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实验室里,生态学家皮姆和吉姆·德雷克随机生成了一个微观生态系统,以观察它的发展规律。他们把几十种单一水藻植株和微生物,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和先后顺序放入一个大烧瓶。无人可以知道,这些随机生成的系统会不会稳定,皮姆曾以为,这些系统可能会无休止地徘徊,由一种状态转入另一种状态,永远都不会到达恒定状态。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随机的生态系统最后都能达到某种恒定状态。
对这种现象,凯文·凯利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不介意获得的系统是什么样的,那么要获得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很容易的。”
这与混沌学有相吻合之处,从完全的随机处入手,事物会逐渐聚合成某种更有条理性的东西。如果你不刻意抗拒,困境的出口将是全新境界,它也许不是我们事先预想的,却很可能比事先预想的更好。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出人意料的礼物。不要再揪着心,不要再小心翼翼地提防未知和未测吧,放下心来,对每个不确定因素敞开胸怀,让它们引领我们悠然向前!
以意义为明灯,涉过人生险滩
Facebook一路走来,时刻进步,不断变革,而它的每一次改动,都会影响上亿的用户,用户基数如此之大,以至于每一次用户的不满都会化为万丈浪潮,向扎克伯格席卷而来。就拿2008年的一次改版来说,当天共有超过一百万的用户联合签名抵制。上百个用户组走上街头,在巴黎,在伦敦,在人们所能想到的任何地方集会,抗议Facebook的改动,抗议队伍的激情和声势,如同在反抗一位专职帝王。
同样的阴云还时刻笼罩在扎克伯格身上,尤其在2008年,扎克伯格核心成员离职的消息不断传来,包括两个共同创始人和只工作了三个月的HR和CFO。媒体将矛头直指扎克伯格,媒体劈头盖脸地指责和怀疑他是不是还仅仅是一个25岁的孩子!
从年龄来说,扎克伯格就是一个孩子,他是如何处变不惊,抗过一次又一次质疑的浪潮呢?扎克伯格的这句话或可作为解释,“开设一家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或是开发一款像Facebook这样的产品,需要决心和信念。所有值得做的事都是十分困难的。”换言之,是Facebook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促使扎克伯格愿意为了他受尽千般指责和委屈。
困难不是人生路上的拦路虎,而是把我们送往新的人生境界的台阶。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和自然和社会和周边憋着劲,不会以一种抗拒或改造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我们就能够把自己的节奏调整到与自然吻合起来,从而获得自由。这是我们处理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之间关系的一种智慧,是我们与环境发生一种合适的关系的智慧。
拥有这样的智慧,我们就能够把自己的精力解放出来,不再用于抗拒,但我们依然需要为自己的生命创造意义,对意义的追求如同一叶小舟渡我们穿越人生之海,抗拒对生命的彷徨和幻灭感。曾在纳粹集中营里度过两年艰辛光阴的维克多·弗兰克对这一点,有过深入骨髓的感悟。
弗兰克是维也纳医科大学心理精神病学终身教授,一生写有32部著作,先后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二战期间,他的犹太人身份使他被纳粹投入奥斯维辛、达濠等集中营。漫长的牢狱生涯,剥夺了他生命中的珍宝,双亲、妻子和哥哥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入煤气间,他只剩下妹妹一个亲人。
集中营里的其他人和弗兰克的境遇大同小异。囚禁在铁网中的生命得不到丝毫慰藉,也感受不到希望的光照,这样惨绝人寰的境地里,还有什么能够引燃一个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呢?心理医生对人性的好奇,使弗兰克把集中营当成了一个大的实验室,他细致地观察着绝地之中的人们最真实的反应。
他发现了苦难和快乐对人的心境影响。打个比方,苦难或快乐如同流动的气体,往一间空屋里注入一定量的气体,无论房间多大,气体都会均匀地分散在整个空间。还可以用烛光来比喻,一枝小小的蜡烛可以点亮整个房间。人们遭受的苦难,不论大小,都会占据人的整个心灵和意识。同理,人们感受到的快乐,不论大小,也都会让整个心房亮堂起来。一件平常的挫折顿时会让人内心布满阴霾,一件平常的乐事也会带来极大的快乐。
那么,人对苦难和快乐的感受依赖于什么呢?是否我们只能做周遭事件的被动承受者,任凭阴云阳光来来去去,占据我们的内心?确实有那么一种理论,试图让我们相信,人不过是诸多环境因素和条件因素的产物。难道人真的只是这种偶然因素的产物吗?
集中营生活却让弗兰克得出不同的结论,他认为人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有人会走遍一所所监房安慰难友,有人会把最后一口面包让给其他囚犯。这样的人可能为数不多,却足以证明,在人的所有身外之物都被剥夺的时候,人的最后自由,也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是无法被剥夺的。
生活就是由选择组成的,无数次的选择使我们在辽阔的原野中趟出了自己的路径。选择是否屈服于环境?选择是否把自己塑造成典型的囚犯?都取决于人们的内心。看起来,睡眠不足、食物短缺、精神压力都可以导致囚犯做出某种反应,但是归根结底,囚犯究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他的内心来决定的。
弗兰克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即使身在集中营,人依然可以选择自己在精神和心灵上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保持自己的尊严。对于这样的少数人来说,苦难意味着什么呢?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这样回答的,“只有一件事让我感到害怕,那就是不配承受苦难。”
弗兰克亲眼目睹过许多英烈,他们的行为证明,人不会丧失最后的心灵自由。苦难让他们的内心世界得到升华。生活在需求轻易得到满足的社会中,人们内心的韧性往往没有被激发出来,他们最常见的一个心理,就是轻视自己的承受能力。心理学家曾经探讨,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原因不在于压力的大小,而在于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处于萎缩状态。生活太简单,承受能力反而差,一片阴云暂时盘踞心空,也会让他们感受到无尽黑暗的地狱般的痛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都市,去野外远足,攀岩,骑行西藏,驱动他们去艰难环境中磨砺自己的,是一种拓宽心灵空间、增强承受能力、锻炼主动性的欲望。
集中营里的事迹说明,纵然环境和条件对我们有百般的限制,人类依然保有选择的自由,即便身外环境严酷逼仄到极点也不例外。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善用这宝贵的自由,塑造独属于我们的人生呢?
我们常常会问:“活着有什么意义?”古今中外,无论是哲学家,还是思索过生活的平凡人,都向自己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弗兰克却认为,这种发问本身就不够明智。真正重要的,不是生活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而是我们如何赋予生活意义。我们必须停止追问人生的意义,人生每时每刻在向我们发问,我们需要真诚回答它的发问。
我们的回答,必须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苦思冥想,而是正确的行动。我们要运用自己的自由,承担起寻找人生意义的责任,并完成人生不断赋予我们的使命,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生的意义有大有小。对弗兰克来说,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活着走出集中营,把他在这里得到的点滴人生感悟写出来,普及于人群,帮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真谛。对一个狱友来说,他的人生意义是,他心爱的孩子在另一个国家等待他归来。而另外一个狱友是一个科学家,他曾撰写了一系列的著作,有些著作仍等待着他去完成,他的工作没有人能够替代,就像没有人能够替代孩子心爱的父亲。
弗兰克认为,正是这种独特性,使一个人在这世上有了不可替代的意义,这种独特性与人类的爱有关,也与创造性活动有关。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无可替代的,他就会萌发对自己存在的责任。为了履行这责任,他心甘情愿地承受所有苦难。
弗兰克认为,“人需要的不是一种无焦虑的状态,而是为了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所做的努力和斗争,他不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排遣焦虑,而是呼唤一种等待他完成的潜在意义。”
弗兰克清楚地记得,1944年圣诞节后的一个星期里,集中营囚犯死亡率高于以往任何时期。主治医生认为死亡率上升的原因不是艰苦的劳动条件,不是恶劣的伙食供应,也不是传染病的流行,而是因为失望。大多数的囚犯始终怀抱天真希望,以为到了圣诞节就能回家了。谁知圣诞节一天天接近,回家的消息还是没有传来。他们逐渐失去希望,陷入绝望,身体的抵抗力大大下降,许多人就这样死亡了。如果要恢复集中营囚犯的内在力量,就必须为他们指明未来的目标,以鼓起他们的勇气。
尼采曾说过,知道“为何”活着的人几乎能够忍受任何“如何”。不知道人生意义的人,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前路的人,会颓废消沉,自暴自弃,丧失继续前进的欲望,唯有意义才能激发出人们活下去的动力。
意义就像对岸的明灯,指示人们涉过苦难的滩涂。如果人生真的有其意义,那么受苦也必定有其意义。因为受苦就像命运一样,是人生无法消除的一部分,它使人生变得完整,承受苦难,使一个人有充分机会深化人生意义。身临逆境,是保持勇敢、尊严、无私无畏,还是保全性命,忘却尊严,沦为动物,人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是利用逆境试炼自己的心灵,还是被逆境击垮,如何抉择决定了一个人是否配去承受困难。
要帮助囚犯摆脱沮丧的心理,就要为他们指明今后可以追求的目标,使他们萌生精神力量,重新振作起来。事实上,有些囚犯就在主动地寻求人生目标。这是人的特性,人靠着对将来的指望而活,挽救囚犯就要让他们意识到人生对他们还有指望,未来还有些事情正指望着他们。
对意义的渴求,存在于生活的时时刻刻角角落落,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同样需要意义来唤醒生命的动力。如果你还在追问人生的意义中彷徨,就要彻底改变观念,停止追问人生的意义,承担起赋予人生意义的责任。
如今,随着Facabook的发展,扎克伯格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萦绕在他身上的猜疑逐渐淡去的时候,迷雾里走出来的是出奇强大的扎克伯格和Facebook。Facebook的发展不但没有停步,而且从来没有那么快过,和它一同前进的还有扎克伯格。扎克伯格和他的网站应验了尼采的那句话,“凡是杀不死你的,都将让你变得更强大!”
用优势反驳灾难思想
一个大写的人,他最大特点就是全然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的人,是力量强大的人,就像扎克伯格,因为每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的时候,他会同时感受到自己的能量。能力强大,能量汩汩而来,强大的人格于是得以抵御外界的风雨和内心的阴云。
诚如弗兰克所言,“人类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挑战性的世界,而是一个值得他去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的,不是排除麻烦,而是发挥我们真正的潜力。”只有通过发挥潜力,我们才能够实现人生的意义。
世界是一个运转不停的巨大有机体,我们要想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就必须把自己变成这个有机体里有用的环节。徐冰是这样解释的:“你必须有智慧、有方法来与环境发生一种合适的关系。”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必须学会把自己的局限性转化为有用的、别人没有的、唯独我们有的一种营养和材料,或者把它转化为我们的一种力量和元素,帮助我们去工作,去生活。
在发挥潜力的过程中,我们就在不断地建树自我,自我强大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不再介意外在的评价,也不会担心莫测的未来。这是积极心理学抵御灾难思想的一种对策,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认为人类可以利用发挥优势来反驳灾难思想。
他认为,如果我们的优势发展得很好,就可以帮助我们对抗自己的缺点,充当抵挡挫折和不幸的缓冲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幸福,就是找出你的优势并发挥它。
积极心理学所说的优势,区别于天赋。天赋包括美貌、乐感等等这些先天就有后天难以改变的事物,而且和道德无关,优势则不然,优势指的是后天可以培养的道德上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