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明天,你便给我运一车玻璃做成的大镜子就可以了。”
善可法直接拒绝道:“无非,你别任性了,若是凡夫,可没有多少个十二年。”
“爸,我知道十二年光阴不能轻易浪费,但你就信我一回吧。明天我绝对会给全世界一个震惊。”
善可法直揉额头,望向了郁可真,希望她能说服善无非。
郁可真温柔道:“无非,你是怕增加家里的负担吧?你不用担心的,我与你爸,毕竟也是佛徒,有自己的人脉,不是周可仁那居士可比的,所以这危机对我们家来说,并不算什么。退一步讲,就算有危机,为了你,哪怕卖了这间厂,我们也再所不惜。”
郁可真这番话,说得平淡平静,却又坚定无比。善无非能感觉到话里所藏着的爱意,当下大受感动。但心意却未改变:
“妈,你放心吧。我有一法,名梦幻观,将人置于玻璃镜子环围的环境,人的身影,便会在各面镜子里显出种种幻相,于如梦似幻之间,修行者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本心本性,最终觉悟。以此法供养于佛,相信佛也能认可。”
接着,善无非略说了一番梦幻的佛理。核心的观点,便是认为这世间是幻化的,而镜子当法器,将种种人相反照出来,让人一一看清,达到以幻灭幻的目的,最终寂静安详,心平气静。
梦幻观是止观法的一种,观是法,止是果。心中各种杂念止了之后,便能生出智慧,是定慧同修之法。
善无非一说完,家里的天花板上,立时天花乱坠,遍满整个大厅,香云涌动,香雨降落,纷纷涌入善无非的体内。
善无非得到香雨香花的洗礼,立时感到神清气爽,思维更加敏捷。
善无非能清晰感觉到,自己的力气体力,思维精神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这便是佛法之威。一旦得到佛的认可,便可以降下奖励。
凡夫的奖励是肉体与精神的加强。若是居士,奖励则是真气,凭这真气,善无非起码能打通十二正经。
善可法与郁可真互望一眼,都能望清彼此眼中的震惊。
佛的解释有无数,其中一种,便是觉悟了的人,这觉悟,有觉我,觉他,觉行圆满三觉。
镜子观人相,这想法很多人都有过,但能把这观法与修行联系起来,加入以幻灭幻的理念,形成梦幻观,便是发前人所未想,凭这观法,善无非便可达到佛徒境。坚持修下去,成佛也未尝不可能。
当下,两人再无疑虑,只是遗憾了起来。因为梦幻观已被说出,后天再供养,便不是首法,奖励便会略次。虽然如此,两人仍是欢喜无比,对善无非的提议再无异议。
夜已深,阅卷的小学老师们却依旧未歇息,喝着昂贵的灵茶,恢复着精神体力,以阅卷佛器,细心阅卷。
专门阅作文卷的,有三个老师,其中一名,名观心焰,居士境。他阅作文,首看立意,其次才看结构语言,再次看版面。
若是立意上乘的,只要结构无大碍,语句通顺,便会给高分。就算结构语言差些,也不会给太低分。
反之,若是立意下乘,那哪怕你版面整洁,文字美观,语句通顺甚至优美,结构也非常严谨。观心焰也不会给太高的分数。
小学生的爱,大多只能喊出口号,什么爱一亿年,愿与佛同生死一类的,稍上的,也就是爱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
对于此,观心焰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去阅卷的,起码,他们是爱的,有这立意,哪怕行文差了些,也是成佛的好苗子。
观心焰阅文速度不慢,一分钟一卷很平常。但当他阅到某阅时,却是迟迟没有放下试卷。
小学课上,老师问我:你究竟有多爱佛?
我: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为能闻听佛的名号。
…………
故事分三大段与一小段,核心句子,在第一段第二句话便已给出。之后的第二段与第三段,只是加强,不过是把闻听佛的名号,换成了‘见修佛者一面的容颜’,与‘聆听一句的佛法’。最后一段,则是总结式发言,突出主题,表达对佛的爱意。
语句平常普通,甚至带着小学生所独有的天真纯善,但也正是这种天真纯善,深深地打动着观心焰。
不自觉的,观心焰低声吟诵了出来:“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为能闻听佛的名号。”
一旁同样审卷的居士们,有听到这语句的,顿时被惊到。
作为语文组的组长,在场唯一的佛徒,肖行正一直关注着全场,此时听了观心焰的话,不由大起好奇之心。
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为能闻听佛的名号。非是对佛有大爱的人,不可能写得出这样的语句。
这般想着,他悄然来到了观心焰的身后,细细阅起了这篇石桥禅,看后大是感叹。
其他居士,也纷纷生起好奇之心,停止了阅卷,围了上来。
小学文章奇葩多,像这样精美如诗篇般的文章,不要说小学作文,便是在成人里,也是不得多见的精品。
于文章而言,它优美经典。于修行而论,它更美不胜收。这石桥禅,表明了对佛深沉的爱,每念一遍,对佛的爱意便加一分,常年诵读,便能领悟对佛的爱,从而在修佛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当下,居士们细细品读了起来,对此文大是赞叹。
“哪怕光阴消逝,受无穷苦难,轮回万世,亦对佛深爱如初,写出这文的学生,我亦不如。”
“单凭这爱,他便至少能修至罗汉境,若是遇劫不死,便是佛果,也一定能够证得。”
“佛果太大,我不敢说,菩萨境应该有望。”
会成为小学老师的居士,虽然踏上了修行路,但要不是信心不够坚深,要不是资质有些欠缺,又或者沉下心来积累,以待日后冲击佛徒境界。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境界未到却是事实,对于这文里的感,也感受最深,若他们也能对佛生出如此深沉的爱,未来更高境界可期。
这一篇《石桥禅》,所以居士都给了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