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彻、张家班1
觉得受限制受制约的不单张彻的弟子,张彻自己本人也同样觉得受限制,王羽在娱乐圈地位此时不可一世,又岂肯邵氏对他的制作指手画脚,而霸主总是需要一片自己的王土的;于是,张彻便与大老板邵逸夫商量成立长弓电影,自己带人马到台湾发展,自负亏损,利益分成;这一决定也成了张彻、张家班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是1974年。
1970年,张英到香港成立南海电影公司,1974-1976年间,与张彻合组长弓影业公司,影片以武打与武侠片居多。他并担任过片商工会常务理事、中华民国电影制片协会理事长、舞台戏剧协会理事长。
捧明星拍功夫片,张彻有一手,但是,经营一个公司,张彻似乎并不拿手;急盼在台湾大展宏图的张彻,很快就发现事与愿违,他那些在台湾制作的电影在各地市场上并不甚好,坚持了两年后,长弓无奈倒闭。
长弓的倒闭令张彻欠下邵氏巨额债务,他是个守信用的人,不久便从台湾班师回香港,回到邵氏拍电影还债。此行,还带回了在台湾时签下的众多武师、演员,其中包括:郭追、鹿峰、江生,等被称为第四代的弟子。
张彻的早期电影,都是唐佳和刘家良做武指;由于长弓电影只是邵氏在背后支持,而并未公开,不了解内情的武术指导唐佳以为张彻脱离邵氏,自己不愿离开雇主,便没跟张彻去台湾发展,和手下一批武师留在了香港;直到张彻到台湾自组长弓电影,唐佳不知内情,而不愿离开邵氏,才离开张彻;留下后,自己就带武师在邵氏四处干活,后来,也升了导演,拍过三部电影,分别是:《三闯少林》、《少林传人》、《洪拳大师》;拍完这三部电影,唐佳就带人马进了无线做武术总教头;郭追、元宝,等人都是唐佳的下手。
现在两大御用武指有一个决定不去,张彻未战就先折了一员大将;而决定跟去台湾的刘家良,又是一个有权谋的人(张彻语),伏潭之龙迟早是要自立门户的;一年多后,刘家良带手下武师回到香港,并成功获得邵氏信任而升格做了导演;这对长弓发展不顺焦头烂额的张彻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打击。
1975年,郭追成为长弓电影一员,长弓倒闭后,跟随张彻来到香港,从此留在香港发展;郭追一开始是刘家良刘家班成员,到香港后他脱离刘家班,效忠张彻;随着武术指导唐佳和刘家良的相继离开,特别是在刘家良离开后,张彻只好从弟子中提拔人才,他看好郭追、鹿峰、江生等新人,遂升为武指兼做主演;郭追被张彻看好,提拔成武指骨干,而且还是电影主演;郭追和鹿峰、江生、罗莽等人是张家班70年代后期保江山的主力军。
1974年,1949年的梁家仁写信给张彻的长弓电影毛遂自荐,张彻见面后就签了他做演员,于是,梁家仁便跟张彻到了台湾发展。
第一部戏是《洪拳与咏春》,当时的梁家仁没学过任何表演,功夫也是刘家良这些武指们现场教的,长弓存在时间是两年,梁家仁参与了几乎全部电影,之后就又跟张彻回了香港。
习惯上,大家把张彻的弟子划分为五代:
第一代:王羽、午马、罗烈、郑雷;第二代:狄龙、姜大卫、陈观泰、王钟、陈星、郑康业;第三代:傅声、李修贤、戚冠军、梁家仁;第四第五代:罗莽、韦白、郭追、鹿峰、孙建、江生、钱小豪;另外还有张彻到大陆拍戏时捧的董志华、徐小健等人;而张彻在大陆收的弟子,如徐小健、董志华等人,错过了张彻的好时代,自然也就没能像狄龙、姜大卫,等人一样辉煌。
1969年,红得发紫的王羽打算另起炉灶,离开了张彻;罗烈自有打算,不久后,也跟着逐渐脱离;于是,张家班,由一个王羽、半个罗烈为始,以大陆董志华(董子健的父亲)、杜玉明,等人为止;弟子六代,中途有聚有散,互敬互爱,又有娶妻生子,渐渐开枝散叶,发展成浩浩荡荡的一群了。
陈观泰,张彻第二代弟子,被狄龙和姜大卫压制而不被张彻重视,张彻去台湾组建长弓电影公司,带走了很多人,唯独他留守香港;后又召他去台湾,他也无怨言,品行敦厚。
陈观泰说:我算是张导演的第二代徒弟;我觉得他不是制造明星,是制造电影里的英雄偶像;他眼光非常独到,捧出来的每一位演员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最早期的王羽,他的《独臂刀》,冷酷表露无遗;狄龙,英俊潇洒;姜大卫,玩世不恭;轮到我,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汉;后面的傅声,是个可爱的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