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吴宇森、林岭东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其中包括王家卫、徐克、吴宇森、麦当雄、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方育平、曾担任胡金铨的助手的1950年的余允抗,等;这批年轻导演主要包括王家卫、徐克、吴宇森、麦当雄、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方育平、余允抗,这批年轻导演,以及他们的作品掀起的香港电影的创作浪潮,被称为香港电影的新浪潮;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而拍出了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香港电影新浪潮(1979-1983),源起于一批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和监制,在1979-1983年之间,拍摄了一批具强烈影射现实意味、技巧前卫、素质精良的作品,震撼了当年的香港娱乐圈。
大凡新的东西,往往是很难被传统接受的。这批年轻导演的作品,虽然都有较高的艺术爆发力,但是,在票房收入上却相形见绌。和当时横行的邵氏等大的制片公司的作品相比,只能是汪洋兴叹。
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在香港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商业运作制度下,没有强有力资金的支持,这批年青导演很快被市场所裹卷,少数能够坚持下来的极具艺术才华的导演也被迫改变风格去迎合市场的需要。
风水轮流转,20世纪90年代初,张彻、胡金铨等邵氏这几位大导演为香港新浪潮一代所取代,香港本土趣味压过南下家国情怀,也是大陆戏曲演出本身台上比台下人多的至暗时刻。娱乐生活的权势转移,同样翻脸无情。正是从那时起,新编戏的话剧化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议题。
由于香港武术指导的经验丰富、十分专业,王晶这样的导演经常只专注拍文戏,枪战、武打、追逐、撞车的场面交由动作指导全权负责,这样,一部普通的商业片同唱之用十几天就能完成。
如果是大制作,则会在武术指导这个组下面继续启用‘子组’(第一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组武指)。
说到香港电影的这种工业特征的形成,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香港新浪潮风起云涌,不少新锐制片公司纷纷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垄断地位,而邵氏经营多年的东方好莱坞片厂制度及风格亦由此逐渐没落。
形势永远比人强,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领军人物的徐克,也迅速改变戏路,而最终成就了他在香港电影业的主流商业导演地位,同时开创了20世纪90年代的徐克电影时代。
1955年的林岭东的1953年的哥哥南燕(原名:林岭南),是香港制作人、编剧和导演;凭《监狱风云》获得1988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败给《秋天的童话》;林岭东和林岭南还有个哥哥林忠国是香港电影制片人。
1950年的徐克的火暴性格和过于自我对艺术的执着,却使他逼走了另一个大师,否则,双剑合璧,当真可以睥睨华语电影的江湖了,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1946年的吴宇森。
香港的娱乐圈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20世纪80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其中包括曾是张彻的副手副导演的吴宇森、被吴宇森介绍而进入新艺城的徐克、曾得王天林赏识而任助理制片的林岭东、1958年的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