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历法本为农耕,是专家的工作,先民却认为这是自己在跟天互动,从而视此为节日,届时总要欢天喜地表达一番。庆贺之时,不免大开美食盛宴,于是,这流水席中国人一吃就吃了五千年……
岁时,本来是古人观测天象以自冾于宇宙的算计,即历法。传说上古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夏后氏于是以建寅为正朔,即以今之农历一月为正月。
定历法本为农耕,是专家的工作,先民却认为这是自己在跟天互动,从而视此为节日,届时总要欢天喜地表达一番。
夏历正月,寓意生命起始。万物经过冬藏之后,开始萌动,春之意即此。但入春的首日,往往在正月前几日,称为“立春”。
◆立春日
宜食春饼,以面筋糊在热鏊上滚过,形成极薄面皮饼;再以粉皮、萝卜和芹、韭之类生菜,加味料拌和后,裹入面皮饼中食之。春饼加生菜称春盘,这样的吃法叫“咬春”,以萝卜芹菜等生蔬象征春天。
此俗由来甚久远。晋人在立春日以生菜相馈赠;明代“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东坡有句曰“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酒试春盘”。近代以降,春盘愈益精致,常以韭黄、蛋皮、肉丝、粉条、各类时蔬加入;春卷亦有油炸之法,风味俱佳。只是咬春之意稍不如前。
◆正月初一称“元日”。
王安石曾有《元日》描摹其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指的是一种药酒,据《遵生八笺》,酒内配有大黄、白术、桔梗、花椒、桂心、乌头、脐菝葜。元日饮屠苏酒,为的是延年祛病。
饮时,一反食礼:幼者先饮,长者最后。苏辙在《除日》诗中自寿“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轼则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晋人董勋对这个礼俗的解释是: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所以最后饮屠苏者是老迈之人。
1976年的元日,距周恩来过世仅二十余天。张春桥将上面那首王安石的《元日》书出,当时国人都不解何意。其实他恐怕正是以屠苏典故喻毛泽东、邓小平已老,该他上台了。此亦近乎诛心之论,戏说可也。
元日除进屠苏酒外,还有五辛盘,即以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芫荽拌食。据药王孙思邈说,食之能辟疠气、开五脏、去伏热。去年所受伏热,经过一冬郁结,必须清除,这是古人养生经验。
屠苏酒、五辛盘未能流传至现在。现时北方元日多食饺子,南方大鱼大肉而已。元日备办筵席,多尚丰富,大部分地方都要吃到破五,也消受不完。
◆正月初七为“人日”。
女娲先六日分别造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乃抟土造人,所以初七为人日。
自晋开始,人日时庭中食煎饼,俗称熏天,想来是告天感恩之意。南方则以七种菜煮羹。此俗延至唐宋后,逐渐式微。
今人不解人日,颇多笑话。成都杜甫草堂有名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伧夫假充斯文,在茶馆对人宣讲曰:“那上联是锦水春风公占却,写得好!那下联……那下联有些记不得了,总之是什么什么‘人日我’……”众皆愕然,一齐拱手说:“不敢!”
◆正月十五叫“上元”,亦称元宵。
元宵即汤团,或谓汤圆,届时,举国皆食。汤团以水磨糯米粉填以糖馅团成,如浑圆玉珠,香甜可口。
有一年上元,光绪帝拜谒太后慈禧,正遇老佛爷在吃元宵,“上问食未?不敢回已食,乃曰未。旋赐食。再问饱乎?仍回未饱,再赐。如此者数四,至腹胀不能尽食,暗藏汤元于袖中。归则内衣尽污,狼狈不堪……”足见光绪在慈禧跟前整个一窝囊废,就不敢说个不字。上元节被汤圆撑得走不动路,衣袖里还装满了黏糊糊的糯米包糖团子,这皇帝也当得太可怜了!
◆正月中最有意思的节日当为二十五日的“填仓”。
《酌中志》说是“醉饱酒肉之期也”!经过一冬的消耗,仓廪、人腹都已虚空,需要充实,故曰填仓。二十五那天,所有人家都准备了丰盛美食,只要来了客人,便拖住不放,苦劝进餐,像填鸭似的将其塞满酒肉……故《帝京岁时记胜》描述说:“念五日为填仓节,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
亦有说认为,此俗是祭仓神。
◆二月初一龙抬头。
是节食糕,食龙须面。相互赠以百谷瓜果种子,暗祷当年丰收。
◆春社。
仲春之月,在春分前后起社祭神,祈雨,称春社。
祭神用酒、肉、糕、饭、粥、面,祭神之后分食神物可以得福。
◆寒食,在清明前数日,起源甚早。
寒食节时,不能举火,冷食,预先准备杨花粥、麦糖粥、糕饼、冻肉、香椿面筋、柳叶豆腐等等冷餐食品,其实就是在春天开冷餐会。
此节缘起有诸种说法,《后汉书》说初起太原郡民感念介子推焚骸故事;又有说为周人防止森林火灾;再说为周礼“改火”之典。改火,就是古俗每年清明断旧火,起新火。杜甫《清明》中有句“朝来断火起新烟”即此。
◆清明,仲春与暮春之交,在冬至后第一百零六天。
与寒食无大别,过节冷餐,祭祖扫墓时分。
“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张籍《寒食内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领导在办公楼内吃喝打马球,科级以下跑到郊外找乐。自然这只是唐宋风尚。
齐人有一妻一妾甚穷,专拣清明至坟地,饱餐扫墓人家遗弃的祭奠肉菜,满嘴流油回家,谎称赴贵人之宴。看来清明自古就是好吃好喝的佳节。
◆三月初三上巳节,古之吉礼,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原本是为“会男女”,称高禖之祀,恋爱的节日。春秋后衍为求子嗣、水中衅浴自洁、祓除不祥。
《后汉书·礼仪》云:“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因为高禖在郊,所以活动总是在野外、水边。杜甫有《丽人行》记其事: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皇亲贵胄提倡,社会群起效尤,虽然不是人人野餐都带着驼峰、鲍鱼之类“八珍”,但是曲水流杯,沐春风饮于花下,也足以陶醉。
◆立夏,当太阳黄经四十五度,在四月初三或是初四。
斗指东南万物长大,食鲜正其时也:河豚、鲥鱼、海螺;枇杷、樱桃、杏子;蚕豆、黄瓜、苋菜,皆时鲜,可大饱口福。
孩童胸前挂熟蛋作斗戏,欢天喜地。立夏对女人来说也是个好时光,因为“立夏食李,能令颜色美,故是日妇女作‘李会’,取李汁和酒饮之,谓之‘驻色酒’”。
◆四月初八浴佛日,释迦佛祖诞日。
节食各地不同,而京都结缘豆有趣:“京都浴佛日,内城庙宇及满洲宅第,多煮杂色豆,微撒盐豉,以豆箩列于户外,往来人撮食之,名‘结缘豆’。”施主结善缘,与共产主义风格无异。
◆五月初五名端午,起源不详,多以为纪念楚人屈原。
是节有龙舟竞赛,兴尽而食粽子咸鸭蛋,喝菖蒲酒,旧时酒内加雄黄令小儿饮,据说可防毒虫叮咬。白娘子就是酒中被下了雄黄现出原形的……
◆夏至,太阳高悬在黄经九十度,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通常出现在农历五月廿日或廿一日。
北方民谚:“冬至馄饨夏至面。”据《帝京岁时纪胜》,京城夏至家家俱食冷淘面,俗称过水面。山东则凉面。
南方大异,夏至或食蚕豆饭,或食粽子、烤鹅,事见《岁时杂记》。岭南最奇特,说是“冬至鱼生夏至狗”,夏至那天满世界撵狗,吃荔枝就狗肉!
◆伏日在六月。
入伏后暑热难当,人不思茶饭,有倦态。其间历朝官方都有赐冰之例:“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分布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燕京岁时记》)
民间食冰,则有专事藏冰者贩卖。据《清嘉录》,伏天贩夫沿街售冰,称凉冰。冰中冻以杨梅、花红、桃子,称冰杨梅、冰桃子。每临宴,先进冰果。冰果以鲜藕、鲜核桃、鲜菱、鲜莲子杂小冰块,食罢再上热菜。
无论官家民间,藏冰皆在冬日,贮之冰井,夏时取出食用。现在制冰甚便,藏冰者早已失业,官方也不再以此优渥下属而改赐更实惠的东西……
◆七月初七称“七夕”,传为牛郎织女会期。
中国三百五十一个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堪称浪漫冠军。每至七夕,则偕同杨玉环夜宴华清池,求恩于牛、女二星,事见《开元天宝遗事》。也许香进错了?玄宗与贵妃终于还是马嵬坡阴阳相隔,生离死别。
七夕是个多愁多情的忧郁节期,据说最初为楚怀王所置。七月流火,天要凉了,怀念远人,赶制冬衣,都在此时。
七夕南北皆食糖面做的巧果及饼,缘起为何?无考。
◆立秋。
暑去凉来,阳气渐收而阴气渐长。当此之时,宜多食酸味果蔬润肺,以芝麻、糯米、蜂蜜、枇杷等等滋阴。
根据国人食疗养生之说,“肺主秋”,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饮食宜以滋阴润肺为主。
民俗在立秋日,全家围桌啃西瓜,谓“啃秋”。中原各地自汉代起即有秋社,做社粥、社糕、社酒。至清代,始流行立秋日悬秤称人,看体重较立夏时轻了多少,轻则立补。因为夏日厌食,所食清淡,掉膘。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正好多食烤肉炖肉烧肉,谓之曰“贴秋膘”。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中分仲秋之月,故名中秋。
中秋因何赏月?祖制:春日祭日,夏日祭地,秋日祭月,冬日祭天。北京天坛、地坛、月坛、日坛就是皇家祭所。民间亦祭,表达各不相同的亲和之意:以敬畏亲天,以感恩亲地;以端肃亲日,以柔情与淡淡的忧郁亲月。
故而人当中秋,分外脆弱,感物伤时,追怀往事,思乡思亲,叹息人生。“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就连心胸似海的东坡先生,也禁不住生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慨叹。
中秋之夜,清辉世界。皓月当空,冰清玉洁,难免有落寞冷清之感。对那些难解离愁别恨的多情之人,当是刻骨铭心节日: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所以中秋节吃月饼,饮桂花酒,以圆暗祷家人生聚无虞。
◆九月九日重阳节。
宜登高望远,尊亲思亲;饮菊花酒,食菊花糕。
◆冬至,大雪后第十五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谓为“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此后便将渐入佳境。北方以饺子、馄饨、围炉相贺;南方则汤圆、红豆羹,或肥甘进补,吴门风俗有“肥冬瘦年”之说。蜀中冬至,家家炖羊肉,或呼朋引类痛吃火锅。
◆腊八,在腊月(夏历十二月)初八日。
腊通猎,《四民月令》释腊:“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既然是以田猎祭祀先祖,那林子大了,猎物满地乱跑,只能逮到什么是什么,用以敬献祖宗。所以“腊八粥”里什么都有,暗喻猎物丰富。蜀中以腊肉、萝卜、青笋、菜头、豆腐干、胡萝卜切丁,入粳米中熬粥。南方用红枣、赤豆、花生、薏米、核桃仁等熬糖粥。腊月初八恰是释迦成佛日,所以腊八粥可献与佛祖,但蜀中腊八粥除外,因为佛祖不沾荤腥。
◆祭灶,在腊月廿四日,就是祭拜灶神。
始传祝融为灶神,可见是为了祭祀最先发明用火的先人。因为有火,所以有灶,家家才得熟食,否则只能茹毛饮血。
灶神自然是个重要职务:天天守在人家的锅边,他们吃了些什么、吃的时候说了些什么,都没法瞒住灶神。结果,灶神就多了一项使命:做国安工作,定时向上汇报人的罪愆。据《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状”。
民间对此又敬又怕,所以祭灶时采用笼络之法。《燕京岁时记》说“民间祭灶唯用南糖、关东糖、糖饼……”目的是粘住灶神的嘴,以免他上天胡说。糖饼、糖糕、糖瓜、糖花因此成为祭灶日食品。
◆除夕,年三十。
一年将尽,去日苦多。有许多遗憾,有许多割舍不下。于是老少齐集,合家欢宴,宴罢守岁,至于通宵达旦。年夜饭吃得越久越好,不撤席。席间相互致意,多吉祥如意话语;儿女辈常作局戏玩耍,且玩且吃;儿童盼望各位长辈发压岁钱,兴奋不已;妇女在厨中备办元日食品,时闻瓢勺砍斫之声,此真难得合家欢乐。
所以哪怕远在天涯,旅人也一定要赶在年三十回家。吃不上与家人在一起的年夜饭,就是存心破产不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