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贵州西部的有一座名为邛江的小县城,其间有一镇取名为溪木,溪木镇地势低洼,四周崇山峻岭,万木绫绕,当之无愧是一派勃勃生机的繁荣景地,倘若你是一个粉身碎骨惧不怕的冒险者敢攀上溪木镇悬崖峭壁的最高峰,你一定会由衷感叹这如仙似梦幻般的美丽之地。
从溪木镇去往邛江十分之一的途中有一巨型水库,当地人称龙家沟水库。
何故取名为龙家沟水库,是有来头的,因为这儿曾流传着一个惊心动魄的神话传说,相传几多年前龙家沟水库本是一条很小很小的溪水沟,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一个成年人踩到溪水的最深处里连膝盖都不会打湿,宽不过一米。
而那时,溪木镇还是群山沟壑,荒无人烟。唯有溪水沟有许些人,原因也是因为有这条溪水沟。
人们都依靠这条溪水沟生存,代代哺乳,尽管多年过去了,这条溪水沟仍然清澈洁净,鱼翔浅底,怎么说它清澈洁净呢?
这么描述吧,如果你当时往溪水沟里扔一根针,我马上就可以把它找到,然后扎你一针,我不信你不信。
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祖先有多爱护这条溪水沟,哪像现在的人们,什么素质嘛,都瞧瞧现在还有哪条河能够洗衣做饭。就前不久,一个小孩不小心喝了河里的水,很快被送到医院抢救,幸好抢救及时,要不然就一命呜呼喽。唉,叫人好不愤怒!好像扯偏题了,不过好话不嫌多,该啰嗦时就啰嗦。快点入正题吧,鬼话连篇真烦。
刚才说明了溪水沟清澈洁净,而它的发源地又出自何处呢?
实话实说,没人能回答,因为它取之不尽用之不揭,即使是我们的祖先也无法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答案众说缤纷,而祖先给我们答案则说是从天上的天池而来,相传王母娘娘下凡间巡游,恰到此处,见此处异常莽荒,深感怜悯。
于是王母娘娘返回天宫,在天池迎一股水落下凡间,流入溪水沟。谁料此处正为整个溪木镇的龙脉所在,龙脉吸收了大量的水源精华,迅速向四处升华。
数年间,原本莽荒的溪木镇千树争先崛起,万木恐后重生。当王母娘娘再一次邂逅溪木镇时,眼眸中满是惊喜,这哪还是当年的荒山残地?原来溪木镇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已焕然一新。茂密的绿山大森林间,一条小溪从中穿越,人们依溪而居。人丁兴旺,安居乐业。王母娘娘当时就是那个心奋啊,没想到当年自己举手之劳,竟造化了如此完美的人间仙境。说罢,不舍而去。
然而,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发生了,一个溪水沟村民因为龄大未婚而经常醉酒,还经常悲叹老天对他不公平。
这天夜里,醉酒醉到溪水沟河畔,竟开始辱骂上天,辱骂了半天,便脱了裤子,往溪水沟里撒尿。不知是触犯了河神还是龙脉,顿时山摇地动,电闪雷鸣,仿佛世界末日降临一般,连鬼神都为之颤抖。很快,这事传到了天宫王母娘娘的耳中,她顿时气急败坏,凤颜巨怒,发誓要严惩凡人,于是命天兵在天池开了一个血盆大口,说是将天池中的污水淤泥全部冲下凡间的溪水沟。
霎时天地间,一条乌黑腾洪的擎天柱从天而降,直奔溪水沟,溪水沟转眼间洪水泛滥成灾,声势浩瀚滔天,巨浪此起彼伏,溪水沟的村民们是跪天天不应,跪地地不灵,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无情的巨洪噬虐和毁灭,顷刻间已淹没了溪水沟的人们。
正猫在天宫看灾难片的王母娘娘把这一切尽收眼底,虽然脸上摆出一副“惹怒了我就得死”的得意表情,可心里却是“好像确实做得有些过份”的怜悯心态,可大祸已经酿成,后悔也于事无补。
下一刻,她更坚定了自己的错误,因为她看到成百上千的凡人居然用微小的身体去阻挡巨大的洪流,虽然如螳臂挡车,却深深地打动了她,王母立刻掉兵遣将将天池的污水淤泥迎往别处,但由于女娲补天已经将圣石用完,无法修补天池的血盆大口,只能去龙宫找龙王,最后在龙王的帮助下将大部分水通过地下水和一路向东流的方式流入大海,终于解除了这场庞大的洪滥之灾,溪水沟的人们拜天谢王母跪地赞龙王。
人们终于也意识到了灾难的恐惧性,于是万众一心,掘堤建坝,防止患难再生,渐渐地,溪水沟则成为了一个巨型水库,人们为了纪念那场天灾,于是把溪水沟换名为龙家沟水库,龙家沟水库因此而得名,正是因为龙家沟水库的建立,才有了溪木镇,原因是因为当初溪水沟被淹没后,巨洪顺冲而下,将溪水沟下的一座山峰很快夷为平地,然而地势平稳易于发展,后来人们便在这儿建立城镇,溪木镇就是由此而来。
溪木镇离邛江县只有几公里路程,又是多个小镇贯通邛江的必经之路,所以这里每逢赶集的日子人流量就非常之大,滔滔不绝,连绵不断。
然而溪木镇发展却始终缓慢不前,原因无他,就是找不到可开发的经济来源,相邻的几个小镇不是开发锰矿就是挖掘煤炭,所以溪木镇真是怀才不遇啊,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却无施展拳脚的机会,惜哉,悲哉。
所以,这里的人们只能依靠不多余的农作物自给自足,产量虽然不高,出产的大米和小米都有很多的用途,除了吃外还可以做当地特产,制作方式也是非常独特,但除此之外也有在大山深处种植草烟,大家都知道的,贵州烟酒甲天下,酒中茅台,烟也就是出自溪木镇的,不过也是少数,发展始终很是受影响。
不过溪木镇也开了两个砖厂,但对环境污染实在太大了,也是无人问津。听说曾开发过畜牧业,也就是养猪,然而风华正茂的壮年人们对此有着先天性的厌恶感,于是把畜牧这一重任果断留给了老一辈的人们,而他们,则远走他乡,去往繁荣昌盛之地,开始打工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