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过去了,王猛适应了道观中的生活。这日早上王猛依旧站在了悬崖边上看着初升的太阳,此时阳光柔和,照的半边天通红煞是好看。一个月的无忧无虑让原本羸弱的王猛长得壮了些,忽然听到山路上有人谈笑,眨眼的功夫两个头发花白的老道士出现在眼前,其中一个正是自己认识的清逸,另一个却不认识。
清逸率先来在了王猛身边上下打量着这个少年,看着王猛长了些肉满意的点了点头。另一个老道也来在了王猛近前也是上下打量一番,眼前的这个瘦弱的少年就是左辅星降世,清远产生了怀疑。若是他看到一个多月前刚来的王猛就不是怀疑了,那肯定是直接否定了,这肯定不是左辅。
“师兄,这就是…………”清远一脸疑惑用拂尘一指,后面的字没有说出来。
老道清逸心领神会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的看着眼前的这个瘦弱的孩子,点了点头。
三人进到观中,其他弟子一些在做早饭,还有一些在做早课,见两位师父回来了,都非常高兴。大家吃完饭后各干各的事情,两个老道士也回到了卧房中。原来在那次华山山顶师兄弟二人一番谈话之后,清远讲不过清逸只好妥协,帮助清逸完成他的宏愿。
清逸记得在过年前遇到苻坚时听他说要请先生教习功课,遂写了一封书信交给清远让他下山交予一位故人。
清远看信封上写到李毅亲启,遂道:“这李毅可是那……”
清逸点了点头”不错“
”师兄,我听闻那李毅已经退隐,不问世事了,恐怕请不动他吧”
“你只管把信交给他便可”清逸捋着胡须,颇为自信道。
清远不知李毅与清逸有什么样的交情,不过既然师兄都这样说了,也就照办就是了。
李毅自亦凡世居江东,书香门第出身是东晋三大儒之首,可谓是诗书满腹,就是东晋皇帝想见他一面都不容易,年岁大了李毅便不再讲学了,近十年来李毅有时在家闭门著书,但大部分时间都是游历天下,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远带着师兄的手书下山去请李毅出山,随后清逸也下山去找王猛了。下山一个月清逸把王猛带上山,而清远却还没有消息。
原来清远下山后直奔东晋都城建康去找李毅,来到李府门前,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李家,只见李府大门非常小就比寻常百姓家的稍稍大了一些而且半新不旧,与那豪门贵胄家的气派大门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门两侧书有楹联一对“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门上匾额写着李府,这几个字可谓是字字遒劲有力,把读书之人傲然立于天地的风骨都展现了出来,老道正看得出神,李府内两个手拿木桶与扫把的小斯走了出来,老道清远上前施礼,问道:“请问小哥,李亦凡李公可住在这里。“
一个家丁见这老道年岁不小了,不敢怠慢上前还了一礼:”老道长,这里正是李府,不知道长有何事。“
”我千里条条赶来,确有要事拜托李公,劳烦小哥代为通传一声,就说华山旧友前来拜会。“
清远与那李毅并不相识,旧友只是托了他师兄的名字罢了,清逸一生只有早年随师傅在观中修行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江湖游历,为人豪爽知识渊博早年游历结交了一帮朋友,可谓是三教九流皆有好友。
那小厮见老道说了要事不敢怠慢急道:“道长来得真是不巧,我家老爷出门访友去了,归期未定,道长若有急事今公子在家,我去帮您通报一声。”
”哦,那就不必了“清远一听李毅不在家,知道自己这趟建康是白跑了,师兄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将信交予李毅本人手中不可让人代转。看来自己只能打听李毅下落,前去寻找了。
那小厮见清远有些为难要走又不想走遂上前一步道:”道长若有为难之处,不妨把事情告诉我,我帮您转告老爷,若是道长不放心,可告诉公子帮您转告。“
清远听后没有接小斯的话茬,那小厮一见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
”那小哥你可知李公去往何处访友了。“
”小人不知,公子可能知道,我还是帮您通报一声吧“
”那就有劳小哥了“老道清远抱拳道。
”道长不必客气“说完这小厮转身向门内小跑而去。
不一会的功夫一位翩翩少年郎走了出来,清远一看年纪在二十出头,浓眉大眼,天生富贵相,头戴青丝诸葛巾,中等身材,穿着朴素不慎奢华,腰间佩玉,在一生阅人无数的清远看来这位公子也是上等人物了。刚刚那小厮跟在他后面,看来这便是李家的公子了。
那李公子是李毅在不惑之年得的儿子,年纪最小,遂取名为季清。李季清正在屋内读书,一位小斯进门报道:”公子,府外一位老道长要见老爷。“
李季清听后放下书,看着小斯淡淡道:“老爷不是出门了吗,你去回了那位老道长,就说老爷不在家,要他改日再来吧。”说完又看起了书。
“公子,我说了,可是那位道长好像找老爷有要紧事“
“有要紧事?“李季清又放下书,沉思片刻对着小斯道:“你以前可曾见过这位道长”
“面生,不曾见过”那小厮低头想了一下,回禀道。”我还说若有要紧事可代为转达,那老道长没有答话,我也就不好再提。”
“对了,那道长问了小的老爷的去处”
”你怎么回答的”
“小的说不知,公子在家可能知道”
“老爷行踪我怎会知道,你去回了道长吧,就说我也不知道,以后谁来都是如此回答,退下吧”李季清修养甚好听到下人把自己供出来了也只是眉头微皱转瞬即逝,随后对着小斯淡淡说了句。
“公子,我看这位道长不是一般人物,您还是见一见的好”那小厮听了李季清的话没有动,仍是恭敬站立着。
“哦,不是一般人”李公子颇有些玩味地说着,自家虽是读书人家无钱无权,但是就算东晋皇帝自己也随父入宫见过几次,世间有权有势之人皆是府中座上之客,这小厮也是这般人物见多了,今日竟说出这样的话,看来这老道士并非那满身铜臭利欲熏心的人物,这般人物自己今日倒真要见上一见。
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见很是得体,便和小斯向府外走去。来在府外只见台阶下站着一位老道士,头插龙头木簪,须发白多黑少,面色红润看不出年纪,身穿白色锦袍上绣云纹仙鹤图外罩黑色褝衣,脚下踩着一双黑色白底软靴,手拿拂尘,好一派仙风道骨。
李季清见此道人定不入凡流,赶忙上前行礼,老道也回了礼。李公子便邀清远府中一叙,二人来到府中,清远一见院中房子都是半旧不新,倒是安静十分清幽,来在会客厅内二人席地而坐,李季清吩咐下人上茶,老道用余光扫视着屋子,屋内摆设十分简单,除了书架和书,只有这火盆是个物件。让不知这家主人身份的人看到定会以为主人家寒酸至极,老道想来定是读书人清高,不愿花时间在屋子的装饰上。
“我家简陋,道长勿怪。李季清先打破了沉静的气氛,双手将茶端到了清远面前。
”李公子,此处甚好,环境清幽,甚合我意“
”我家祖辈一直生活在这里,家父念旧,房子就一直没有动过”
老道点了点头,喝了口茶“好茶”
“不知道长在何处仙山修行啊”
“贫道在华山修行,弹指间已经七十春秋,实在不值一提,现在倒是很是羡慕你们年轻人”华山是有名的仙山,李季清听了老道如此说知道他是恭谦之语,倒是已经七十春秋惊了他一下,眼前的老道长已经过了古稀之年了,却比花甲之年的父亲看着还要年轻,当真是奇人。
”道长是来找老爷的“
“不错,贫道有要事要和李公相商”
“道长有所不知,我父外出访友,归期不定,道长这次可要白跑一趟了。”
见清远低头喝茶并未言语,又道:“如是要紧事,道长不妨告诉我,家父回来,我一定转告。”
老道喝着茶听后笑看着李季清道:“多谢公子一番好意,可是天机不可泄露,恕贫道不能相告。”
“原来是这样”李季清听后不免有些失落,端起茶杯来。
“公子若是知道李公去往何处,告知贫道,贫道感激不尽”
“这……好吧,家父去往北燕访友去了,道长可往邺城去打听”
“多谢公子,贫道还有事在身,就不多打搅了,告辞”老道听完后起身告辞。
李季清虽再三挽留,但知老道去意已决,也就不再相劝了,将老道送至府外便回去了。本来李毅临走前特意嘱咐不论谁问起来就说不知道我去往何处,也不知归期,李毅早早归隐经常外出也是避开这纷乱的朝局,各方都想拉拢这位年高德劭的大儒为己用,连当今皇帝也不例外,李毅厌烦朝局混乱,遂选择避世。虽然平时也见那些达官显贵,不过是逢场作戏,虚与委蛇罢了。他还经常告戒几个儿子,君子当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理,遂当起了闲云野鹤。
李家无一人在朝为官,也不问朝中事,今日见老道非朝中人,又感觉看老道十分顺眼遂告诉了李毅的行踪。他还不知道这将为李毅招惹上一个推都推不掉的麻烦。
清远在去燕都的路上都在感慨师兄的眼光真是独到呀,看那李府中人个个是知书达理,非那眼高之人,李家公子更是人中龙凤长大前途不可限量,在看李家宅院,十分古朴清幽,毫无当世奢华之风气。那李公我虽为与之谋过面,但想来有如此家风定是非凡之人。
来在燕都邺城,清远仿佛回到了长安,这两国都城与那东晋都城相比实在不一般,这燕都穿异族服饰之人比那汉人多,而在东晋都则是另一番景象。这两国毕竟是胡人建立,而那东晋自称继承汉统。
经多方打听清远终于在一个小院找到了李毅,这李毅为人低调,好不容易才打听到他的下落,这宅院在邺城十分不起眼算是平民百姓居所,环境倒是清幽。李毅的这位好友也是当世有名的儒生,本要接李毅家中居住,可李毅脾气古怪不肯前往,那家主人也是有钱人家,便带李毅看了几处豪宅,可李毅偏偏看中了这套宅院,拗不过这个小老头,只好答应他了。
清远来到这简陋宅院的门前,打量了一番便上前敲门,不一会儿一个面白稍带些病色的年轻人开了门,老道会些医术一看就知此人得了重病,还未开口,那年轻人便先开了口抱拳施礼道:“不知道长找谁。”
既然人家问了起来,老道也顺势施了一礼道:”李亦凡李公可住这里。“
”不错,道长是来找家父的?“李公子有些疑惑,父亲什么时候认识修道之人了,他不最是痛恨那些假借修道之名骗人钱财的道人吗?
老道清远刚才只顾看这眼前之人面带病色,现在细细看来这年轻人与那李季清长得还真有些相似:”我从四公子处得知李公前往邺城访友,故一路打听寻到此处“
原来是从老四处打听而来,既然老四告知了父亲的下落,看来眼前的道长不是一般人物呀,李家公子沉思着。
”不知公子大名“清远道
”我排行老二,叫仲清“
”原来是二公子,失敬“
李仲清看着道长有些年纪了,还这般客气,顿时有些不好意思,连忙道:”道长客气了,不知道找家父有何事。“
”确有要紧事,请公子代为转告,就说华山故人来访“
”道长稍后“
片刻之后,一个精瘦的老头从院内走出,身后跟着连个人,其中一个便是李季清,另一个比他年纪稍大,与他颇有几分相似,看来也是他的兄弟了。前面的老头就是李毅了。
李毅在屋内品茶看书,听得二儿子来报,华山旧友来访,开始还在疑惑,我华山无友哇,想了许久终于想到了清逸,那是他二十几岁时,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游历天下认识的好友,这位好友知识渊博,为人谦和,李毅是十分钦佩,几天的同吃同住,一通交流争辩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可是自此一别之后两人再没见过,如今已过去四十几年了,若是他还活着那已经是八十几岁了。李毅想到此有些激动,紧握手中的茶杯,眼圈有些微红,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这位旧时好友。
李仲清看到父亲的激动有些不解,因为他很久没看到父亲如此表现了,自从父亲成了儒家大宗师后基本是很难再有事情能打动父亲的心了,就算是去见皇帝,父亲也是古井不波。今日一个旧友竟能让父亲如此激动,看来这位朋友真是不一般呀。
李毅整理了一下衣服,感觉十分得体遂带着两个儿子出门迎客了,来在门外李毅见了清远有些疑惑,老友在哪里,眼前之人自己不认识呀,但还是上前施礼:“是道长找我”
“不错,华山故人特托我带书信一封,交予李公”清远也没有绕弯直截了当的拿出了信。
李毅接过信,一看上面字迹确实清逸所写,虽过去四十年。但他的字迹李毅仍是记忆犹新。
由于太高兴,让客人在外面站了这么久李毅有些过意不去了,赶忙将清远请到府内,二人落座,命人上了茶:”不知我那故友一向可好。”
“我师兄一切安好,多谢李公挂怀。”
李毅听了微微一笑点了点头,遂打开了手中的信。
信中写道“李毅吾友见字如面,你我一别四十余载…………”
李毅看完信脸色有些沉重,清远看在眼里却没有作声,李毅想了想随后对清远道:“劳烦转告我那好友,就说信中所言李某应了,明日我便前往长安。”
清远一听大喜抱拳道:“我这就回山转告师兄,告辞。”
两位李家公子,上前阻拦,希望清远多待片刻,清远已有要事为由拒绝了,李毅也没有阻拦。
清远刚走到门口突然想起李家二公子有病在身,遂回去问一下,可请大夫诊治了,若没有自己会些医术倒可帮助诊治一番,遂回头对李毅道:“见公子身体有恙,不知是否请人看过。”
“道长慧眼,犬子上月身体感到不适,请了大夫,吃了药不见好,故此借访友之际特带小儿前来,请那赵吉赵神医诊治,怎奈赵神医上山采药不在家中。故此,小儿之病尚无人诊治。我正为此发愁呢。“李毅满面愁容,李仲清自小聪明是他最看重的儿子。
”贫道不才与那赵神医学过些医术,李公不弃,让我为公子诊治一番如何?“
李毅听后大喜赶忙让清远替李仲清诊治,清远的医术也是了得,与那赵吉是忘年之交,经常在一起探讨医道,两人是互相钦佩。
清远为李仲清诊治后对李毅道:“公子身体不碍事,有些气血亏虚罢了,我开副方子,吃后就无大碍了。”
李毅听到儿子没事更是大喜,赶忙谢过清远,李仲清也赶帮忙拜谢。李毅写好方子对李仲清道:“公子切记,不可再过渡劳思了,否则积劳成疾恐难根治。”说完便离开了,李毅等人相送。
李毅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好强心思重,却没想到会导致劳思成疾,随后嘱咐一番,让其回家静心休养了。第二日辞别好友他与长子坐着车前往长安。坐在车中李毅脸色沉重,李伯清不知为何前往长安,但看到父亲凝重的脸色不敢搭话,两人静静的一路前行,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