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1500000005

第5章 如何安住在折腾中(1)

身口意三业显功夫

我们的修行是否有所成就?那就要看我们的所作所为了。或者说,要看我们是如何折腾的了。

我们的所作所为表现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上,我们是不是能够所行皆是十善?我们是不是做到了三业(身、口、意)勤为佛事,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了?我们的胡作非为还有多少?是不是把胡作非为改成做礼敬诸佛、广修供养、请转(佛)法(之)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等佛事了?我们的胡说八道还有多少?是不是把胡说八道改成称赞如来、忏悔业障等等佛事了?我们的胡思乱想还有多少?是不是把胡思乱想改成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等佛事了?换句话说就是净化我们的身、口、意,将他们由行恶净化为行善。去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使自己的觉悟慢慢达到究竟,直至成佛。

要了生脱死实现觉悟,必须心空荡荡的,一切不住。知道一切变化都是我们自己佛性的功能所显现,无所追求,无所取着,潇洒自在的,才是大成就,大自在,大神通。假使有所追逐,有所祈求,心里还是烦恼依旧,纵然五通齐发也不是成就。所以我们学佛是学个潇洒自在,在这个社会上一切随缘,尽己之能,为群众服务,能上能下,无所追求,无所取着。真正潇洒自在了,才是大乘佛教的真义,才算是成就。我们生时如果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着,毫无爱嗔取舍之心,等到腊月三十到来,也自然不着境,而逍遥自在地无生死可了了。

这时候再来看看《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说的:“初学坐禅时,于一静处,直观身心、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及贪嗔痴,若善若恶,若怨若亲,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诸法,应当观察: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从本以来清净解脱。不问昼夜,行住坐卧,常作此观,即知自身犹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空谷响。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可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从无量劫已来毕竟未曾生;从今已去,亦毕竟无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观者,即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极重恶业,即自消灭;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无不得入,无生正理。”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好惨!忙了半天哪有什么生死要了!一切不过是自己的贪、嗔、痴带动身、口、意造业然后自作自受。明白了佛菩萨祖师的教诲后我们就会自由自在地守戒、就会一心不乱地入定、就会用自己的智慧随心所欲地大做佛事,真正做到三业勤为佛事,四仪皆是道场。

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当你对佛教有所了解,这时你再去看《永嘉大师证道歌》或其它的经典、文集等书籍的时候就会发现,佛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就会乐此不疲,也就是佛教里说的游戏神通自在了。

忏悔业障作功夫

忏悔业障是佛教所有修行法门的基础方式,不管是使用什么修行方式,都要先忏悔业障。只有把我们以前身心的业障消除了,我们才能够用某一法门用功,进行下一步的修行功夫。这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积累了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开始要修行的时候就会跑出来阻碍我们的修行。

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好比我们原来是黑社会的成员(我们习惯了做贪、嗔、痴的坏事)。现在我们想脱离黑社会(远离贪、嗔、痴),首先就要让大众对你有信心。如何能够让大众对你有信心呢?那就是向大众求忏悔!向大众发誓再不行恶法;向大众发誓改过修善;向大众发誓……

忏悔业障有理忏和事忏两种,这在我的早期日记《浅谈忏悔业障》里有很详细的解释,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来看看。我们要进行禅修,首先也要忏悔业障,而且对于忏悔业障有更高的要求。因为禅修是佛教修行法门中最严酷或者说是最殊胜的方法。所以,对于用禅修这一种修行方式的人要求最高。

因为禅修是直接要你开悟成佛,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基础(业障少),要想进行禅修是很困难的,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禅宗寺院对于禅修人员要求都很严格,要有很深的佛教修行基础才让你进行禅修。当然,这里面包含了严格地忏悔业障。

这从古代一个出家人,从出家到进禅堂修行的过程就能看得出来。在古代,一般一个出家人要想出家,首先要在庄院里面做三五年事情。等到有了剃度的机会,然后再当三五年的沙弥,这才住进寺院。等到有机会受了大戒,再学三五年的戒律,一般同时做苦行(就是寺院最艰苦的工作),然后才进禅堂参禅用功。

通过这样长的时间,在广修供养的同时,忏悔自己的业障,慢慢清除自己的业障,积累自己的福德资粮。即使是在现代,我们出家人也是按照这个过程来做的。只是因为现在出家人比较少,佛事又比较多,所以,广修供养的时候会相对多些,而忏悔自己业障的时间就会相对少些。

在庄院里做事情的时候,大多数是以行者的身份出现。现在因为寺院没有这样的条件了,但是出家前,要先做将近一年的行者这个体制还是保持了下来。在当行者期间,师父一般会给他们授清净五戒。所谓的清净五戒和我们的一般的五戒要求差不多,只是更加严格一些。比如不杀生戒扩展到吃素;不邪淫戒扩展到断淫等等。

在这样比较严格的戒律要求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自然就会把自己比较粗的业障一点一点清除。这样他就能慢慢学会在新的环境下生存,过着和出家人一样的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的生活。把自己的旧习惯慢慢地放弃掉,培养出与出家人类似的习惯。这样,旧的比较粗的业障一点一点消除,而新的业障则尽量少地产生,业障从而慢慢减少。

剃度成了沙弥之后,就要受沙弥十戒,要守沙弥律仪。这样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比较粗的旧业障自然会更快地消除,新的业障能够更多地得到抑制。同时,有了更多的机会亲近师父,开始慢慢参加一些佛事活动,学到一些消除旧的小业障的方法。

这样生活了几年,自然旧的业障会越来越多地被消除,显现出来的是业障越来越少。得到了受戒的机会以后,就开始学大戒、守大戒、发大心。这样,旧的业障基本消除(受比丘戒的戒堂也叫忏悔堂,受戒的过程就是作大忏悔),新的业障基本断除(严格按照毗尼日用生活)。

当然,要想一下子把业障完全清除是不可能,比丘从理论上认为是没有什么大业障的人了,要不然,他会在受戒登坛的时候出问题。但是一些小的业障还是会有的,一些自己感觉业障还很多的人开始行苦行,参与寺院里最艰苦的工作,进行强化的忏悔业障,绝大部分人参与到各种佛事供养和忏悔业障中去。

当然一切事情都有例外,这里只是说了绝大部分的人是如此。这样经过三五年的修行,日常生活中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业障表现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开始进堂,开始参禅打坐。现在我们出家人基本上也是这个过程,只是因为现在出家人少一些,这个过程在时间上缩短很多。

在这十几年的艰苦修行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做忏悔业障这件事情的。这在俗话里面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人在十几年的过程中,会慢慢养成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让进堂参禅打坐的人,慢慢放弃自己的坏习性,忏悔掉自己的业障。

即使是在古代,祖师们也是要经过这么严厉的修行之后,才能进入禅堂参禅打坐的。佛陀还说末法比丘病多。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比丘旧的业障没有得到好好消除,新的业障也还没有得到更好的断除。在我们当代的比丘来说,我们的业障更重,自然生病的更多,业障频现,这都是与业障有关系的。

身体不好,业障频现,强行进堂参禅打坐,自然是事倍功半。再加上现代出家比丘太少,应付日常的佛事都有困难。他们进行忏悔自己旧业障的时间不足,而新的业障还在不断地涌现。所以,现在很多出家人没有进禅堂的机会,甚至见到禅堂就怕的也有。

即使是国内目前认为最好的寺院——云居山,禅堂里面也不是人满为患。在禅堂里面经历三冬四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都是我们现代人业障大,心地没有清除干净的原因。

我这几年虽然运气很好,一上来就遇到了好的师父。在广修供养的同时忏悔业障的力度也很大。尤其是自己还给自己加码,在参与大众的忏悔之余,积极进行拜忏(所以,自己擅长拜忏)以及供养(比如现在写日记,就是法供养)活动。即使是这样,自己业障一样很大,在禅修中吃尽苦头,也走了很多的弯路,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这些苦头从用功方式的错误,一直到各种业障现前比比皆是。

比如最初的搞错话头用功方式,让自己走了很多的弯路;比如禅修中因为体力的不足,出现很多对身体的损伤;比如“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的声响干扰;比如各种亲情、友情等等妄想的折磨真的是数不胜数。光是克服腿疼就耗尽了自己的精力。

在家的人没有这个机会,就要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持戒、广修供养和忏悔业障了。这种说法在我以前的日记《学佛应当先学戒》、《参禅先要明因果》、《忏悔铺平禅修路》、《供养禅修利益大》等等中有很多的描述与比喻。我们出家人业障尚且如此之大,不能顺利参禅用功,在家人更是困难重重。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常常就能看见的。比如很多功夫不错的居士业障很重(自然在之前的参禅用功中吃尽了苦头),表现在做功夫的时候很难深入;稍微有点成绩被人议论是非……更不要说绝大部分人连进禅堂的机会都有限,不得不走在生活中修行这样一条极其艰苦的道路。

所以,功夫比较好的人很难找到同参道友,进行深入的禅修。功夫差点的人,往往找不到好的指导老师,而且常常被神通、鬼神等等现象迷惑。最最困难的是,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禅修。他们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求上。

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功夫难以深入。因为生活中的干扰太大,需求太多,根本无法安静下来禅修。所以,我总是建议他们知道了这个法门之后,学会禅修中专注的方式。然后在生活中努力形成专注的习惯,如果将来有机会就深入下去,即使没有机会,将来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时候也会容易一些。

因为在家人不管是在广修供养,还是忏悔业障上都显得资粮不足。所以,要深入下去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而且这些问题绝大部分是很严重的。与其这样不如随顺世缘,应用好基本的专注这一法门,有机会就多多训练自己的专注力。不要贪功激进,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就在不足之处好好做功夫。在广修供养上面多做功夫,在忏悔业障上多做功夫,期望以后的禅修之路可以好走一些。虽然今生的机会好像渺茫,但是为我们以后的日子积累福德资粮,同样是功不唐捐的事情。更不要因此而断掉我们的累劫以来辛苦所成。

因为今天能达到这样的成就,是我们累劫以来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换来的。我们不能把这种辛苦付之一炬。只要我们努力下去,不断地广修供养与忏悔业障,我们总有一天能够成就,能够最终成佛做祖。所以,我们要不停止地广修供养与忏悔业障下去,所谓虚空有尽,我此供养与忏悔无有穷尽。

如何忏悔业障

一、忏悔的意义:

我们不管是做什么佛法的修行,最初进入的时候,乃至任何一次修行活动的开始,首先都要忏悔业障。忏悔业障是一种很有效果而且是很有必要的修行方法。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佛)法(之)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忏悔业障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四个,所以是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忏悔业障就是把自己的习气去掉,重新做人。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修身。打个比方来说,好比我们在不懂事的时候一直穿一件发臭很脏的衣服,现在父母师长教导我们懂事了,知道什么是臭什么是脏了,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很臭很脏的衣服不能丢掉只好把很臭很脏的衣服洗干净。从今以后身上总是干干净净的了,不再有很臭很脏的衣服了。

现实生活中的业障要比这个比喻来的复杂很多,我们常常说自己业障很重。我们先看看什么叫业?什么叫障?什么叫业障?这个东西搞清楚后,再搞清楚什么叫忏,什么叫悔,什么叫忏悔,把这六个问题解决了,这个法门我们就可以修了。祖师大德佛菩萨就是靠修这个法门得果的,我们也可以修。

二、什么是业障

什么叫“业”前面已做了详细介绍,现简而言之。

所谓的“业”就是造作,造作就是业,因此造作的范围就非常广大了。我们身体一举一动,身在造作叫身业;我们嘴巴一天到晚爱说话,这个说话是口业;心里面还有妄想,要有念头,常有烦恼,一天到晚它都不断,这个叫做意业。我们造业再多,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身、口、意三业这三大类的造作。这三大类一动,它就造作,造作里面有善、有恶、有无记。我们想一桩好事情,什么是好事情,利益众生的事情,这叫好事,这叫善业。我们想一个坏事情,什么叫坏事情呢?念念为自己,为自己就是恶业,就不是善业了,也许大家听到就很不高兴,为自己有什么不好呢?这个世间俗话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自己这是天经地义,应该的,佛为什么说这是恶业呢?因为那就是存在我执和法执,认为我是对的,我需要的等等。

现在了解一下什么是“障”。学佛的目标是要超越三界,是要成佛做祖、成菩萨。我们起心动念如果有我执就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有“我”这个障,障碍了超越三界,障碍了明心见性,障碍了成佛、成菩萨。为什么会障碍,我们大概都看过《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我相就是着了相,念念都有我,你着我相,这就是我执。我执不破别说菩萨,阿罗汉果也得不到,佛法修学的成就,最低的果报阿罗汉,什么资格才证得阿罗汉呢?我执破了,法执破了,就证法身大士了,就明心见性证菩萨果位了,所以佛教给我们始终是破我执、法执这二种执著而已。四摄六度都也是在教我们怎么破我执和法执。我们起心动念都想自己,这是天天在增长我执,这怎么能出得了三界,所以你想想看这是善,还是恶呢?当然是恶,为什么说念念为众生是善呢?大家要知道,人起心动念都想别人,想一切大众,那个我啊,慢慢就忘掉,我执就破了,所以这是破我执最巧妙的方法,叫你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不想自己,起心动念想众生,把这个心量打开,所以念念想众生想别人,这是善。念念想自己那就是恶!这个恶业感招的恶果就叫业障,也叫做烦恼障,这个起心动念都是烦恼。

还有一种障叫所知障,就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有困难,做不到全面、客观地去认识事物而形成的障碍。

同类推荐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 墨子原来这样说

    墨子原来这样说

    墨子是一位尊天信鬼神而苦行救世的宗教家;是一位爱好和平的使者;是一位充满爱心与理想、重视民利民生的思想家;是一位崇尚统一,推崇圣贤政治的哲人。是的,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集鲜明特色与争议于一身的先哲。因此,《墨子原来这样说》针对墨子所提出的意志修为、尚贤使能、尚同控制、人间兼爱等方面都做了详细分析与解读,让我们与先哲墨子进行一场心灵的碰撞与对话吧!《墨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西方美学史(全2册)

    西方美学史(全2册)

    《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美学、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研究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慈悲是一种爱,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尘世间一草一木的爱。本书源于贤宗法师的人生体悟、修行心得以及讲学录,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两个特色,一是“向下”,法师分享给我们的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生活的智慧;二是“缓慢”,句句通俗易懂,紧贴内心,读来依依不舍。
  • 孟子全书

    孟子全书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其著作《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亦源于《孟子》。古代学问大家韩愈有言:“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可见,不学习《孟子》将会蒙受无以弥补的损失。
热门推荐
  • 三国第一美男周瑜:谈瑾吟瑜

    三国第一美男周瑜:谈瑾吟瑜

    作品更名为《知琴一顾》文案无能,请自观阅……
  • 踢踢球演演戏

    踢踢球演演戏

    简而言之,竞技娱乐两不误,吃喝玩乐样样行!
  • 仙子爱

    仙子爱

    这是上古年间一段英雄美人的故事!那个年代,英才辈出,他们各司其职,各自怀揣着梦想与野心。她的一生极其传奇,无论是呼风唤雨的仙界太子还是避世万万年的洪荒尊神亦或是睥睨天下桀骜不驯的魔界圣君,都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爱人、知己亦或是仇人?仇归何处、情依何处,在大义与野心面前,真情是否可以战胜一切?
  • 柒宗罪

    柒宗罪

    这沧桑尘世,欲望权利,谁道得清善恶?唯有弱肉强食,我们所有罪恶,皆由自己罪罚!
  • 猎爱,霸道总裁

    猎爱,霸道总裁

    关河洲:“爱上你是命中注定,离开你是不作不死,再次相遇我怎么能这么轻易的放手。”宁修哲:“爱上你已深入骨髓,离开你已感觉灵魂不在,再次相遇我怎么能轻易的再交出我的心。”
  • 血恋:爱上你的味道

    血恋:爱上你的味道

    爱情是什么颜色的?有人说是红色的.有人说是粉色的.有人说是紫色的..还有人说是蓝色的。章佳童觉得自己与凌北辰的爱情就是洁白的,像北极冰原一样干净无暇。凌北辰认为他与章佳童的爱情是血红的,因为他们早已血液相融。章佳童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爱上凌北辰,凌北辰也不懂为什么就非章佳童不可,也许爱情就是这么莫名其妙,也许他们早已定了生生世世。只是那么一眼就知道彼此就是那个对的人,可是他们是在对的时间相遇吗?
  • EXO之失忆了我也依然爱着你

    EXO之失忆了我也依然爱着你

    女主(叶子馨)在学校遇到了一个完美的男生(于飞),但是没想到,他竟然和女主的闺蜜为了钱(小邪:我们馨儿可是豪门千金耶。)合起伙来欺骗和伤害自己,一气之下,女猪脚带着自己的好姐妹兼死党,也就是我们的女二(余晨煕)来到了韩国贵族学校(行星学院)上学,认识了十二个美男子,女猪脚和女二与他们之间擦出了浪费的爱情火花,可是老天却...却不尽人意的让女主喜欢的他(小邪:想知道是谁吗?那就看文吧!)失忆了,还和女主从小就失踪了的妹妹在一起了(小邪:别嫌狗血),那么到底最后,女猪脚和他能否延续这美好而又难得的爱情呢?
  • 瞬间掌控交际主动权:人际博弈中必备的心理策略

    瞬间掌控交际主动权:人际博弈中必备的心理策略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过于规矩死板,而应懂得张弛有度,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都要懂得根据形势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事风格,才有可能在人际博弈中胜出。本书主要向人们阐释了在为人处世中如何适当地运用心理策略洞察他人内心、了解他人需求、掌握他人的软肋、借助他人的优势……从而帮助人们应对各个场合的人际博弈,建立起更积极的人际关系。通过阅读本书,人们能够极大地提高说话办事的眼力和心力,从而得以瞬间掌控人心、掌控人际交往的主动权。
  • 千年相遇之情定终生

    千年相遇之情定终生

    她,是神的女儿,女娲的徒弟,一生狂傲他,是天之骄子,是龙族的少主,一生冷面他们从相识,相知,相恋,相思,本该美好的生活却因仇人而改变,那天,神魔大战,他们匆匆了却此生,却彼此约好千年在遇,千年后,他再度遇她,却早已物是人非,她已不在记得他们的曾经,他们还能不负如来不负卿吗?
  • 如果刚刚好

    如果刚刚好

    “刚刚好很难多了少了都等于一无所有”“生命那么长总会邂逅一个刚刚好。”本文向网配文发展blingblingbling~~新文求收藏求评论嘤嘤嘤~~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