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南昌呆了几年,已经长得人高马大,浓眉朗目,有十七岁了。诸葛玄带了他们兄弟,到了荆州后,就求见一向喜好礼贤下士,被士家大族称赞的最高长官刘表。
当时北方战乱不断,南方也是烽烟不停,刘表统治的荆襄九郡相对安宁。于是,大批士家大族,以及普通百姓为保住性命,纷纷涌来,荆襄一时人满为患。当时名满天下的王桀就在荆州,此人还被后人称为建安七子之首。他好学驴叫,他死后,魏国皇帝曹丕曾到他墓前学驴叫致祭。
刘表是皇族后代,对士家大族是赞赏有加。可是因为北方战乱,士族们纷纷南来,表统治的荆襄九郡相对安宁。于是,大批士家大族,以及普通百姓为保住性命,纷纷涌来,荆襄一时人满为患。他选择的范围无限扩大了。他选择了少数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士家名人进入荆州做官,以此来邀名媚世,博取世人的赞誉。至于诸葛玄这一类的人物,影响小了点,不在他的考虑之列。
诸葛玄花了不少银子,可是在荆襄刘表手下,仍然没有谋到什么职位。不得已下,在荆州首府襄阳西边二十里的隆中山里,买了几十亩地,建了几栋草堂,安下身来。
这个时候,诸葛亮留在琅琊阳都的母亲去世了,当时只有他大哥诸葛瑾在身边。诸葛瑾按照儒家礼节,安葬了勤劳一生仍然贫穷的母亲,也博取了孝顺的名声。然后,为了生计和前程,他也离开琅琊家里,带着两个妹妹到荆州投奔诸葛玄来了。
到了荆州后,诸葛瑾看到叔叔混成这个惨样,知道叔叔也帮不了他们什么。于是就在安置了两个妹妹后,诸葛瑾也离开了这里,到江东去求官职了。
安家在荆州隆中后,诸葛亮生活环境有了巨大变化。他没有了玩伴,活动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就一方面继续苦读诗书,一方面开始帮助叔叔在荆襄谋取官职。
他读书和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读书不是根据本身的兴趣,而是出于做官的需要,一字一句的细嚼慢咽,力求把书读熟读透,成为这本书的专家学者,从而被人推荐做官。所以一般人一生也许只读一本书,研究一门学问。他读书是根据自身的兴趣,只看这本书的大略意思,不去细究书本的细枝末节,这不利于把一本书读熟读透,成为这本书的专家。不过,也因此使他有大量的时间去读其它的书,研究其它的学问,吸取书中的精华,为己所用。他读书的方法,颇有点项羽读书的意味。
当时,东亚汉民族经过上层统治者多年的教诲,官本位的意识已经确立了,贱视商人市民农民等等各个社会阶层,以为只有读书是最高尚的事业。东亚汉民族的读书人精通了书本知识后,他们就能在社会上博取名声,统治者也就给他们美女金钱权势等等一切,这是从事其他任何活动都难以得到的。
所以东亚的一般读书人都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掌握了书本内容,什么都会有的。他们的长辈也都相信“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就是留给孩子无数家产,不如让他们读熟一本经书,从而鼓励他们读书做官。至于读书使他们学没学到本领或能力,这不是他们关心的。这种读书的观念非常浓厚的弥漫在东亚汉民族中。
当然,这个民族的统治者也不是让人随便读一本书就给他们官做的。书本是他们指定的书本,就是儒家的四书五经。统治者公然宣扬,忠心服侍上司是最重要的。当忠和才不可得兼的时候,舍才而取忠。所以供读书人读的儒家经典,都是统治者中的无耻文人修改过的,或者注释过的儒家经典。这些经典,自然都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强调对他们的忠心不二。他们鼓励读书人熟读这些书,从而使他们受此影响,成为王朝的铁杆拥护者。至于这些读书人从书中学到多少本领或能力,有多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倒是第二位的问题。
甚至读书人从书中学到多少本领或能力,根本就不是统治阶级关心的问题,只要从书中读出忠,一心忠于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就可以了。忠于皇上为首的统治者,自然能够建立严格的****统治秩序,保持****者社会的稳定。这就是以家天下为特征的****体制所需要的。这种统治方式,一直被后世的****者所继承,直传到这种体制的覆灭为止。
当时,在东亚的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穷人,都读不起书,只有士家大族,以一个家族的实力,能供养的起一个读书人。所以,东亚汉民族的官职自然也让他们垄断了。
诸葛亮从小就喜欢读书,他读书纯粹是出于兴趣。不过他这样子读书,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不仅读了儒家经典,还旁通道家、墨家、兵家、阴阳家、杂家等等各家学说,知识极为渊博。可是,不读熟读透一本经书,是做不了官的。这对诸葛亮将来的仕途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