炸得粉身碎骨。大桥上燃起了熊熊的烈火,许多清军身上装满火药的弹盒被点燃,都被烧成了木炭。
清军将领胜保也被炮火击中,坐骑被炸死,其身上多处受伤,被抬下站场。战斗持续了四个多小时,三万清军伤亡过半,僧格林沁率残部狼狈而逃。这是中国封建军队和西方近代军队的一次经典战役。清军是以冷兵器为主要装备的步骑混合军队不敌装备先进的红夷军。红夷军先进的阿姆斯特朗大炮,横扫大片清军。法军将领孟托邦回国后被法国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还当了参议员。
清军在八里桥战败,京称门户洞开,红夷军兵锋直指京城。僧格林沁被红夷军的先进大炮吓破了胆,建议咸丰到热河避难,要知咸丰是否会逃往热河,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