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共有三男一女四个人在操纵表演,其中有个女的跪在地上牵动着手中的皮影在进行剧情。那皮影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再用细绳子拴着,连接着小竹杆,艺人用灵活的指法来指挥皮影一甩手,一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活灵活现。
四人中唯一的老者负责音响,配合剧情发出各种声音。
我注意到他们的动作极为娴熟,相互间可说配合默契。可惜剧情简单了点。
导游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就介绍开了,说:腾冲皮影很有名的,明朝洪武年间从湖广、四川一带传入,是屯军边疆的移民带到腾冲的,如此说来腾冲皮影戏有600年历史了。腾冲当地人称“灯影子”“皮人戏”,近代又叫它“土电影”。
腾冲的机场今年才建好开通航线,以前交通闭塞,外省人去很不方便,所以文化交流有限,这种小型的、轻便的,几个人就能演的皮影戏就自然而然成了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流传久远的艺术形式。
据说腾冲皮影有三、四百出本子,有的还是连台本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在古代,这种活跃于边陲,活跃于山区的皮影戏班子,不仅给缺少文娱生活的山民乡民带来欢乐,带来笑声,更重要的是在一定意义上传播了中华文化,传播了儒家的价值观,传播了普遍认可的伦理道德,以及某些宗教思想。比如说忠君报国啊,比如说孝仁礼义啊,比如说善心、博爱啊,等等、等等。
平心而论,在没有电视机之前,皮影戏确乎是一种美妙而勾魂的艺术手段。它的唱腔也极有韵味,或粗犷而苍凉,或优雅而明快。据说腾冲皮影戏光唱腔就有男腔、女腔、走马腔、碱云腔、悲板等。可以模仿人嘶马叫,剑击刀碰,甚至千军万马,风暴雷雨,以致让很多观众如醉如痴,成为皮影戏戏迷。
在电视日渐普及的今天。在3G手机即将流行的明天,皮影戏的命运可能与昆剧等古老的剧种一样,不仅仅是淡出民众的生活,还会逐步走向博物馆。文化人再喊遗憾,也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
我不知腾冲的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传承多少年头,只能期盼它生命力更长些更长些。
在聂耳墓前
这次云南之行的意外收获是拜谒了著名音乐家聂耳的墓。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对聂耳这个名字可能有些隔膜了,因为他们祟拜的歌星是“四大天王”,是张惠妹、谢霆锋等,我无意贬低现在的那些流行歌星,但在我心目中,这些歌星再红再阔,如与聂耳相比,则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聂耳曾创作过《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毕业歌》《前进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的女性》《铁蹄下的歌女》等三十多首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好歌,这些歌或激越昂奋,或悲凉沉郁,曾鼓舞过一代人与日本帝国主义浴血奋战,甚至至今还影响着我们。要知道我们如今的国歌就是由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每当在国际会议上,或在奥运会领奖场合,只要一奏起中国的国歌,人的精神状态会为之一振——聂耳的伟大由此足可证明。
我以前只知道聂耳是云南玉溪人,只知道他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鸽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没想到他的墓会在昆明西山。
那天上西山时,我无意中瞥见路旁有块聂耳墓的指示牌,我心里就一激动,但集体活动,参观聂耳墓原计划中是没有的,咋办呢?我以比别人快半拍的速度游毕西山龙门后,独自一个人匆匆寻访聂耳墓去了。
聂耳的墓地估计有一千多平方米,在西山的山脚下,偌大的一个墓园,只售一块钱一张门票,可整个墓园只寥寥可数的五六个游人,我不禁有点悲哀与怅然。
我知道车子马上要开,我只能蜻蜓点水式走马观花看一下。站在墓园顶端望下去,你会发现这墓园的平面布局犹似一把月琴。那墓地的台阶共七级,莫不是代表音乐中的七个音阶?!墓前有一座汉白玉的聂耳全身立像。立像没有取眺望远方或傲然独立之态,而是低头沉思状,他的右手放在前胸,似在轻轻地打节拍,给人留下聂耳正在构思歌曲,进行新的创作的联想。
墓碑是长方形的,黑色的大理石上“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九个字是郭沫若手笔。碑下有一只汉白玉雕成的硕大花圈,全由云南的山茶花组成,与一般墓不一样的是,此墓是圆形的,以墓碑为中心,铺着一圈一圈的石板,恰似声波向外扩展、传递,你甚至可以想像成为这是一张唱片,它的主旋律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墓后是屏风墙,也是弧形的,一组大型浮雕图案是万里长城与抗日将士群像。屏风墙后面则是满坡绿树的青山。
这儿虽然有点寂寞,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呢,在墓左侧还有聂耳资料陈列室,可惜时间不允许,我只得粗粗察看一番,在墓前伫立片刻,央求一对老夫妻游客为我拍了两张照,就急急离去。
一车子人都在等我,我满脸歉意,我告知了我去拜谒了聂耳墓,没想到我看到了一车人遗憾的表情。如果早点告诉他们,说不定就成集体行动了,因为聂耳是真正的人民音乐家。
欣赏纳西古乐
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是近年才逐渐揭开她古老而神秘的面纱的。以我之见,探访纳西族,丽江古城、玉龙雪山、纳西古乐这三样是缺一不可的。如果说丽江古城是纳西人的智慧的见证,玉龙雪山就是纳西人的精神象征,那么纳西古乐则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精魂所在。到丽江不听纳西古乐,那怎么能算到过丽江,怎么能算了解纳西族呢。
欣赏纳西古乐是不包括在旅游团队内的自费项目,因不少游客不了解纳西古乐的价值,肉痛掏兜而错失了一次极为难得的精神享受。
据我了解,纳西古乐在海外已被炒得身价百倍,就像动物中的大熊猫、白鳍豚、植物中的桫椤、珙桐,乃国宝级的历史孑遗。难怪场内独多蓝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照相机的闪光灯与摄像机自始至终在各个角落忙碌着。
我们是在东巴宫欣赏纳西古乐的,35元钱一张票。演出都是晚上进行的,须预先订票。一进门,就见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东巴,一身纳西古服,头戴插着七八根野鸡毛的帽子,手握如竹杖似的旱烟管,端坐不动,恭迎着各位听众,使人立时进入一种氛围。整个东巴宫布置得古色古色,墙上挂满了黑白老照片,其一隅布置着壁画,那木雕柱头,形似图腾柱,还有大型面具等,不知为什么,我联想到了古代少数民族的祭坛。
整个剧场大约能容纳四五百人,顶上拉着布幔,布幔上画满了有关纳西的神话故事,并有不少纳西象形文字,我虽一字不识,但据形猜字,总能猜出几个。
纳西古乐主要由《丽江洞经音乐》与《白沙细乐》两大部分组成,其乐器有竹笛、芦笛、筝、胡琴、弦子等,还有我们汉族人不熟悉的速古笃等。其最大的特点是“三老”,即老艺人、老乐队、老乐器。据当地史志记载:纳西古乐队有400多年历史,堪称世界乐队之最。在白沙时我看到一支演奏白沙细乐的古乐队,几乎清一色80岁以上的耄耋老人。而他们演奏的乐曲如果寻根溯源,都是唐宋时的版本,且变化不大,难怪有人认为纳西古乐为“稀世之宝”。海外誉称纳西古乐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中国式的交响乐”、“和平之音”等等,这都是我非欣赏纳西古乐不可的原因。
音乐会由一位风度翩翩名叫杨宏的纳西族56岁的导演主持,说音乐会,实际上有歌有舞,歌舞结合。
第一个节目是用古乐器演奏一支名为《八卦》的曲子,这是道教音乐,因此由道士伴着音乐念诵经文。悠扬而有韵律的《八卦》音乐使烦躁的人群,浮躁的心理顿时澄静下来。
第二个节目是名为《东巴精神》,在纳西文化中,东巴寓意“聪明的男人”,也指研究纳西书面语言的学者们。据主持人介绍,像今晚为大家表演书写东巴象形文字的何国华老先生已78高龄。是国家级的智者,像这样的老东巴,在丽江及周边地区尚健在的不足二十位。
《东巴精神》舞蹈极为热情奔放,据说其灵感来自白沙壁画,其精魂来自玉龙雪山。在节奏明快,强烈的陪舞下,老东巴用毛笔当场书写了一组纳西象形文字,内容是一位公主写给丈夫的信,充满着思念。这位老东巴尽管不认识汉字,也不会说汉语,但对纳西民族的象形文字造诣甚深,即便作为书法欣赏,他的一手毛笔字堪与内地的书法高手相媲美。
接下来是《送亲调》,这是母亲为女儿出嫁时唱的,欢快中流露出依依不舍。再下来摩梭人的走婚情歌则是另一种味道了。摩梭人定居在泸沽湖,这是世界上仅有的母系氏族社会,他们没有结婚概念,至今流行“走婚”。我们虽然听不懂《花都里的情歌》与《走婚情歌》的歌词,但听众能从那优美而抒情的旋律中感受到摩梭族少女对爱情的无限向往与勇敢追求。
我至今没想通的是,纳西族竟是个崇尚青蛙的民族,青蛙近乎他们的图腾、他们的族徽,这应该与生殖崇拜有关系,大概崇拜青蛙的生殖能力吧。东巴舞是纳西民族最古老的舞蹈,由四位光膀穿羊皮的纳西族小伙子手执牦牛尾的拂尘,模仿虎、象、鹰与蛙的动作进行舞蹈表演,这是个充满着野性,带有原始意味,极有力度的舞蹈,那音乐也铿锵有力,使人感受到一种最简单最古老却最有富有诱惑力的企盼。
节目中还有首《浪淘沙》的曲目,是典型的唐代教坊乐曲,那曲子哀怨而多愁,闻之产生不堪回首往事中的意味。没想到汉人的唐曲,却由边远地区的纳乐队保存了下来,流传了下来,还几乎原汁原味地演奏了出来,我除了惊叹,还有一种深深的敬意。
有人说越是民族的东西才越是世界的东西,这话用在纳西族女乐手李秀香身上最贴切不过,李秀香是个纳西农民,已人到中年,也许“漂亮”这字眼与她有些距离,但她演奏的乐曲实在是让人过目难忘,过耳难忘。别看李秀香其貌不扬,却是纳西族著名女音乐家,曾经多次应邀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地电视台直播节目中露面,她使用的是一种名为口弦的古老的纳西族乐器,口弦只一支钢笔长三根弦,但在李秀香的弹拨吹奏下,口弦发出了悦耳的节拍。据说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听后,也大加赞赏,称其吹奏出了纳西意境。
绅西古乐中留给我印象最深,或者说最使我震撼的是由纳西族“活化石”之称的老东巴领歌领舞的那节目,这位古稀年纪的老东巴,人称“老顽童”,每晚表演节目随其心情或唱或跳,没有定规,因此主持人也无法报出他唱啥跳啥,那晚他心情一定不错,用牛角等法器吹号,兴头上,他还同时吹奏两只牛角,号鸣全场,经久不息,赢得掌声阵阵。他的演唱富有原始的山野韵味,沙哑而苍老的嗓音或高或低,叩击着每一个人的心扉,依稀记得唱词中有“再美丽的姑娘,看上三天也有丑的地方;再粗丑的女孩,看上三天,也有漂亮的地方。12、13的月亮不最亮,却要圆了;17、18的月亮很好看,却要亏了”(歌词大意)——老东巴即兴的歌词很富有哲理呢。
演出结束了,人们还迟迟不肯离去,不少听众依然沉浸在那典雅、委婉、古老的曲调中,如此空灵,如此悠远,真正是举世无双,我脑子里跳出这样一联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达天阁登龙门
凡外出走走的都知道,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不期云南昆明的西山也有个“龙门石窟”景区。
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老话谓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并还有个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呢。传说鲤鱼跃过龙门会化龙成仙。后来,在我国千百年的科举制度下,凡考中进士的也被称之为“登龙门”。登龙门这口彩不错,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趋吉避凶心理,这儿游人济济,也就不奇怪。来此十有八九是外地来的游客,如果是文化人,似乎也不必免俗,去登一登龙门,精神上愉快一下,不也满有意思吗。上山时,导游再三关照过龙门时,如摸一摸龙门石坊横梁下的龙珠,就昭示着登了龙门,大吉大利的。
龙门很窄,进进出出的游人又络绎不绝,要想拍张登龙门的照片非排队不可呢。我们那一车人,不少已等得不耐烦了,也就不管龙门不龙门,擦肩而过,我则饱览山色,待游人稀少时,请游客代拍了一张手摸龙珠的照片。
在龙门上方的天然绝壁上,有一座依山壁而建的达天阁,内供魁星、文昌帝君与关圣帝君三座雕像。魁星是神话传说中的北斗星之首,是主宰文坛兴衰的神仙,或者说是文化人的神灵。这魁星其貌不扬,难以恭维,但造型倒颇特别,你看他左手攀龙,右手挥笔点斗,一脚后翘蹬斗,一脚立于鳌头之上,整个人像取“之”字形,表现了魁星点中哪个中试人姓名,哪个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意境。明清以前,三年一次大试,独占鳌头就是名列三甲之榜首,乃天下第一的状元也,这可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企盼啊。虽然读书人大都明白,求神求仙不如多读多写,但求得点精神上的宽慰总是没什么坏处的,因而千百年来,魁星神像前的香火也是很旺盛,叩拜的学子也不少。
还有那个文昌帝君乃文曲星,是主宰功名利禄之神,文曲星管起功名利禄来,不知算不算神俗相通,看来他的香火要比魁星更旺,这是一定的。
关公与魁星、文曲星同置一阁,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他应该负责武远的,文运武运都在这儿,倒也省得文科武科各拜其神,省得求儿求孙文武双全的人到处拜神拜佛了,这不知算不算也是一种功德。
这儿拜不拜这三位神仙不重要,但一副对联不能不看不读,那就是“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这对登山者,以及事业未成功者与已成功者都不失为一种揭示与忠告,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对每个游人都有启迪作用。
站在龙门处,放眼整个滇池,顿时生出一种浩浩气势来,什么不快,什么烦恼,全都一风吹去,大有快哉快哉的舒畅感觉,这大既就是登高望远的好处。
美哉,丽江古城
十年前,知道丽江的国人大概还很少很少,不少人最早知道丽江,还是1996年的那场丽江大地震。如今,丽江名声在外,成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海内外游人蜂拥而至。
去丽江古城之前,我突然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大地震,为什么唐山旧城遭了灭顶之灾,而丽江古城而能逃过一劫?
考察了丽江古城,这个疑问总算有了个圆满的答案——原来丽江是个巧妙利用地势,依山随形而建的古城,整个城市与大山溶为一体,加之其建筑都是木结构框架的,即便墙倒瓦裂,还可楼歪房不倒,几百年来依然古貌古风,成为活化石般的古城典型。
丽江好就好在有个性,好就好在较为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数百年前的城建格局,以及古朴而淳厚的民俗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