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沙漠里的土壤取样完毕之后就要对生物进行取样了准确地说,是对生活在沙漠地下的动物进行取样,因为地表附近的生物是很容易监控的,而埋得越深就越难做到实时监控。
“到哪儿去收集动物样本?”我问。
“就在这儿,原地。”斯塔尔巴夫简练地说。
“可这附近没什么动物活动的痕迹呀,难不成地下有很多?”我问。
“就刚刚收集到的土壤样本来看,地下2尺深的地方含水量已经足以支持生物生存了,样本中也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海因塞陈述道。
“你们这样收集样本有什么意义吗?2尺深的地方肯定有些水分存在呀,看不出你们向我们演示收集土壤样本对于研究有什么意义,而且,动物样本你们还没收集够吗?”我继续问。
“瞧你说的,知道什么叫学无止境嘛?研究和监控也是没有尽头的,生物嘛,发生什么都有可能。”斯塔尔巴夫说道。
“本来这些事情是没什么稀罕的,自动运行的设备大量存在,只是没有人工介入而已。我们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可以让人们贴近实体世界,亲身参与到实体世界中,因此这里才能如此火爆,深受广大游客喜爱,你刚刚不是也很享受吗?”海因塞说道。
“呃……”我哑口无言。
“其实你说的也没错,这些演示内容意义都不大,全是些可有可无的琐碎项目,但对于想要亲身尝试的游客来说,这是最稳妥的选择,你说呢?总不能让你们操作高难度的项目吧!”她补充道。“即使换做我们这些训练有素的人,也不比自动运行的专门化程序更强,所以我们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监督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她透露了实情。
“我们只是在想挑战自己的时候才会人工介入实体设备,不过海因塞主任的水平真的很高,比那些自动程序都要强。”斯塔尔巴夫说道。
我“哦”了一声,算是回应。仔细想了想,觉得即使是这样的“低级趣味”,也比空洞的虚拟世界精彩,人也就释然了。
“接下来你就好好看看主任是怎么抓动物的吧。”斯塔尔巴夫说。
“对呀,现在是空无一物,怎么找动物呀,尤其是那些非恒温动物?”我问。
“这就是体现技术的地方了,要凭经验判断哪儿最容易出现动物,然后再到那里去蹲守,而经验是需要积累的。”斯塔尔巴夫说着,看向海因塞。
“哈哈,经验再多也超不过总的数据库,那些自动设备没有经验还不是工作得很顺利?”海因塞谦虚地说。
“这不一样。”斯塔尔巴夫强调。
“行了,我们先工作吧。”海因塞说。她开始操作多条机械手伸入地下,每条机械手上都带有多种传感器,可以捕捉图像、声音和温度信号,这为我们仔细观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据斯塔尔巴夫介绍,上面还有化学信号传感器,可以感知很多种类的物质。当机械手探入地下的那一瞬间,视野中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清了,紧接着,随着波长被调整,逐渐显现出了新的画面,我们能勉强看清地下的样子了——周围全是沙子,温热的沙子,颗粒有大有小,颜色莫辨,机械手在其中穿行,与之摩擦发出“沙沙”的声音。
现在地深1尺,温度已经比地面上低了很多,按照我们惯常的经验来看,这应该是比较舒适的温度,适合生物生存了,可是这里水分却还很少,也许只有那些最坚韧的生物才能活下去,我们在这里也没什么发现。
“你的机器蛇要是在这里就好了。”我对斯塔尔巴夫说道。
“机器蛇的速度可没有车辆和飞行器快,而且它还在执行任务呢。”斯塔尔巴夫回答说。
“就现在吗?”我问。
“对呀,就现在,我的一个并行进程正在操作。”斯塔尔巴夫说道。
“哦。”
……
到了地深2尺的地方,温度就没有剧烈地降低了,只是稍微比地深1尺的地方低了一点儿,与此同时,土壤含水量却快速上升,已经足以支持很多种类生物的生存了,尽管此处的含水量依然低于非沙漠地域,但已经可以接受了。
“这里肯定有我们要找的东西。”海因塞肯定地说。
“你要找什么?”我问。
“沙漠生态系统的代表性生物,沙蚁。”她简洁地说。
“就是那种成群结队生活的小不点?”
“是的,它们是群居性动物,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王者。”海因塞赞美道。
“在我的记忆里,这种动物即使是一群,数量也不多呀,大概只有几千只而已,几千只这么小的动物是很难玩出什么花样的吧!”我表达了疑惑。
“它们的群体数量确实不如其他蚁类,但在沙漠中已经很可观了,而且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根据我多年的观测,它们的平均种群数量根本就不止几千只,起码大了一个数量级!它们可能是我们在沙漠中最容易找到的动物了。”海因塞解释道。
“哇,看来数据库里的知识也不完全准确呀。”我喃喃地说。
“那当然,数据库也是人编的,或者是自动生成的,免不了错误,数据也不一定能时时更新,不能完全相信。”斯塔尔巴夫告诫道。
“我曾经笃信不疑。”我“苦涩”地说。
“怎么样?现在不再这么想了吧?”斯塔尔巴夫笑着说。
“嗯。”
“多出来看看,自然就成长了。你看,我们已经找到沙蚁挖出的小隧道了。”海因塞和蔼而又略带兴奋地说道。她指着那几条被探照灯照亮的细长“黑线”示意我们注意,这些黑线乍一看根本不像是隧道,因为里面的空间小的连细线虫都爬不过去,对于体型比细线虫更大的蚁类来说,会不会很勉强?
可能是看出了我的疑惑,海因塞说道:“你别以为这些线路太小就觉得不是沙蚁的隧道,它们本事大着呢,我们继续往线路密集的地方寻找吧。”她说着,把机械手的前端变得更细长了,就像是一根听指挥的线,继续深入沙土中探寻,这根线上仍然有传感器,使得我们可以继续接收画面,聆听声音,感受温度。
机械手向着黑线多的地方稳步掘进,黑线果然排布的越来越密集,我们的机械手沿途也不得已破坏了很多条黑线,毕竟空间太局促了,视线也几乎没有,传感器周边全是土壤,探测起来很不容易。海因塞采用的是3条机械手并进的方式,互相都可以监控对方所处环境,这样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这才能从“旁观”的角度看清黑线的排布。
可我们前进了那么久,却一只活物也没看见,沙蚁的影子都没见着,这是怎么回事儿?我提出了疑问。
斯塔尔巴夫一脸轻松地回答说:“它们是很警惕的小家伙,我们弄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它们现在肯定要躲得远远的。”
“那我们现在是要直捣它们的巢穴吗?让它们避无可避。”我问。
“是的,那里是它们绝对要守护的地方,短时间内是不会再跑了。我们现在就是要去那儿。”她说。3条机械手继续毫不迟疑地前进着,可以发现这些黑线越来越粗了,目测里面的空间已经可以容纳单只沙蚁的通行了,线路网也交织的很密,横七竖八的像一条条向着各个方向延伸的管道,这就是它们的道路。
我说道:“现在这种粗细度才是正常的嘛,刚开始那么细,怎么通过的了哇?肯定荒废很久了吧?”
“之前你看到的那些细管子,确实有很多是荒废的,但也有很多是还在使用的,只是使用频率比较低而已。”斯塔尔巴夫解释道。
“那它们怎么在几乎没有空隙的地方移动呢?”我还是不解。
“我们的机械手是怎么在没空隙的沙子里移动的呢?”海因塞做了个类比。
“哦……”我恍然大悟。
“我都说了它们本事大得很呢,它们可以在地下挖土,这个数据库里应该是有记载的吧?”海因塞说道。
“是是是,我给忽略了。”我感觉非常尴尬,丢人丢到国外了……一开始怎么就没想到呢?
忽然,前方的景色出现了细微“扰动”,仔细一看,是一只沙蚁!我们终于发现了第一只沙蚁,在高频声波探测条件下,它浑身明亮,身体分为了明显的4节,每一节都长有一对又细又长的足,足也分为好几节,上面都带有细细的倒刺,头部还带有一对触角,应该是用来在黑暗中探测用的。也许是感觉到了有“异物”入侵,它在黑色的管道中快速地爬着,显得很慌乱,似乎全是都在颤抖。我们也不顾那么多了,直接跟着它,向着它“逃跑”的地方追去,结果在路上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沙蚁。
“差不多是时候了吧?”斯塔尔巴夫对海因塞说道。
“嗯,可以了。”海因塞回答说。正当我想问她们这是什么意思的时候,3条机械手的前端发生了脱离,3个类似球状物的东西从机械手上脱落了,滚进了沙蚁们的通道里,开始了自由行动,紧接着,我们就收到了那三个“别动队”发回的实时信息,视觉听觉温觉信息一应俱全,而那三只机械手就在原处停止了掘进。
“哈,这招玩的漂亮!”我不由自主给了一个赞,“这样就能把对沙蚁的影响降到最低吧?而且在管道里前进视野更好。”我分析道。
“嗯,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给这三个椭球体吧!”斯塔尔巴夫愉快地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