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儿自从对多尔衮说不要再见面,心里又有些后悔自己说了这么绝情的话。她觉得自己辜负了多尔衮的深情,一切祸端都是因为她而起,是不是自己死了,皇太极和多尔衮两兄弟就不会争了。苏茉儿劝玉儿,以前为多尔衮而活,现在开始要为太子殿下而活。福临是皇上的亲骨肉,,他还需要玉儿去帮他抵挡宫中的腥风血雨。
洪承畴被皇太极安置在三观庙。济尔哈朗不明白洪承畴这种硬骨头每天用这么难听的话骂皇太极,为什么还要留着,看他嚣张的样子,似乎永远不会归降。皇太极用了十年才劝降祖大寿,这洪承畴只怕更难归劝。皇太极提醒济尔哈朗,如果只守着大清现在的版图,一个范先生足已,而现在大清想入主中原,做真正帝国的帝王,就必须有这些良臣,有了他们,蛇能变成蛟龙,吞灭明朝这头大象。而且以后重用洪承畴,他一定会成为制衡多尔衮的棋子。
多尔衮想到大玉儿绝情的话,心中难过。小玉儿见多尔衮又在喝酒求醉,紧紧抱着多尔衮,诉说自己对他的深情,她对多尔衮说,你不爱我也没关系,但我想要个孩子,这样我就不会把所有的爱都押在你身上。多尔衮一把抱起小玉儿,在她身上发泄自己的情绪。
洪承畴抱着必死的决心,连续七天不吃不喝,绝食明志。所有去劝降的,包括明朝的前臣都被他骂得狗血淋头。皇太极觉得洪承畴文韬武略,是难得的将材,明朝的军事布局都在他的脑子里,如果能归降大清,朝廷将受益无穷。尽管没有把握,范文程只得最后一试。但洪承畴依旧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得发文,谁有本事劝降洪承畴,一定重重有赏。玉儿此时站出来,说要帮皇上分忧解难。但提出两个条件,一个是如果能劝降洪承畴,皇太极不要插手追问。。第二,事成之后,玉儿请求能够亲自去照顾福临。作为一个母亲,实在不能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皇太极答应了她的要求,并给了玉儿一张自由出入的令牌。多铎听说洪承畴是好色之徒,怕玉儿去劝降会有危险。多尔衮却知道这段时间,皇太极每天派十个美女去陪待,都被洪承畴骂走,他不是大义不分的人。
深夜,有人将洪承畴救出三观庙,并拿着皇太极的令牌带他出了城。在岔路口,侠士自称秋叶会总舵主绿珠,要他即刻赶回南京。洪承畴请求侠士以真面目见人。待来人取下面罩,洪承畴发现她竟然是貌美如花的皇后娘娘。原来皇后的智慧和美貌早已传遍大明,洪承畴曾重金购得过她的画像。玉儿并未要洪承畴归降大清,只是说自己见皇太极为难,洪承畴是一位气节高尚、满腹经纶的英才,杀了他是人世间的损失。玉儿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洪承畴此番南归故乡,请隐归田园,不要再去帮助腐朽的明朝。皇太极一直求贤若渴,若入主中原,将采取天下一家,以德治国的策略。听了玉儿的一番话,洪承畴决定不走了。既然皇太极答应将来天下一家,与其在深山里苟且偷生,不如出仕为百姓多做好事,将功补过,造福苍生。
第二天,洪承畴穿着清服上朝,自嘲原来是忠臣烈士,现在是奸臣叛徒了。范文程在一旁宽慰,洪承畴战败并不是自身原因,而是因为没有遇到明主,现在遇到真命天子,一定会发挥最大的才干。历史向来由赢家书写,只要多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会感激的。皇太极见洪承畴终于归降,宽慰异常。即刻重用洪承畴,赐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同亲王待遇。
玉儿回到永福宫,欣喜发现福禄公公早已奉旨将福临带过来了。多尔衮一直看不起洪承畴,认为他只是一个屈膝变节的二臣。小玉儿进宫到麟趾宫小坐,俩人都咬牙切齿地说,玉儿和福临回永福宫,好日子又没了。
皇太极来看福临,福临见皇太极的威严感到害怕、躲避。而福临对多尔衮却十分亲密,还口无遮拦地说,要十四叔做阿玛。多尔衮和玉儿听了脸都吓白了。皇太极虽然生气却没有说什么,咳嗽后却吐出几口血。
皇太极不能闲下来。因为福临对他的陌生让皇太极感到更加孤独。福禄劝慰皇上,和九阿哥的感情要时间陪养,这是人之常情。玉儿也对福临说,他的阿玛是世界是最大的英雄,没有人比得上。
太医告诉多尔衮,他的福晋小玉儿有喜了。小玉儿不服多尔衮对自己要当阿玛的事这么冷淡,对大玉儿的福临却爱不释手。她怀疑绰尔济搞一个血引,用的是瞒天过海之计。
多尔衮仍然公开宣称,耻与二臣洪承畴同站一个朝堂上。范文程要庄妃出面劝说他。苏茉儿来见多尔衮,他却冷冷地说不干玉儿的事。现在玉儿又受宠了,福临也回宫,自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以后他们还是少来往。玉儿见多尔衮这样误会自己,将来还是别去打扰他了,他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孩子。范文程隐晦地对多尔衮说,皇上现在身体欠安,将来大清还得靠王爷来扛,对大清来说,洪承畴这个人不可或缺。他必须笼络洪承畴。
皇太极注意到大玉儿看着多尔衮的眼神,明白玉儿心里还是想着他。玉儿只能说,十七年来,我已经把能给你的都给你了,包括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和景仰。皇太极长叹一口气,你就是给不了我你的心。玉儿平静地说,过去的事都过去吧,以后只想安稳地守着你和福临过日子。两个人经过十七年的争斗,其实,是我答应了你的父汗努尔哈赤。要照顾他…………
似乎都原谅了对方。
皇太极又准备亲征伐明,侍天见他身体不好,劝他不要御驾亲征了。明朝此时正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打得焦头烂额,大清趁机南下,定能势如破竹。皇太极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打不动了,执意亲临战场。
大清经过数年的充足国库和积蓄力量,决意和明朝决一雌雄。皇太极命令八旗兵分两路,一路由多尔衮带领,由东边进攻,一路由自己统领,向西挺进。皇太极一路劳累,病情愈发严重。他命侍天不要对外声张,以免乱了军心。把指挥西翼军的兵权交给把济尔哈朗,由他来拿下长平。
东路军在多尔衮的带领下节节胜利。却得知西翼军因为皇上身体有有恙,由肃亲王济尔哈朗指挥,出师不利,卡在昌平。如果明军增援,清军就危险了。为报锦州之围皇太极亲自率兵解救之恩,多尔衮决定让东路军兵分两路,多铎带领大部分人马继续挺进,自己带一部分兵力北去,解昌平之围。多尔衮的到来解了西翼军之困,增长将士的士气。听见帐外大家对多尔衮的拥戴,皇太极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自己就这样年老体衰,让多尔衮取而代之?豪格在旁煽风点火,多尔衮现在是功高盖主,他的名声比皇止还响亮。自从松锦大战结束,多尔衮在军中影响越来越大,当时所有的八旗将士都由他统领。将士们都忘记有皇上存在,只知多尔衮。干脆趁这次他带的骑兵少,杀了多尔衮。皇太极并未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