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2100000018

第18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不分忠亦飘摇(3)

就在司马昭压力重重、举棋不定之时,钟会为报宿怨,跳了出来,力劝司马昭杀害嵇康。说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盖于今,有败于俗”。又说嵇康是条卧龙,决不能让他飞起来,否则贻害无穷。并以姜尚诛华士、孔子诛少正卯为证,说明“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为了加重嵇康的罪孽,钟会还故意编造谣言,胡说嵇康助毋丘俭谋反。在钟会的怂恿、诬告下,司马昭最后坚定了杀嵇康的决心,下达了处斩嵇康的旨意。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十月,吕安、嵇康被降旨斩首。在洛阳建春门外东石桥南面的牛马市上,年仅39岁的嵇康被押上了断头台。嵇康神色不变,吕安也同样不把死当回事,他两眼充血,心中不平。嵇康看到哥哥嵇喜也来到刑场,便问道:“你带来琴没有?”嵇喜连忙派人去取琴。嵇康手抚琴弦,说道:“袁孝尼要从我学广陵散,我没有教他。我现在只要弹一遍,从此以后,广陵散绝矣!”

他的手指飞快地在琴弦上徘徊往复,或按或抑,琴声忽而轻盈飘摇,留连扶疏,忽而慷慨激昂,风骇云乱。这是一首歌颂聂政刺韩王英勇精神的乐曲,相传是嵇康游洛水时,得异人所授,该曲音律高雅,时人称为“雅音”。

“午时三刻到”!随着一声撕裂心肺的叫喊,一个满脸横肉的刽子手,举起屠刀,恶狠狠地向嵇康砍去。刑场上的太学生们见状,有的捶胸顿足,有的狂奔呼号,有的仰天长叹,他们为失去良师而悲痛欲绝,为一代名士被冤杀而呐喊叫屈,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嵇康最终被残暴地杀害了。

嵇康可以说是死于封建礼教的屠刀之下。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三纲五常”,忠孝仁义成为当时唯一的政治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嵇康视儒家礼仪为粪土,不仅对它进行无情鞭鞑,而且行为上肆意亵渎冒犯,这必然为社会人伦所不容。嵇康生活的时代,恰是司马氏集团篡夺曹魏政权的时期。曹魏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嵇康是曹氏的姻亲,本在被杀之列。可嵇康是一朝名士,非等闲之辈,崇拜、追随者如云,杀之必引起反对。因此,司马氏起初尽力争取。而嵇康偏偏桀骜不顺,对司马氏采取了鄙视和不合作的态度,构成了对司马氏的巨大威胁,成为司马氏篡权道路上的“拦路虎”,这样司马氏对他当然就非杀不可了。

一生为社稷罹祸蒙冤终

——张华之冤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子惠帝即位。惠帝是一个近乎白痴的庸人,而皇后贾后,却怀有政治野心,并手段毒辣。晋武帝时,外戚贾氏和杨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武帝死后,外戚杨骏和杨太后,父女合谋,掌握了朝廷大权。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联络楚王司马玮,杀了杨峻及其家属和党羽数千人,命汝南王司马亮与太保卫瓘共录尚书事以辅政;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领北军中侯。

不久,贾后又以惠帝的手诏,责楚王玮擅杀大臣,杀楚王玮。至此,朝廷权力都落在贾后手里。在贾后政权的核心人物中、贾模、裴頠等是贾后的亲党,张华是个撑门面的人物。本文这则冤案故事讲的主角是张华,他位至公卿,有治世大才,然而不幸的是,他最终被权臣所谋害,遭受不白之冤。

才华横溢德行严谨

张华(公元231—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涿县)人,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父张平,曹魏渔阳郡太守。张华年幼丧父,家境清寒,孤贫无以自立,不得不为人牧羊为生。但他并未因此自甘暴弃,向逆境屈服,而是自幼就注意自我修谨,博览群书,所以学识渊博。他恪守封建道德礼法,为人豁达,勇于赴义,“造次必以礼度”。他气质深沉,器识弘旷,时人鲜有能和他匹敌的。彭城刘讷有识人之才,曾见张华而感叹说:“张茂先我所不解。”

曹魏后期,张华仍居乡未仕。当时门阀世族势力方兴,标榜门第阀阅的风气日强。张华因家族势力单薄,自幼孤贫,虽才华横溢,德行严谨,却一时未能见知于世。同时,他目睹了在曹马斗争中荣辱不定、诛黜无常的政治现状,又受到广为流传的玄学思想的影响,难免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他遂著《鹪鹩赋》以自寄,通过对鸟类的褒贬,抒发自己对现实政治的看法。《鹪鹩赋》既是对玄学处世哲学的形象阐述,也是张华早期政治思想的反映。他在赞誉“静守约而不矜,动因循以简易”,“任自然以为资”的鹪鹩的同时,抨击了“怀宝以贾害”,“饰表以招累”,“诱慕于世伪”的社会风尚,揭露了声称任自然的门阀世族的虚伪面目。他提倡“飞不飘飏,翔不翕习”,反对浮华交游;提倡“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的简朴生活方式,反对奢侈纵欲,恣意享乐的生活观;主张“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委命顺理,与物无患”,反对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所以,张华的“任自然以为资”,与何晏等人的任自然以尽情享乐的腐朽哲学观,是有本质区别的。

《鹪鹩赋》问世后,引起很大反响。名士陈留阮籍看过之后,赞扬张华可谓“王佐之才也!”张华由此声名鹊起。同郡大族名士曹魏吏部尚书卢钦见到张华后,十分器重他。同乡大族曹魏左光禄大夫、方城县侯刘放亦夸其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张华。

张华在25岁左右时,被范阳郡太守鲜于嗣推荐为太常博士。吏部尚书卢钦在辅政的司马昭面前对张华备加推崇,张华又转为佐著作郎,参与编撰国史。不久,张华迁长史,兼中书郎。他才识过人,思维敏捷,“朝议表奏,多见施用”,深得司马昭赏识,遂正式任命他为中书郎。

晋武帝禅代曹魏,转张华为黄门侍郎,封关内侯。张华接近皇帝,位居要冲,具有相当大的实权。他习于吏事,“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他史识渊博,善谈史汉,谙通封建典章制度。晋武帝曾问他汉代宫室制度和建章宫的千门万户,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返,画地如图,使人大有亲临其境之感;他博通礼乐制度,亦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泰始五年(269),晋武帝修定礼乐,命张华与太仆傅玄中书监荀勖等人创作正旦行礼、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共十三篇,张华一人即写了八篇。诗歌采用四言或五言诗的形式,内容主要是盛誉司马氏功德、粉饰西晋太平盛世,宣扬皇道德教虽音韵逗留曲折、诗句庄重典雅,但与《鹩鹪赋》相比,在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方面均不可同日而语。

张华在从政过程中披肝沥胆,政绩突出,不仅深受晋武帝赏识,而且亦博得朝野上下的好评,时人比之为子产。不久,40岁左右的张华就被擢为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成为西晋最高统治集团的成员。

目光远大平吴立功

张华在任中书令期间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促成并制定了伐吴大计,从而加快了南北统一的步伐。

咸宁初年(公元275年),距西晋代魏已有十年,距灭蜀亦时逾十二载。时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边境战事不多,经多年休养生息,国力强盛。而割据江南一隅之地的孙吴,则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下,各种矛盾急剧激化。孙皓亲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名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在毫无限制的横征暴敛下,民力困穷,鬻儿卖子,老幼饥寒,家户菜色,可谓“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西晋攻伐孙吴,取乱侮亡,统一全国的时机业已成熟。当时,镇守江汉地区的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羊祜上疏晋武帝,陈“宜当时定,以一四海”。晋武帝召集群臣朝议。司空、尚书令贾充、中书监荀勖和左卫将军冯紞等人合力苦谏不可,群臣亦多附合,以当时关陇地区氐羌少数民族屡叛、官军屡败为由,多不赞成羊祜的建议。只有张华据理力争,与羊祜、杜预共同主张立即伐吴。晋武帝虽“密有灭吴之计”,却因“朝议多违”而未做出伐吴的决断。

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六月,羊祜因病回朝。他在拜见晋武帝时,又面陈伐吴之计,晋武帝为之心动。因羊祜有病,不宜经常召入宫内咨询,晋武帝遂派张华去羊祜住处问其筹策。羊祜与张华推心置腹,陈述自己对局势的看法和伐吴的战略方针。张华十分赞同羊祜的见解和伐吴之计。

同年十一月,羊祜病逝。但伐吴大业并未因此而中止。羊祜临终前,推荐了志同道合的杜预接任自己的职务。张华也不负羊祜所望,为完成羊祜遗愿而力排众议。咸宁五年(公元279年),益州刺史王濬上疏,主张应不失时机,迅速征伐孙吴,贾充等人再次反对。张华与之针锋相对,固劝伐吴。不久,杜预开始“缮甲兵,耀威武”,充分做好伐吴准备工作后,表陈武帝,主张立即开始军事行动。杜预表至时,晋武帝正与张华下围棋。张华趁热打铁,劝说武帝采纳杜预的建议。武帝遂因此作出最后决断,发诏伐吴。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主持朝廷财政。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春正月,伐吴正式开始。贾充任大都督,总统六师,负责整个伐吴战役。开始时,“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一直反对伐吴的贾充因而上表武帝,放弃平吴,同时与中书监荀勖建议腰斩张华以谢天下。对此晋武帝回答说:“伐吴是我的决策,张华只是赞同我的意见而已。”给予张华以信任和支持。尽管如此,当时朝廷大臣仍多附合贾充、荀勖的主张,认为不可轻举妄动。张华为了使统一大业不致功亏一篑,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不顾贾充等人以腰斩相威胁。

通过著名将领杜预、王濬、王浑等人的努力,伐吴战役终于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它的胜利进程,充分证明张华确实是目光远大、意志坚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政治家。平吴后,武帝特下诏令,对张华所建立的殊勋大功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奖赏。

频岁丰稔陷入党争

平吴后,张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但皎皎者易污,他的功勋和才能,亦招来忌妒和谗言。张华虽襟怀坦白,洁身自好,不搞浮华交游,不介入朋党之争,可是,处于政争纷纭的旋涡中心,想要避免是非,又谈何容易!西晋统治集团从咸宁年间开始,在围绕齐王司马攸之国、伐吴以及太子(即惠帝)废立的问题,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势力。尚书令贾充、中书监荀勖、左卫将军冯紞等人为一方,他们为人鄙薄,好观察上旨,承颜悦色,专以曲意逢迎为事;他们主张剥夺齐王攸实权;反对出师伐吴;反对废黜“不堪政事”的痴呆太子。侍中任恺、中书令和峤、庾纯、向秀等人为另一方。他们以名士自居,刚直守正,素轻视贾充等人的为人;他们主张废昏立贤,更择太子。两派矛盾逐渐激化,由政争发展到人身攻击,互相倾轧,闹得不可开交。张华与任恺、和峤等人关系虽很好,政见基本一致,但他却避免卷入两派的人事争端中。可是,他在伐吴问题上与贾充等人形成的尖锐对立,却使他在平吴前后成为贾充一党的主要攻击目标,屡遭谗言中伤。

平吴后,“自以大族,恃帝恩深”的荀勖,对张华非常憎恨,一得到机会,就阴谋将张华挤出朝廷。晋武帝起初并未听信荀勖谗言。有一次,晋武帝问张华谁可成为辅政大臣的合适人选,张华回答说:“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宜留以为社稷之镇。”而武帝一直猜忌其弟齐王攸,不欲他权势过重,而是想排挤齐王攸,张华的意见当然不合圣意。张华遂于太康三年(282)春正月,被派出任使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

张华到镇前,鲜卑慕容涉归大肆侵掠辽西,占领昌黎。张华一到镇,即于三月派安北将军严询征伐慕容涉归,在昌黎附近大败之,杀伤数万人。张华在军事胜利后,并未继续穷兵黩武,以武力征服作为调整民族关系的杠杆,而是以安抚来使慕容氏臣服。慕容涉归子慕容廆往谒张华,张华以礼相待,正由于张华抚纳新旧,戎夏怀之,才使是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

张华在外藩取得的出色政绩,得到朝野人士的赞赏。时朝议欲征召张华入朝,任为尚书令,进号开府仪同三司,这一动议使贾充党羽侍中冯紞不安。冯紞曾反对伐吴,加之张华曾对武帝非议过冯紞的哥哥冯恢的品行才能,所以冯紞利用“深有宠于帝”的地位,对张华竭尽中伤之能事。冯紞曾侍从武帝,借议论钟会叛乱说:“臣以为钟会之所以叛乱,颇与太祖(司马昭)有关。”武帝听后大为不解,问冯紞缘由。冯紞回答说:“钟会才浅识薄,而太祖却夸奖太过,称赞他有谋略,授以高官显爵,使他处于要帅重地,掌握精兵强将,因此使钟会自以为谋略万无一失,却功名不符,未受重赏,遂心怀不满,飞扬跋扈,起兵反叛。”

武帝听后表示赞同。冯紞又进一步说:“既然陛下已经同意我的看法,那么就应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诫,不要让像钟会那样的人再重蹈覆辙。”武帝问:“现在还有像钟会那样的人吗?”冯紞让武帝屏退左右后,遂以隐喻的方式诋毁张华说:“过去曾为陛下出谋献策,为国家建立了大功的大臣,可谓人人皆知。现在出据方镇、掌握军队的人,陛下都应对其严加防范。”武帝遂“纳冯紞之言,废张华之功”,非但未采纳朝议征召张华为尚书令,反而剥夺了张华的方镇统兵权,以重儒教为由,任命他为有职无权、形同虚设的太常卿。不久,又以太庙屋栋折为由,免张华官。而后一直到武帝死,张华始终郁郁不得志,未任职官,尽管这样,他仍能做到宠辱不惊,既不为自己申理称冤,又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与佞幸小人争一日短长。

武帝死后,惠帝即位。张华的处境稍有好转。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八月,惠帝立其子广陵王司马廆为皇太子,是为愍怀太子。惠帝“盛选德望以为师傅”,张华因而被任为太子少傅。当时杨太后的哥哥杨骏操持朝政,他“自知素无美望”,所以对张华等德高望重的大臣心存猜忌。张华心胸豁达,没有为此而耿耿于怀。永平元年(公元291年)三月,贾后与汝南王亮、楚王玮合谋诛杀杨骏,又欲废杨太后为庶人。在朝议时,群臣皆赞成废黜太后。张华则既不以贾后旨意为己见,又不计多年来官场失意之恩怨而对武帝遗孀杨氏落井下石,极力阻谏。尽管他的意见未被采纳,其为人之坦荡正直却由此可见一斑。

委命顺理辅佐朝政

杨骏被诛后,统治阶级内部再次出现权力再分配的矛盾。当时政出多门,权柄不一。大司马汝南王亮和太保卫瓘二公辅政,权倾朝野。野心勃勃的贾后虽挟持昏主惠帝,有皇权这张王牌,却因二公执政而不能专恣。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六月,贾后让惠帝手写密诏,指使卫将军楚王玮诛杀汝南王亮和太保卫瓘等人。但局势却一发而难以控制,时“内外兵扰,朝廷大恐,计无所出”。为了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和统治秩序的稳定,张华明知楚王玮并非矫诏而杀二公,仍参与了贾后在诏书问题上大作文章的密谋。

同类推荐
  • 五代帝王史

    五代帝王史

    九荷莲心苦,十样帝王花。五代十国四分五裂,群雄纷争。契丹辽国的皇权骨肉相残;后晋后汉南唐的灭亡。一部五代史,惊心动魄的权利游戏,开创大宋王朝三百年历史。
  • 神话版清末

    神话版清末

    “我朝圣祖康熙大帝当年率领几万大清将士平定了东北方,那一战,我大清将士一口气在400步之外骑射杀死了几百罗刹人,我朝圣祖一箭就射杀了1000步外的罗刹人的将领,红衣魔晶大炮一炮就轰碎了雅克萨城的城门··············““虎门之战,我朝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领我大清水师直冲英人的船舰,关天培大人率领少数精兵一跃调到了英人的船舰上,那一战摧毁了英人的2艘战列舰啊,可惜寡不敌众啊,我,朝还是输了”叶文呆滞的看着眼前的说个没够,还不喘气的老头,他脊背后面还背着5米高的木柴,看样子一点也不觉得累。再转头看看那20米高的城墙。不由的无语问苍天:“天啊,这是个什么时代啊,我该怎么活啊?”
  • 水色歌

    水色歌

    战争是很残酷的,上进是很残酷的,爱情是很残酷的!不,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真真假假,生命生来就是为了迎接残酷!
  • 勇将

    勇将

    现代偏远地区警察刘勇,因为无法忍受偏远地带盘踞的黑色小势力,与之争斗,然而,孤掌毕竟难鸣,坚持本心的刘勇伤痕累累,最终选择与黑帮头目同归于尽。掉落河中的刘勇,神奇般的续接了二千年前不慎落水的蜀将性命,并继承了不俗的武艺。蜀国伐吴前夕,刘勇被贬到偏远的平武,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三国之路。
  • 大明残云

    大明残云

    明末纷争,投降,委曲求全者不计其数,国人的精神去哪了?一个现代人穿越到了那个多变的时代,历经感情,事业的坎坷征途,渴望延续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第一部将主要以两国间谍战,官场上的权钱交易,尔虞我诈为主,主角借“势”游刃于各种势力之间,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资源”。第二部“铁壁关”,内容将以军事战争为主,金戈铁马,初试锋芒。第三部“西南变局”,主要内容是“抵御大西军”“计赚李定国”“舌战朱由榔”“奇袭吴三桂”。PS:非快餐文,流水帐爱好者慎入,另因结构紧密,不建议跳读。
热门推荐
  • 庶女重生:废后妖娆

    庶女重生:废后妖娆

    “你们今生害我,负我,来世,就算我变成恶鬼,也要将你们碎尸万段。”高楼一跃她心灰意冷。泣血重生,她惩毒夫,灭毒妇,费尽心机,步步为营,当爱情再次降临时,她却冷眼笑道说:“欠我的,你们该还了。”再次重生,她妖娆万千的身段只属于另外一人,那人位高权重得到了天下,也得到了她,当她误以为这就是幸福之时,身怀六甲的她再次遭到金兰姐妹的破坏。一场误会,一场别离,她伤心欲绝假死出宫,最后当层层迷雾过去,她的身份竟是那么尊贵。谁也不知道两人再见面之时,她一身武装,天神一般叱咤战场,手指银枪直指他的咽喉,嘴角勾勒出一抹笑容:“我的皇上,好久不见!”
  • 剑入玄霄

    剑入玄霄

    江山江湖相映红——有人的地方叫江山,有情的地方叫江湖。
  • 天下无妖令

    天下无妖令

    一道天下无妖令改变了人、魔、神三界的命运,背负着神秘使命的主角达斯,懵懵懂懂地步入了一场世纪巨变之中。【作者在环游世界中,基本上已经废了,暂时不定期更新,请多多包涵!】
  • 神路之源神路

    神路之源神路

    穿越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她的第一眼是无边的黑暗,第二眼是殷红的鲜血,第三眼是阴森的白骨,遗失了所有记忆。尽管如此,她仍有一颗善良的心。穿越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有了所梦想的一切,但是,唯独没有她,那个白发的小女孩,他一生所爱之人。月君做客姻缘树,万缕红线挂枝头。哪怕相隔两界人,只为寻君千里时。
  • 绝世君王:三个废材拽天下

    绝世君王:三个废材拽天下

    她们是21世纪世界第一黑帮血泪宫的3位宫主。传说她们是人间的撒旦,只要是她们接的任务没有一次是不成功的。但她们却穿越到了银星大陆的三位废材身上,世人皆知知他们是草包废材女,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 梦魇启示录

    梦魇启示录

    从一场梦魇惊醒的她却发现回到现实更是另一个梦魇的开端,她不断地逃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打击之后,世界的混沌竟使她觉醒...
  • 天命执掌者

    天命执掌者

    踏地,诛天,斩仙,杀神,吾欲为魔。我命天不许定,我幸而是我创。改命,就先要改天。——改天换命,-------我不怕死,就怕死时无能多杀几个诸神。
  • 培养孩子道德品质108个细节

    培养孩子道德品质108个细节

    本书通过对孩子的108个细节品质进行解剖,解析孩子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错误方法,用有效的方法去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个道德品质良好的孩子。
  • 我们可不可以不相爱

    我们可不可以不相爱

    她出生便带着光环,她还没学会懂事便背负仇恨。她的生命出现另一个她,身份互换,替她而活。十多年后,她早已没有了原本的身份,强势归来只为复仇,扮演另一个人,牵一段错情,许一份假意,爱与恨纠葛,情与欲痴缠。亲情,爱情,友情,一个个阴谋被拉扯出来重见天日,昔日仇人却与自己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早已无心无情无爱的她这一次却被不期而遇的感情牵绊。
  • 科学的异世界

    科学的异世界

    我默默的看着那个只有类人猿智慧的“少女”,以我计算机水准的大脑也短暂的死机了……“你真的是男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