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发生在唐初时期一场血腥的军事政变。现在很多影视作品都详细的演绎了当时的情况,而我们从电视上以及评书中常常听到的现象就是说,太子李建成无德,嫉妒秦王李世民战功赫赫,与齐王李元吉谋害秦王。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由于多次欲至秦王于死地,秦王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说如果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没多久,太子、齐王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李世民立即带领将士门从玄武门里追杀出来。一箭射死太子建成,紧接着齐王元吉也被尉迟敬德给射杀。最后进入皇宫,告知皇帝:太子齐王谋反已被诛杀。唐高祖看到了这步田地,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李世民继位,这就是最初的玄武门之变。
其实很多史书史事记载,我看并不是如原始版玄武门之变一样,李建成根本就不是那些演义、唐代史官文人说的那么不堪,相反是相当有能力、有作为,知道民间疾苦爱民如子的人。在李唐王朝建国过程中,秦王李世民一直为军中主帅,从事军事方面,而太子李建成从事后勤和主政方面。就如同汉高祖刘邦说的那样:打猎的时候,猎狗在前面跑,猎人在后面,你能说猎狗的功劳比猎人大吗?所以说李唐王朝初期,太子和秦王都是各有贡献,不能说大唐天下完全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到后来又有人说,是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而杀害太子,并列举大量证据。我看到一些现代评论史一类的书籍看法和资料后,个人感觉这也不完全对,应该说是唐高祖李渊一手导致兄弟相残的事件。这首先要从唐朝皇帝的权利说起,隋唐时期和清代的皇帝不一样,隋唐皇帝很难做到一言堂,他必须要听取下面重臣的意见,甚至要费劲口舌说服相国支持他,否则内史省和门下省不盖大印,皇帝连圣旨都传不下去。一代名相魏征能够骂皇帝,这点就是关键。不过皇帝也自有他的权力,若相国实在不肯妥协话,他就撤换相国,换一个听话的相国。比如中唐时的李林甫和杨国忠。到了晚唐,皇帝为了扩张皇权,甚至不惜动用宦官来架空相权,结果自己反而成为宦官的傀儡。更何况李渊起兵反隋,外靠就是关陇门阀、内靠最大就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如此自然就形成了太子个秦王两个派系,而当时李渊正值盛年、还想着多当几年皇帝,如果太子势力过大,必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制衡力量,这个力量最佳选择就是兵权最多的李世民,于是乎李渊就扶持李世民封秦王并建立王府等,如此李建成自然感到自己受到威胁。所以我认为历史事实总是能从一些蛛丝马迹里面找真相。如此,在父亲李渊的刻意挑拨下,太子秦王当然不和了。当然了,在李唐建国初期的关键时刻,由于对付外敌的需要,这种不和被暂时掩盖下来。积累到了最后,就变成了玄武门事件。其实玄武门事件,谁对谁错很难说的清楚。但如果说李世民上台一定比李建成好,把玄武门事件说成正义一方胜利的观点以此作为很大论据,那也未必见得。而且最好,李世民做的太过分,那就是你杀掉政敌就杀掉吧,结果连政敌的女人都是都收编于自己的后宫,这做的过分了,而且一方面用史官编撰,杨广霸占杨勇的老婆、杨坚的小妾等子虚乌有的事情,另一方面自己却干着这个事情,你说你李世民虚伪不虚伪。就连现在许多影视作品里,都还是把玄武门之变拍成秦王为天下苍生不得已而为之而政变,把太子李建成演绎成荼毒百姓、、***、后宫,齐王李元吉助纣为虐,而且有之过而无不及。可见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