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两块黑冰皮挖出来就相当于又钻了两根冰芯,不过这样也好,能够考查的材料更多了,冰原之行到此就结束了。
“你们不要抓点什么动物吗?”我意犹未尽地说。这么好的飞行器就装了那么点儿冰芯?至多再加上一点黑冰皮,这根本占不了多大的空间。“可惜了呀!”我感叹道。
“这么荒芜的地方动物密度太低了,很可能收集不到足够的样本,如果硬要抓够数量的话,那对群落都会有较大影响的,这种生态系统是很脆弱的,抗干扰能力极差。”斯塔尔巴夫说道。
“那沙漠呢?我觉得动物密度也很低呀!”我说道。
“沙漠可不一样,在表面,可能是不毛之地,但在地下,你不也看到了吗?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沙蚁群发展的那么壮大。沙漠下面的水源可以被涵养住,就能维持较复杂的生态系统。”斯塔尔巴夫动听的说。
我想了想,问道:“那冰原下面呢?似乎温度也比表面要适宜,没有那么冷,也应该比较适合生物生存吧?”我把两者做了个类比。
“你这个思路非常正确,两者确实可以如此类比,但冰原的环境实在是太严酷了,气温太低,冰层的厚度达到了几百尺甚至上千尺,在如此厚的冰层内,温度都是极低的,有时候连二氧化碳和氨都会变成固体,光那些自养型生物的生存就举步维艰,就更别提异养型生物了。黑冰皮是少数几种能够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生存的生物,所以我们要多多研究它们,看看它们还有没有什么不为人所知的秘密。”海因塞既肯定了我的想法,又向我解释了这里生物匮乏的原因。
参观完了冰原,下一站就是海洋生态系统,这可是最复杂最具多样性的地方,在那蓝紫色的海水之下,有一个非常美妙的世界,很多人都很向往这里,很想一睹海洋的风采,我们等待这一刻也很久了,这是实体世界的真正海洋,而不是模拟器里的虚无世界。
斯塔尔巴夫继续陪同我们参观海洋,而海因塞则不能再陪我们了,她并不负责海洋的研究,据斯塔尔巴夫说,海洋研究这种热门领域是大家都在争夺的,海因塞是个与世无争的人,不想搀合进去,所以只好去研究冷门了,要是她真心要去竞争的话,凭她的实力和颜值,又有什么办不到呢?
“我们的谈话你们可要保密哟,海因塞可不想有人揭她的短。”斯塔尔巴夫俏皮地说道,俏皮中却带着优雅。
“只怕你对谁都是这么说的吧。”我直接揭了斯塔尔巴夫的“短”。
“哎呀,不要说出来嘛,给我留点面子不好吗!”她有点儿娇羞,等于是承认了我的猜测。不过现在发现,这1号国家的人娇羞妩媚起来也很美呀!
“不过你说的这些也不算是短处吧,潇洒淡泊不是好事儿吗?”我问道。其实我是很欣赏海因塞的,觉得她如此的优雅高贵,魅力无限,学识渊博,是我学习的对象。
“在你们2号国家,这也许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可在我们这里,高手们都崇尚竞争,以竞争为荣,海因塞主任的这种回避态度只能让人觉得她软弱,虽然我知道她是想去研究人们不感兴趣的地方,但也就是我还有少数几个人能理解她了。”斯塔尔巴夫惋惜的说道。
“别贴标签,一个国家那么多人,怎么可能统一价值观?不过我觉得潇洒一点也不错呀,再说了,海因塞这是不想丢下对冷门领域的研究,她其实是很高尚的。”我说道。
正当我们私下里聊着的时候,海因塞说道:“小秦,你是不是又说我坏话了?”看来斯塔尔巴夫是“惯犯”,这不,都被海因塞找到规律了。
“没……绝对没有,我怎么会说您坏话呢?”斯塔尔巴夫违心地说。我听了都觉得好笑,儒馨也不禁莞尔。
“唉,我也不追究了,我们就在此别过吧,下面还有更精彩的生态系统等着你们去参观呢,有小秦陪你们,服务质量绝对有保障,你们尽情地去体验吧。和你们在一起的这一段时光我也很开心……哦,对了,要是新的研究成果出来了的话我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研究报告上也会署上你们的名字,毕竟你们也是见证者,还给我带来了好运。后会有期!”海因塞动情地说道,整个人变得“炽热”起来。
“和你一起探索世界我们也很开心,不要说得和生死离别一样嘛,我们又没生活在实体世界,想见面还不容易吗?随便开个场景不就好了吗?再见!”我回应道。
“哈哈,你说的对,我们随时都能联系、见面。”海因塞笑着说道。
“很高兴认识你,再见!”儒馨优雅从容地打了个简短的招呼,她的动作给人赏心悦目之感,真是美呀!
“再见!”海因塞回答道。她似乎对儒馨有别样的“反应”,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出来。
告别结束之后,我们顺着斯塔尔巴夫的指引来到了另一处工作台,见到了另一位研究人员,这人长得白白净净,身上点缀不多,似乎是想给人传达一副干练的感觉,但是这也太单调了吧?我反正觉得这种形象不太好看,很不自然,有一种苍白的感觉,这人火候不够哇,装逼不成变“异类”,而且她也没有用嗅觉文件进行形象修饰,这第一印象实在是不咋地。她的个人主页和标签简报依然是不可见的,看来这里的人对个人隐私都很在意嘛!只不过斯塔尔巴夫刚刚“泄露”了那么多海因塞的“隐私”,海因塞也没有过分追究,还是海因塞大度,对这些事情看得也不是很重。
隐私这玩意儿,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在如此发达的信息化社会里,想要保全个人隐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任何地方都可能泄露隐私,与其费尽心机地保护那些没什么实质内容的个人隐私,还不如多公开自己的信息,与别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利用好个人信息做自我宣传,提高知名度。把个人主页锁起来别人怎么了解你呢?如此遮遮掩掩,搞得别人对此很感兴趣一样,这就是对自己自信过头的表现——别人不会过于在意某一个人的,别把自己想象成焦点中心。
1号国家的人显然认识到这点的人不多,都喜欢把自己捂的严严实实,就像别人对她们的私事非常感兴趣一样,她们又不是明星,那儿来的自信?我只能说她们是矫情。那些没有利害关系的信息,公布出来有什么关系呢?哎,可能这就是文化差异吧,想到头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
“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负责海洋研究的桐利尔主任,她主管所有海洋研究相关事宜,你好,桐利尔主任!这两位是贵宾参观者,分别是儒馨女士和创宇女士,带她们去看看海洋风光吧,让她们玩的尽兴!”斯塔尔巴夫对我们双方都做了介绍,原来这位做作的人名叫桐利尔呀,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不好,没什么兴趣和她深入交谈。
听到了斯塔尔巴夫的介绍,这人一脸笑容,面色和善地说道:“你们好,尊敬的客人,我是桐利尔,你们直接这样称呼我就行了,我负责海洋生物研究,接下来就让我带领你们领略一下实体世界的海洋风情吧!”她娴熟的表演着,我看着就觉得“虚情假意”。
相互打了招呼之后,我们跟着她走向海洋,这次海洋体验所使用的设备居然和我们在冰原中使用的一样,就是那种多功能科学考察飞行器,只不过现在它正处于水中,通过工作台的显示,我们能看到它现在的状态,当然这只是一个模拟状态,我们并不能站在外面的“第三方”角度观察这个多功能科学考察飞行器,所以只能使用拟态。读数显示水深30尺。
“多功能科学考察飞行器是不是你们的主力科考设备呀?海洋考察怎么也用了多功能科学考察飞行器呢?这东西在水里用起来也方便?”我问道。我的数据库里面还没有关于它的资料呢,最新的“情报”也是在参观冰原的时候获得的。
“因为它是多功能的呀,正如它的名称所表示的那样!”桐利尔微笑着说道,她倒挺有幽默感的。“它不光在天上灵活自如,在水里也能胜任工作。”说着她就在水里开动了“飞行器”,一阵湍流从视野里掠过,逐渐就恢复了正常,幽蓝色的海水里隐约有几丝光线穿过,忽明忽暗的,让这片昏暗的世界有了些许光亮。举目望去,满眼都是移动的“东西”——各种或大或小的海洋生物。
“现在是30尺深,生物多样性已经大为减少了,要是在更浅的地方,动物植物都会更多。”桐利尔麻利的说道。说着她就开始操作“飞行器”上浮,一路上的景色越来越亮,水的颜色越来越浅,从透着紫色的幽蓝变成了淡蓝色,水面上波浪涌动造成的粼粼波光也能够“倒映”下来,在浅色的海床上留下了上演了一出光影大戏,潜深已经变成了5尺。从海平面道水深15尺可是海洋动物最多的地方,在5尺深的地方充满了快读游动的鱼群和顺着海流摇曳生姿的海洋植物,海底丛林中的植物时不时地摇摆“树枝”,各种形形色色的动物在林间穿行,或者在躲避掠食动物的追捕,或者在觅食,或者在清扫身体,又或者在求偶交配……干什么的都有,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就觉得很舒服,比那些荒芜的地方丰富多了,但我觉得这只是数量上的差别而已,它们遵循的是同样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