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2100000048

第48章 惊天动地明清案英灵之冤泣鬼神(2)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有人控告李存义父子实际是胡党分子,应该处死。由于李善长的关系,太祖下诏免李存义父子的死罪,只是将他们安置到崇明一带。李善长却没到太祖那里谢恩,明太祖很不高兴。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已是一位77岁高龄的老翁了,他想要建造豪华府第,就从信国公汤和那儿借来三百名士兵。汤和暗中告诉了太祖,太祖有疑虑,不知李善长要那么多士兵搞什么名堂。四月,丁斌犯罪要发配边疆,他与李善长有亲戚关系,李善长就多次向太祖为丁斌求情。太祖执法如山,对李善长看重私情的做法也很反感。

后来,又有人向太祖告李善长的状,说:“大将军蓝玉有一次到边塞戍守,来到捕鱼儿海那个地方,偶然间截获了一份情报,原来胡惟庸私通元朝残余势力,企图合兵谋叛。蓝玉迅速将详情呈报给李善长。李善长和胡惟庸有密切的交情,又有亲戚关系,所以李善长就把胡惟庸私通谋叛一事匿而不报。连万岁您都不知道,他的确犯有欺君之罪啊!”御史台的官员也趁机纷纷上奏,揭发李善长的罪状。就连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等,也状告李善长和胡惟庸相互贿赂,并常在一起暗中议事,有图谋不轨的迹象。太祖对李善长的不满转变为嫉恨,便萌发了杀他的念头。太祖认为,李善长既是开国功臣,又是皇帝国戚,却对胡惟庸的谋反企图遮遮掩掩,真是对自己不忠不义。

不久,有大臣面奏太祖,说近期星相大变,经占卜知道,将有大灾降临,须杀掉一些大臣来消灾,不然,国家会有大难。太祖会意,知道这是在请求杀掉李善长。于是,太祖以李善长同胡党一道,暗地勾结北元企图谋叛的罪名,逮捕了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的一天,李善长被赐自缢而死。犯谋逆罪当连坐,因而李善长的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也被株连斩杀。李善长死时,已是一位白发苍苍、行走不便的老翁了,他怎能有精力谋叛?而且家口七十余人也因此惨遭杀戮,岂不太冤了?值得庆幸的是,李善长还算是后继有人。他的儿子李祺是皇上的驸马,因而未被株连进去。李祺夫妻迁居江浦一带,不久也死去了。而他们的两个儿子李芳、李茂,因母亲贵为公主,保全了性命,而且还做了官。李芳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任旗手卫镇抚。这也算是李善长一家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时人奏谏冤案渐明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马上皇帝,他的许多文武官员都曾随他长期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这些开国功勋自然会萌生居功自傲的情绪,有不少公侯将相还曾是太祖早年时的故旧,也常做出违法的事情来。这都对太祖的皇权造成了威胁,这是太祖所无法容忍的。朱元璋是一位权力欲极强的皇帝,从建立明王朝以来,他就注意加强皇权,巩固自己的朱氏王朝。当他感到宰相胡惟庸有谋逆企图时,就坚决地镇压了这次未遂叛乱,并将与胡惟庸稍有关联的人都一律划为“胡党”,加以无情的诛灭。

明太祖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成长的,养成了他嗜杀的习性。他主张以猛治国,运用特务机构和酷刑来威慑臣民。他的皇太子朱标生活在太平环境中,长期受儒家教育的影响,为人忠厚,主张仁恕之道。太祖深知,凭朱标的性格能力,难以应付文武功臣骄横不法的局面。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杀尽所有对朱标的统治可能构成威胁的朝臣。

据载,有一次,皇太子朱标劝谏太祖:“父皇您杀人太多了,弄得人人自危,恐怕不合适吧?”太祖只是瞪了他两眼,未作声就拂袖离去。到了第二天,太祖把朱标喊到身边,故意将一条棘杖放在地上,叫朱标拿起来。朱标面有难色,不知如何是好。太祖于是严肃地教训他:“怎么样?你怕有刺扎手,是吧?我现在要把这些刺都给去掉,然后再交给你,不就很容易地拾起来了吗?我所杀掉的都是天下有刺的坏人,只有除掉他们,你才能顺利地当这个家。”皇太子朱标却反驳道:“上有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国君,下才有像尧舜一样有德行的臣民啊!”太祖听后十分恼火,认为儿子在讽刺他无尧舜之德,就拿起身边的椅子,要砸朱标,朱标只好逃走。此事尽管未必真实,但从侧面反映了太祖为了太子将来能坐稳皇帝宝座,企图将这些功臣都斩尽杀绝,不给太子留一点“刺”。李善长等人就是这些可能会危及太子皇位的“刺”,因此,他们的死就并非偶然了。

明初洪武时期的文武大臣,多依附于某一派系集团,各派系斗争十分激烈。其中淮西派占据优势,太祖朱元璋和徐达、李善长、胡惟庸、汤和等都是淮西人。浙东派官僚则以刘基为代表,在各政治派系中属于少数派。淮西派与浙东派官僚间结怨甚深,而淮西派内部也有一些矛盾。同时,还有其他官僚集团与淮西派间的矛盾。在各派政治派系之上,皇帝牢牢控制着国家的大权,他便利用各派系间的矛盾,重用淮人,又用非淮人来监视淮人,加强和巩固皇权。

李善长就生活在这种复杂的派系纷争之中。可他却未能恰当地处理好各种矛盾,以至于树敌太多,引起皇帝怀疑,造成了个人悲剧。有一次,太祖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大会诸将,李善长和御史中丞刘基在南京留守,李善长的亲信李彬犯法,李善长向刘基求情,刘基置之不理,请示太祖恩准后,就杀掉了李彬。浙东地主集团本来是淮西集团的眼中钉,再加上这件事,结怨就更深了。

李善长与淮西派同僚也未能团结一致。早在太祖还做吴王时,李善长和徐达分别任右相国和左相国,他们因争议出兵吴地一事而争执不下,结果太祖听从了徐达的策略,出师大捷。自此,两人便不能和睦相处。汤和同李善长关系也不融洽。李善长有次借了汤和的士卒营建府邸,被汤和告了密状,使太祖对李善长更加不放心了。当有人状告李善长对胡惟庸私通北元一事匿而不报时,不少大臣纷纷上书,弹劾李善长,这更加快了李善长被杀的进程。可以说,李善长的冤死,也是明初各官僚集团间斗争的结果。

由此可见,李善长之死并不是偶然的。但是,李善长的死毕竟是冤枉的。因为,尽管他被以勾结胡党谋逆之罪受诛,但却无足够的证据来证实这一罪名。距胡惟庸党案发生已十年了,早已白发苍苍的李善长,怎么有精力再去谋叛朝廷?他难道不愿和家人一起过太平生活吗?可最终太祖却以杀大臣弭灾为借口处死了他,真是荒唐透顶!况且,李善长家口七十余人都随着被杀,岂不是太冤枉了吗?从李善长冤死一案,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明初的政治斗争是何等的残酷!

许多正直的大臣深知李善长之冤。其中一位名叫王国用的人,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当时他官任虞部郎中,他分条陈述了李善长冤死的理由,并由明初名臣解缙代笔誊写了一份奏折,呈给了太祖,诉说了李善长一案的冤情。

奏折的大意是说:“人们喜爱自己的儿子,一定比喜爱其兄弟的孩子更深,这是人之常情。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关系,不过是侄子那辈的亲戚。假使李善长辅佐胡惟庸谋成大业,也不过是开国第一大功臣而已,能当上太师或国公。他家的男人不过能娶公主为妻,女人也不过被封为妃子罢了。况且李善长又怎么不知道不可以侥幸心理谋求成功的道理?当年元朝鼎盛之时,想要谋求大业的人多得无法计算,可结果呢,没有一个不被斩尽杀绝的。这些事情都是李善长经常看到的。人要是年纪大了,精力自然赶不上从前了,谁不想生活得安逸一些呢?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想法,李善长是有的。他怎么会被那些亡命之徒诱惑呢?况且,他的儿子还在侍奉陛下您,陛下您想,凡是做这种反叛朝廷事情的人,必定与您有深仇大恨,或是因形势突变所致,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假若李善长父子去谋叛您,以求脱逃灾祸,那么他们必定不会像往常一样起居自若。谁都没有发觉他们有丝毫的行为不轨的迹象,若说他们有意背叛陛下您,是很难让臣民信服的。如果说天象显示出发生变乱,朝中大臣须应灾,这种以杀人应验天象的说法,怎么能认为是上天的意思呢!如今李善长已不幸被杀身亡,臣在这里恳求陛下您能明察此事,愿您能在将来再处置这种事情时,以李善长的事作为借鉴。李善长被冤杀了,天下谁不这样说:‘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善长,他最后的下场又怎样呢?’我担心天下会大乱,中国将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愿陛下您能多为大明的江山社稷想想啊!”

这份奏折呈上后,一直未有回音。其实,太祖心里清楚,李善长不会谋反的,杀他的确没有充足的理由。太祖杀李善长只是出于当时政治上的考虑,说李善长私通胡党谋叛只是借口罢了。可是,太祖对王国用也找不出充足的理由指责他,再说人家讲得句句在理,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因而,太祖就装着什么都不知道,没再给王国用任何答复。这份奏折也就被一直扣压在宫中了。从此以后,这桩震惊朝野的大冤案就再也无人提起了。

成名欲隐退诬陷去官俸

——刘基之冤在明朝的开国功臣当中,有所谓“明初四先生”之称,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基和宋濂。宋濂以文章博知著称于世,刘基则以谋略出众为历代所传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刘基称之为自己的张子房(张良)。仅此一点即可看出,刘基在朱元璋众谋士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刘基功成身退,欲求自保。但是,他却受到诬陷,被削去官俸,忧郁而死,其子也被逼跳井身亡。

生逢元末孤臣忠心

刘基刘基(公元1311—1375年)浙江青田人,字伯温。刘基家是当地望族,他的曾祖父名刘濠,在宋朝末年任翰林掌书。宋朝被元灭亡后,青田人林融起兵反元,浙江的许多士大夫参与其事。这次起义被元军镇压下去以后,元廷遣官穷查余党,当地许多士大夫受到株连。元朝使者带着被株连者的名单,准备大肆诛杀。这个使者在刘濠家借宿,刘濠对使者盛宴款待,令其喝得酩酊大醉。半夜时,刘濠放火烧了房子,使者所携带的名单也随之被大火烧掉。于是,名单上被株连的人都因此而幸免于难。

刘基自幼聪明过人,他的塾师曾对他父亲说:“你祖上积德深厚,所以神灵让你家生了这么个聪明的孩子。这个孩子日后的前程不可限量,一定会为你家光耀门庭。”刘基的父亲自然十分高兴,更加留意对刘基的培养,总是聘请最有学识的人充任刘基的塾师。

元末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授官高安县丞。他为官清正廉洁,颇有政声,不久就被提升为江浙儒学副提举。一个御史失职,刘基上疏弹劾。由于这个御史的同党暗中阻挠,刘基的奏疏如石沉大海。刘基极为气愤,便又上一疏,再次对那个御史进行弹劾,但仍和上次一样,未产生任何作用。不仅如此,这个御史的同党还对刘基进行威胁利诱。这件事对刘基的刺激很大,使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他本来打算尽心为元朝效力,但此事对他无异于当头一棒,使他感到事不可为,没必要再为腐朽的元王朝卖命。于是,他毅然辞去官职,回到青田老家。他利用家居的这段闲暇,博览群书,不仅精读儒家经典,而且对天文术数之学无不精通。

元末天下动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元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基一面在家读书,一面时刻关心着天下大事,与友人谈话时,总是侃侃而论,见解精辟,令人倾倒。西蜀大名士赵天泽在说起江左人才时,首推刘基,认为刘基是一个可以和诸葛亮并列的人物。

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浙东人方国珍趁天下大乱,亦起兵反元,在濒海各州县大加劫掠。元军对方国珍屡加征讨,而方国珍的势力却越来越大。元朝官府鉴于刘基的声望,遂征聘刘基为浙东行省都事,要他协助剿除方国珍。刘基建议,加固庆元等城池,然后派出精锐伺机攻杀。浙东行省按照刘基的建议重新布署,使方国珍很快陷于被动,屡次被官军打败,损失惨重。迫不得已,方国珍遂上书请降。那些当政的官员大都暗中接受了方国珍的贿赂,所以都主张接受方国珍的投降。

刘基虽然是方国珍的同乡,但却力主拒降,认为方国珍投降是假,日后仍旧会危及地方。刘基一再力请,惹得当局大怒,认为刘基越权言事,竟将刘基羁押于绍兴。当时,方国珍得知刘基反对受降后,也曾派人以重金向刘基行贿,但被刘基严辞拒绝。方国珍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使元廷接受了他的投降,他名义上虽投降了元廷,但实际上仍拥兵自雄,并不服从元廷调遣。后来果不出刘基所料,方国珍不久又叛乱。

方国珍投降不久,其他小股农民起义不断出现。在屡剿不效的情况下,浙东行省便又重新起用刘基,与另一个官员协力防守处州。在刘基的精心谋划下,处州的防务大为加强,起义军数次进攻都被击退。为此,经略使向元廷上报刘基守城功高,请予升赏。但因刘基曾反对招降方国珍一事,当局并未按功行赏,而只是授给刘基一个总管府判的小官,且不能参与兵事。刘基感到这是对自己的污辱,遂辞官还籍。他在这段家居期间,写成了《郁离子》一书,在书中表达了他的豪迈志向。这表明,他并不安于这种家居生活,而是在等待时机,以求一展宏图。

出谋划策翦灭群雄

刘基生活的元末明初是个急剧动荡的时代,天下纷纷扰扰,战乱不止。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等人以“重开大宋之天”相号召,在河南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各地的白莲教徒纷纷起兵响应。明太祖朱元璋原是个游方僧,他看到天下大乱,便丢弃了僧人的衣钵,投身到郭子兴的起义军中。郭子兴看他才略出众,就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这就是以贤惠著称的马皇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就成了这支队伍的统帅。他率军渡过长江,并于第二年攻占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朱元璋的力量一天天壮大起来,成了逐鹿中原的一支劲旅。

这时,除了北边的元政权以外,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是陈友谅和张士诚。

陈友谅原是徐寿辉的部下。徐寿辉是长江中上游的红巾军首领,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后来,陈友谅把徐寿辉杀掉,自称皇帝,国号“汉”,年号“大义”。他拥众数十万,与朱元璋展开激烈的争战。

张士诚以平江(今苏州)为都城,自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他不属红巾军系统,对元政权时降时叛。另外,浙东还有一个方国珍割据政权,也有相当势力。在四川,明玉珍还建立了一个大夏政权,年号“天统”,定都重庆。这些割据势力你争我夺,都想取元政权而代之。朱元璋被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集团中间,时刻面临着来自两边的攻击。陈友谅和张士诚还不断暗中联系,企图联合灭掉朱元璋。

同类推荐
  • 这样读史更有趣

    这样读史更有趣

    读起来有趣味,悟出来有收获。历史犹如滚滚长江之水,汹涌东逝,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是凝固、暂停的现实,在凝固的历史画面上,笑谈着历史故事,也别有一番乐趣。本书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去体悟那些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用现代的观点来理解他们的悲喜人生。如何读史,大有学问,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很难撩开历史的面纱;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很难体会历史的百般滋味。本书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去体悟那些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用现代的观点来理解他们的悲喜人生。
  • 宫廷政治(上)

    宫廷政治(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汉末烽烟

    汉末烽烟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叛乱四起,群雄割据。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竖子无法出头的年代,这是一个分崩离析,危机四伏的年代,这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年代,这是一个纵马狂飙,血洒疆场的年代,这也是一个史上最令人热血沸腾的年代。一个历史系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意外穿越回到了初平元年二月的洛阳城,等待他的却是那场史上最为著名的大火烧过后的断壁残垣.....我叫陆渊,传奇才刚刚开始!
  • 极品驸马

    极品驸马

    命里犯桃花,拈花一笑风月无边!胸中有杀气,顿戟一怒伏尸百万!我是薛绍,大唐驸马。我将要在属于武则天的时代里,打下一片大大的天下!
  • 我的大秦帝国

    我的大秦帝国

    秦政穿越到秦朝……但是有些不一样齐楚燕韩赵魏,依旧六国争霸。秦国?没有这么个地方!大争之世,风云无常!看小小人物如何掀起惊天波澜!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媛来为你

    重生之媛来为你

    人的一生,总会错过很多东西,错过一份工作,错过最后一班地铁,错过爱你的人······汤希媛有幸重来一次,她决定要把自己上辈子错过的一件一件找回来。可是生活是会按她的计划节奏走吗?谁又是谁的意外,她的重生又是为了谁?
  • 综合版平行世界

    综合版平行世界

    伪重生,穿越,异能,伪科幻····这是一个综合版的平行世界,这里是无限大陆上空无尽的星体宇宙中的某一个宇宙中的某个平行位面。其他位面的自己送来金手指,但是路却要主角自己去找,去选择。
  • 穿越花千凝冰

    穿越花千凝冰

    主人公夏若水凝因一场意外穿越到千骨的世界,本想就这样继续下去,殊不知,这只是一场阴谋的开始。
  • 幻心:歌言宁静

    幻心:歌言宁静

    异世之光,带走一个女子。异世之光,带来一个女子。竺宁歌,祁梓言。她想要回去,想要逃离,却在最后一刻,后了悔。“我永远存在这戒中,生生世世,愿你永存。”ps:本文为短篇综合,书名和简介以第一个短篇为准。
  • 天平天国御制千字诏

    天平天国御制千字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异魔法

    重生之异魔法

    一场意外的重生,熟悉的面孔,不同的文明。
  • 千姿百态的人生

    千姿百态的人生

    短篇小说,以风趣、幽默、讽刺、教育为主题,叙述大众生活。以详实的故事,叙述三国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希望读者喜欢。
  • 三木闯末世

    三木闯末世

    三木是一只猫,一只开了灵智的黑猫。某天夜里,在某小区的公园里,三木照常蹲在一颗古树上吸食月光灵气。没想到远处天空一道光芒飞来,砸在了三木的头上,瞬间没入了三木的猫身中。片刻后,大地一阵晃动,紧接着入目可见的人们晕倒在地。然而。。。。。。末世开始了。。。。。。
  • 七班那些事之智障儿童欢乐多

    七班那些事之智障儿童欢乐多

    此文记录了作者小学生涯的事,有爆笑,有温暖,有坎坷……故事的起点就在这。并不会太正经~
  • 邪王娇宠:萌物王妃

    邪王娇宠:萌物王妃

    世界上最崔悲的事儿不是一朝穿越,沦为爹不详的小可怜,而是她一个如花似玉的小美人被误认为是男人。最可恨的是这个不识货的二百五直接把她剥光了,面对她玲珑有致的身材,这二货一愣:“小子,你胸口怎么有两个肉瘤,真可怕,你得了怪病,爷帮你割了?”苍天啊,她很想一巴掌拍死他,可郁闷的是,十个她也不是这二货的对手?好吧……小女子报仇十年不晚。她发誓总有一天要把他打成猪头,连他爹妈都不认识的那种……王爷有什么了不起,本姑娘照扁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