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国明、许鞍华、徐克
有段时日,章国明的情绪极为低落,他形容自己:“当时我几乎不能工作,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刘嘉玲当年从内地移民香港,广东话不行,考TVB训练班,被拒,但是,刘芳刚认为她外型不俗,力荐入班,每天督促她看电视、读报纸学广东话;梁朝伟,则是TVB训练班高徒,师徒感情深厚;刘芳刚退休后赴港,曾接受梁朝伟、刘嘉玲两位爱徒的殷勤招待。
周星驰当年考TVB训练班,未获录取,经戚美珍向刘芳刚游说,才获引荐,从此,展开灿烂星途。
王家卫早年在TVB做编导,受刘芳刚指点,新片上映时,曾专程接刘芳刚返港欣赏。刘芳刚说:我何其有幸,当年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今天你打开电视机,你看到的几乎没有我的学生出现;说我的学生占十之七八,应该不算夸大,王家卫、梁朝伟,等更扬名国际。
1972年6月26日,TVB播出了刘芳刚导演,由其前妻黄淑仪主演的电视剧《斗室》,大家对这位香港影视界的风云人物许多人也许还很陌生,但是,经他培养过的很多名人与明星,支撑起了香港娱乐圈的半壁江山,实在可以堪称香港影视界的伯乐。
刘芳刚因为曾做香港TVB艺员训练班的班主任,港星桃李满门,包括王家卫、梁朝伟、刘嘉玲、周星驰等。刘芳刚1969年与女星黄淑仪结婚,1978年离异。大家想知道更多关于刘嘉玲、梁朝伟、周星驰、王家卫、黄淑仪的风流韵事,请详见下文《刘嘉玲》、《梁朝伟》、《周星驰》、《王家卫》、《黄淑仪》。
他向无线的刘芳刚辞职,但是,刘芳刚却劝他留下。章国明的电视剧《过河卒》播出后,反应很好,加上朋友们的鼓励,他大病痊愈后,终于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并开始筹备开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电影作品:《疯劫》(1947年的许鞍华执导)、《蝶变》(1950年的徐克执导)、《点指兵兵》(1951年的章国明执导)。
其后,这批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1947年的方育平的获得第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父子情》(1981)、获得第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以及在得到时任无线电视节目部经理的甘国亮赏识后而获得大量戏剧创作机会的1948年的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大家想知道更多关于徐克、甘国亮的风流韵事,请详见下文《徐克》、《甘国亮》。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是,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
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的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1952年的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代表人物,大都不是在香港本土出生长大,而且有这比较复杂的海外经历,这种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相对于其他人有着更为敏锐的眼光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而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新浪潮的导演很多,本土的,海外回来的,拍的影片类型各异,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带有强烈个性的群体化现象成就了当时的香港电影新浪潮。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弃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减至最低,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