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2100000011

第11章 平常,平淡,平静(2)

第二位弟子与第一位弟子的思路非常相近,他也在反复寻找市面上体积最大、价钱最便宜的货物。最终他挑选了最便宜的稻草,但十文银子的稻草也只能将房间填满三分之二。

轮到最后一位弟子了,前两位弟子和禅师都等着看这位弟子的答案。只见他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拿就回来了。前两位师兄弟感到非常奇怪,禅师却在暗暗点头。这位弟子请禅师和另外两位弟子走进房间,然后将窗户和房门紧紧地关上。整个房间顿时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了。

这个时候,这个弟子从怀里取出他花一文钱买来的一支蜡烛。他用火柴点燃了蜡烛,顿时,漆黑的房间里亮起昏黄的烛光。这片烛光虽然微弱,但是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照到了。第三位弟子成功地仅用一文钱装满了整个房间。

禅就是我们内心的火柴和蜡烛,当我们用智慧点燃这盏禅灯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会被光明和温暖充满。心灯是无形的智慧,是活泼的响应能力,是能克服烦恼、使人自在的积极心智,我们需要这样的温暖和光明。

自古以来,人最忌讳的就是失去光明的心智,渐渐被黑暗的罪恶所包围;最可怕的是步上贪婪、暴力和痴迷之路。这使人失去理性和情性,最后心灵完全黑暗。欲壑难填,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知足常乐,才是得平安、收获幸福果实的道路。

不要被佛的精深博大所吓倒,你所拥有的禅意禅感,足够你欢喜快乐,赶快擦亮你心中的火柴吧!让自己发光,胜过埋怨一切黑暗。

安贫乐道,穷困而不改其志

庄子身穿粗布衣并打上补丁,工整地用麻丝系好鞋子走过魏王身边。魏王见了说:“先生为什么如此疲惫呢?”

庄子说:“是贫穷,不是疲惫。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是疲惫;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疲惫。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大王没有看见过那跳跃的猿猴吗?它们生活在楠、梓、豫、章等高大乔木的树林里,抓住藤蔓似的小树枝自由自在地跳跃而称王称霸,即使是神箭手羿和逢蒙也不敢小看它们。等到生活在柘、棘、枳、枸等刺蓬灌木丛中,它们就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内心震颤恐惧发抖;这并不是筋骨紧缩有了变化而不再灵活,而是所处的生活环境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如今处于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疲惫,怎么可能呢?比干遭剖心刑戮就是最好的证明啊!”

庄子物质生活很贫穷,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穷。安贫乐道是庄子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世人的忠告。但正如庄子所说,贫穷并非疲惫,安贫乐道的人也并非没有精神内涵,不思进取。一个人物质上贫穷并不可怕,但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心理贫穷,心理贫穷才是真正的可悲。庄子很贫穷,但是庄子的精神力量却散发出耀眼的光辉,他深谙快乐生活的道理,心与物游,天真烂漫。

《庄子?让王》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春秋时原宪住在鲁国,一丈见方的房子,盖着茅草;用桑枝做门框,用蓬草做成门;用破瓮做窗户,用破布隔成两间;屋顶漏雨,地面潮湿,他却端坐在那里弹琴。子贡骑着大马,穿着白衣,里面是紫色的里子,小巷子容不下高大的马车,他便走着去见原宪。原宪戴顶破帽子,穿着破鞋,倚着藜杖在门口应答。子贡说:“呵!先生得了什么病?”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钱叫做贫,有学识而无用武之地叫做病,现在我是贫,不是病。”子贡因而进退两难,脸上露出羞愧的表情。

子贡自以为了不起,听了智者对于贫穷的看法,他自己的脸上也露出了羞愧的表情。因为他自己实际上有病——心病,不能从高层次看待贫困的问题,也忍受不了贫困的生活,更不理解那些善于忍受贫困而心怀大志的人。

贫穷毕竟不是什么好事。每个人都希望改变贫穷的状况,但是急于求成或是用歪门邪道去脱贫,不是真正的脱贫,而不过是贪恋富贵罢了。

一个人在贫穷的生活中,如果能保持快乐的心情,精神饱满,形态天真,就能获得圆满的人生。相反,如果一个人心灵空虚,贪欲满心,即使他家财万贯,也不会获得快乐。

大悟是在心静中

某天,几个弟子为了“大悟”一意,争得面红耳赤。于是,他们几个一起来到智禅大师的卧室,问道:“这世间,何谓‘大悟’呢?”智禅大师微笑着说:“大悟自在心静中。”此时,那几个徒弟显得有些迷惑。

午膳之前,智禅大师带着那几个弟子,来到后山的李子林里。树头上的李子大都熟透了,紫里透红的李子,散发出一缕缕诱人的芳香。智禅大师吩咐两个弟子,从树上采摘了一竹篓李子。尔后,他让在场的每一位弟子品尝,李子的汁液像蜜汁一样甘甜。吃完之后,智禅大师带着弟子走到一个小小的水潭前,他俯身掬起一捧潭水喝了起来。然后,他让弟子们也尝一下。

弟子们纷纷仿效师傅的样子,喝了几口潭水后,便咂吧咂吧嘴。智禅大师问:“小潭的水质如何呢?”弟子们又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回答说:“小潭里的水,比我们舍近求远担来的水甜多了。往后,我们可以到这小潭来担水吃呀!”这时候,智禅大师便让一个弟子提了一木桶潭水。

然后,他们回到寺院。午膳之后,智禅大师让每个弟子都重新来品尝一下从后山小潭打回来的水。

弟子们尝过之后,大都将水吐了出来,个个都皱起了眉头。因为,这水很涩,而且有一股腐草味儿。智禅大师解释道:“为什么同一个小潭里的水,却有两种不同的滋味呢?因为你们先前品尝的时候,都吃过李子,口里留有李子的余汁,所以就把这水的涩给掩盖了。”众弟子们都认同地点了点头。

智禅大师看了看面前的徒弟,意味深长地说:“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它们的本质。因为往往有些事情,一时会被美丽的假象所迷惑,‘大悟’就是这个道理呀!你我必须有一颗平静的心,抛却那些虚荣和繁华……”

只有你心处在风暴中心岿然不动,才能清醒地把握自己在这纷繁复杂世事中的位置。

人生会遭遇许多事,其中很多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心被盘根错节的烦恼纠缠着,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对。如果能静下心来思考,往往会恍然大悟,心静则一切豁然开朗。

沙漠里拾起心斋

有人在一个辽阔的沙漠里安装了一部公用电话,其初衷当然是为了让那些偶尔经过的人,可以使用它来接通城市,以满足物质的、心理的种种需求,甚至援救。而绝不会是相反的情形,因为即使有人打过来又能找谁呢?谁会傻傻地在沙漠里等一个电话吗?某天,住得离这部公用电话最近的一个人,当然,虽然最近也有几十公里的路程,此人经过这儿时居然听见电话铃在响……那个人显然是拨错号了,但他与接听电话的人聊了一会儿,聊得挺愉快。后来此人经过时,只要听到电话铃声,就去接听,他和每个打电话来的人都聊得很愉快。但心里不免奇怪,自己与那些人素不相识,他们都是找谁的呢?

有一段时间他试着不去接电话,渐渐地,他发现,无论接与不接那电话铃总是在响,就像都市里的心理热线一样。久居沙漠的他当然不知道,对于城市人,这电话还真有点类似心理热线的作用。身居闹市的他们凭借一根电话线接通了一片空旷,如果正好有人来接,他们就可以聆听那寂静无边的美妙声响,如果没人接听,就正好证实了那里空无一人,只是想找一处空灵之地,一处可供心灵迷失片刻的地方。更让沙漠中人想不到的是,这个电话号码如今已被张贴到互联网上,很多人都在拨打它。结果是,那头电话铃声整天响个不停,这头拨号时常遭遇忙音。原来,为了找一处心斋,人们竟然争先恐后,拥挤如常。

这个故事是一个有趣的揣测,但是不无道理,不过,真要让心静静持斋,又何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呢?

《庄子?内篇?人间世》中说:“入则鸣,不入则止。”“入则鸣”,外境界一进来,心就引起共鸣了,即外界的风一来,你的心波就动摇了,心中的清静境界就消失了。

“听止于耳”,听觉停止了,和外界脱离了关系,所以叫他也听不见了,入定了。“心止于符”,心里面什么念头也不动,自然和“道”符合了。“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这个时候,呼吸之气是空灵的。“待物者”即所谓跟外面物理世界还是相对有待的。虽然身心内外一片虚灵,还是跟外面物理世界相待的,内心空灵是第一步的修养。

“唯道集虚”,是内心虚灵的境界,练习久了,累积久了,那么达到形而上的道也就快了。你能够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灵很凝定,耳根不向外听了,完全是返之内在了,这才是内心真正的持斋。

沉浮动静皆人生

有位孤独者倚靠着一棵树晒太阳,他衣衫褴褛,神情委靡,不时有气无力地打着哈欠。

一位僧人由此经过,好奇地问道:“年轻人,如此好的阳光,如此难得的季节,你不去做你该做的事,懒懒散散地晒太阳,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

“唉!”孤独者叹了一口气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躯壳外,我一无所有。我又何必去费心费力地做什么事呢?每天晒晒我的躯壳,就是我要做的所有的事了。”

“你没有家?”

“没有。与其承担家庭的负累,不如干脆没有。”孤独者说。

“你没有你的所爱?”

“没有。与其爱过之后便是恨,不如干脆不去爱。”

“你没有朋友?”

“没有。与其得到还会失去,不如干脆没有朋友。”

“你不想去赚钱?”

“不想。千金得来还复去,何必劳心费神动躯体?”

“噢。”僧人若有所思,“看来我得赶快帮你找根绳子。”

“找绳子干吗?”孤独者好奇地问。

“帮你自缢。”

“自缢?你叫我死?”孤独者惊诧道。

“对。人有生就有死,与其生了还会死去,不如干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余的,自缢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逻辑吗?”

孤独者无言以对。

“兰生幽谷,不为无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挂中天,不因暂满还缺而不自圆;桃李灼灼,不因秋节将至而不开花;江水奔腾,不以一去不返而拒东流。更何况是人呢?”僧人说完,拂袖而去。

人生是过程,这是一个最简单但又最不为人注意的错误。人生目标是我们永远的明天,我们的人生永远是今天,是此刻,是转瞬即逝的现在!

有目标的人是活得有意义的人,能看重人生本身这一过程并把握住过程的人是活得充实而真实的人。“没白活一辈子”,应该是目的和过程两方面都有质量。许多人活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没有得到人生过程的乐趣,没有享受人生,这是一种生命自觉与自省的缺乏。沉浮动静皆人生,体悟每种境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沉浮皆是人生所获的赐予。

沉浮动静皆人生。如果我们总用一种效益坐标来判别人生的状况,前进为正,后退为负;上升为优,下沉为劣,那么,我们就永远不能读懂人生。

两耳就是菩提,到处菩提梵唱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巧遇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欣喜地对他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并以香花供佛。依据经典,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这是应该的,每天我来寺礼佛时,感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一样的清凉,但是,一回到家中,就开始心慌意乱。请问禅师,我一介俗子,如何才能够在琐碎烦闷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后的花梗很难吸收到水分,鲜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道理也是这样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只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说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要到寺院中生活呢?”

清空了心灵,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清空了心灵,才有了让生命一次次远行的条件。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超出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

让你的身心成为禅的道场,就像无德禅师说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那样的话就无处不是宁静,无处不是清净了。你便成了淤泥浊世的一枝净莲,由纯洁的心房散发禅的馨香。

不必事事圆满,心中有圆满即可

印度有一个男人,他一辈子独身,因为他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

七十岁的时候,他回到了家乡,遇到了一位居士。居士问他:“你一直在到处旅行,从喀布尔到加德满都,从加德满都到果阿,从果阿到普那,你始终在寻找,难道你没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甚至连一个也没找到?”

那老人变得非常悲伤,他说:“不,有一次我碰到了一个完美的女人。”

居士说:“那么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你们不结婚呢?”

他变得非常非常伤心,他说:“怎么办呢?她也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人生只是短暂的几十年,在感情世界中,完美的真正意义在于不完美。

人生,永远都是有缺憾的。佛学里把这个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译过来便是能容许多缺陷的世界。本来这个世界就是有缺憾的,如果没有缺憾就不能称其为“人世间”。在这个有缺憾的世间,便有了缺憾的人生。因此苏轼词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何止人生?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完美的本身就意味着缺憾。其实,完美总包含某种不安,以及少许使我们振奋的缺憾。没有缺憾,生活就会变得单调乏味。

你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去寻找,最辉煌的人生,也有阴影陪衬。为了看到人生微弱的灯火,我们必须走进最深的黑暗。我们的人生剧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当你感觉到缺憾,你就体验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拥有了完整的人生——从缺憾中领略完美的人生。

正因为人的不圆满,才会促使人不断向上,渴望自身的圆满。不圆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个人灵魂飞升的动力所在。因此,正视并珍惜你的不圆满,努力向上,才是真正健康的心态。

同类推荐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禅宗的基本常识

    禅宗的基本常识

    本书主要介绍了禅宗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禅宗的创建发展,还介绍了许多为禅宗作出贡献的高僧和一些著名的丛林清规的知识以及阐述禅宗文化的各个方面等同时还精选了历代许多富含深刻哲理寓意的禅宗公案。
  • 听圣严法师说佛

    听圣严法师说佛

    佛教倡导的慈悲心、放下、舍得、包容、上进等观念,永远是我们应该深思并奉行的人生准则。在浮躁、琐碎、焦虑的现代生活中,能让人从中寻得自己的一间静温禅房,让心灵得到宁静。鉴于此,笔者将法师对佛理的解析编撰成册,让更多人聆听法师的教诲。本书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对禅理的精辟见解入手,深层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并用一些经典故事加以阐释,让人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品味到禅带来的心灵洗涤与智慧指引,解除疑惑,透悟人生。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热门推荐
  • 宠婚上瘾:霸道总裁请深爱

    宠婚上瘾:霸道总裁请深爱

    宫月语因为被自己的姐姐陷害,误上了封霆夜的床,留下了250块钱,就离开了。哪知事后自己怀孕了,逃了封霆夜的婚去到了国外,七年后潇洒归来。
  • 论一只半妖的自我修养

    论一只半妖的自我修养

    本书纯属练笔,请不要有过多期待……苏妖身负半妖血脉,白天为人,黑夜为妖!天赋绝顶,为妖帝最爱之子!然而妖帝一朝昔死,妖族大乱……
  • 七界圣灵

    七界圣灵

    21世纪富豪穿越武者大陆,摆脱“废物”虚名,得到远古战神传承,练就武道神话,从而踏上了强者之路。。。。
  • 心灵减压手册

    心灵减压手册

    本书会让迷茫中的你获得一些宽慰并找到生活的本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里,在我们追求成功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我们追求成功的目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懂得关爱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物,注重心灵和精神的修炼。我们要学会静心、养心,学会欣赏奋斗的过程,学会调整自己,更要学会欣赏生活。
  • 樱夏家的贵族生活

    樱夏家的贵族生活

    在一个盛夏的季节里,你们将会看到的是五个女孩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感争斗?请往下看:
  • 湮灭仙踪

    湮灭仙踪

    如果时光可以倒退,我宁愿做一个普通人。寰宇虽任我所游,天地虽为我所颤。鬼神虽以我为尊。但是我却只想找到她。我只想做一个普通人,与她相伴到老。不看万载千秋,只求百年终老。
  • 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

    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

    十五年之后的相遇,短暂的相遇美好时光,他们又要面临着分离。不懂了解女人这一生物的小树,上天给了他一次做女人的机会,他要经历过琴晴经历过的一切,并且查出整个事情的真相,挽救琴晴。故事的情节有悬疑、惊悚、唯美爱情等等,我们的小树最后是永远作为一名女性呢,还是重回真身?琴晴是否能复活?让我们拭目以待。
  • 春水长天

    春水长天

    主人公大学毕业,打拼了几年小有成就的他在经历了事业、感情的挫折后,家庭的变故加上生活的压力,被迫成为农民工一族。在生活的磨练、感情的纠结、人格的不断升华后,当走出人生层层困惑后,最终在美丽的小镇上实现了灵魂的救赎与美丽蜕变!
  • 异能管理局

    异能管理局

    一个偶然的机会,正在找工作的雷阳获得了加入一个特殊的机构的机会。异能管理局?没错就是那个监管异能者的机构。
  • 末央之海

    末央之海

    陆海年少时因不满自己父母和自己大姐对自己的打击和伤害,他私自逃出家里去外面独自闯荡,他在外面闯荡了几年,用这几年的时间他也想明白了,自己父母和大姐对他所做的一切,他决定回家照顾年老的父母,可他大姐依旧和以前一样,他父母却对他有了很大的变化,陆海在老家结婚生子一切都是那么的幸福和谐,但当陆海第三个孩子出世后,陆海便开始找各种理由想要搬出去,自己一家四口人生活,不过陆海也加快了自己婚变的步伐。最后两个人又都重新组建了家庭,从此两个人便再也没有了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