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仔细回味了一番事件的经过,比对了一下数据库,现在才发现刚刚那个被鸟群分而食之的空中“巨兽”学名叫巨氖浮虫,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通常生活在大气层中比较高的地方,鸟类一般够不到,甚至连天气系统都难以打扰它们,因为它们所在的地方太高了,只有偶尔的剧烈天气才会影响到它们平静的生活,比如说刚刚的那一阵风……我很怀疑仅凭这阵风就能有如此功力?不过这也没什么,反正即使被吹下来了在道理上也说得过去,儒馨这样设置并无不妥。
巨氖浮虫,顾名思义,就是身体里充满氖气然后靠空气浮力漂浮在天空中的大虫子,虽然看起来大,实际上是很低级的动物,它几乎没什么智商,体重也很轻,绝大部分都是氖气,所以才能飘在空中,这样看来,那些鸟儿忙活了那么一阵也没吃到多少肉。这种浮虫非常奇特,也比较稀有——它们的体型太大了,要把这么庞大的身体充满氖气,那需要多少气体呀!更何况氖气本身就很稀有。在遥远的古代,它们差点就被人类消灭了,因为人们可以从它们身上轻松的获取氖气,这种气体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制取成本很高,而从这些移动迟缓的大家伙身上提取氖气则非常容易,只要用飞艇撒网就行了,再把这些浮虫拖到地面放气,就能收集到珍贵的氖气了,而这些大家伙只要接触到地面就会死,它们的身体太脆弱了,根本经不起人类这样折腾。
直到后来,制备氖气的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制取成本大为降低,又在别的星球上找到了新的气源,人们才放弃了继续捕捉浮虫,这个时候,母星上的浮虫数量已经很少很少了,少的大家几乎找不到了,基本上是可遇而不可求。
我很怀疑究竟是因为技术进步导致人们放弃捕捉浮虫还是因为很难找到浮虫了所以人们不得不开发新的技术去获取氖气。
随着人们不再捕捉巨氖浮虫,这种生物的数量又上升了一些,而且令人惊讶的是,随着人们进军整个行星系,在做实验的时候人们发现它们还能在新开发的一些殖民地行星生存——只要那里有浓密的大气就行。看来只要没有掠食者,它们的环境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
这场空中盛宴落幕了,我不明白儒馨干嘛要演这一出,是什么用意呢?还是说这只是随机发生的事件,只是碰巧了发生而已?
不过都无所谓,我不在乎,能看到盛景就是赚到。只是,恐怖何在?说好的恐怖感呢?
被这一场盛宴调动起来的兴趣又平息了下去,场景又恢复了之前的平静,换句话说,我又觉得无聊了,于是又开始了胡乱瞎想。
总是困在这里面也不是个事儿呀,难道真的要困一辈子?不会是儒馨忘了做退出程序了吧?她那么细心的一个人也会粗心大意?保不准真是这样的……那可真是悲剧了,这可怎么办呐!
越想越觉得担心,难道这就是害怕的感觉吗?和紧张感有什么区别呢?我还是分不清。不管了,先边走边看吧。实在不行,实在不行……就等待救援吧,要是时间长了我还出不去,儒馨肯定会查看系统的,只要破除了分身障碍,取消不能分身的限制,我就能分身出去然后关闭我在这个恐怖谷中的自己了。现在嘛,完全没有分身,当然就啥也关闭不了咯!想到这里,我就又放下心来,反正肯定是能出去的,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
看着再也翻不起什么花样的场景,我叹了口气,心里呐喊道:“果然不能当试验品!试验阶段就是问题多!”
可是转念一想,我们不当实验品那谁来当试验品?总不能让顾客来当试验品吧?尤其是我们的产品现在还处于调试阶段,必然有很多地方考虑不周,到时候麻烦多还是小事,丢了口碑就不得了了,那以后还怎么做生意?我就高尚一把,当是为事业献身吧!
之后时间又过了一个半小时,真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要是换做平时,我早就不耐烦了,可是现在,我也没别的地方可去,只有在这个场景里到处闲逛,拨弄着眼前可以拨弄的一切,哪怕是一根小草,一棵小树,一片树叶,一截树枝,我都要用手仔细抚摸一番,体验触摸的感觉,这感觉来得很真实,我在虚拟空间里几乎用不到触觉,所以多用用这种感觉也不错。
能用到嗅觉的场合也很多,湖水的淡淡腥味,泥土的芬芳,以及树叶散发出的种种气味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嗅觉这种感觉在平时也就是闻闻别人得体味如何,除此之外就没什么用了,整个虚拟世界里,也就是在公园中还能经常接触到嗅觉信息,其他地方主要以视听信息为主,毕竟,同样的信息用以气味的方式表达所占用的存储空间远大于视觉或听觉形式的信息,也就是说,这样是不经济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到底过了多久我已经懒得去记了,我已经逛遍了这个场景中的每一个角落,当然,天上我是去不了的,因为我不会飞。该看的都看了,该赏的都赏了,我连一只小爬虫都没放过,只要在我目光所及的范围内,我都会仔细“品读”一番,都会尽力抓住哪怕是那么一点点新鲜感。
实在是没什么可看的了,我就坐在湖边发呆,湖面上微波荡漾,时不时吹来一阵清凉的风,这种感觉还不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吧,发呆也是蛮舒服的。
盯着水面,看见偶有几只小飞虫划过湖面,留下一朵朵小小的涟漪,我忽然想到,我还没有探查水面以及水下呢!
对呀,这也是一块巨大的空间呐,水体面积起码占了整个场景的三分之一,我一开始怎么就没想到到水中看看呢?
这顿时激发了我的兴趣,我立刻起身跳入了水中,只听见“噗通”一声,我的身体接触到了水面,进入泡入了水中,整个湖面被我搅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浪花,一圈圈涟漪向外扩散,越远的地方波动就越小。整个人浸在水中,只露了个头在水面上,感觉来了个透心凉,瞬间清醒了不少,漂在水里我也不知道怎么移动,只是双手不停地拍打水面原地扑腾着,这就很尴尬了,移动不了身体算是怎么回事?而且动作还不能停下来,一旦我的脚和手停止扑煽,我整个人就开始下沉了,而我的身体下意识就重新开始蹬水,以阻止身体沉入水里。
我就这么傻乎乎的在水里泡了好几分钟,我的身体能感觉到水的流动,水环绕着我,我也感受着水带给我的阻力与浮力,与此同时,我感觉到水似乎越来越凉,身体对这种“清凉”也越来越不喜欢,没错,我已经能体会到身体的态度了,一具皮囊也是有喜好的,比如,它不喜欢沉入水中。
总是泡在这里也不是个事儿,我得想办法移动身体。于是我开始尝试各种姿势,什么飞鸟式,奔跑式,野兽式,舞蹈式,圆圈式……我慢慢学会了在不影响蹬水的情况下尝试各种各样的姿势,手脚向各个方向蹬水,看看哪一种方式最有推进效率,同时还不会让身体下沉。
最终,经过多轮尝试,我找到了几种比较合适的“水上运动”方式,按古话说,这其实就叫游泳。哎,都怪我没有学习这种技能,搞得我到了这鬼地方还得自学成才,本来下个综合数据库就完事了,多简单呐,哪用的着像现在一样还要亲自尝试每一种姿势……果然还是多学几门技能傍身比较好。
我以最快的速度在湖里游泳,到处乱转,由于水面上没有什么遮挡,我的视野良好,一下子就能看很远,所以不一会儿,湖面的景色我已经全部看清楚了,而且比在岸上看的更细致,一切都是那么平静。那么,水下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数据库告诉我们,人类不是水栖动物,身体结构并不适合在水中生活,我们的祖先主要在岸上活动,只是偶尔下水游泳,或许是打闹,或许是逃命,或许是洗澡,或许是捕猎……潜入水中的话就无法交换空气了,时间一长就必死无疑,那么,我要不要作死一回呢?反正这只是一副臭皮囊,死了拉倒。
这么说,我就可以体验死亡的快感了?想想我都觉得兴奋,这是我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资料里都说死亡是很可怕的事,我也有点紧张,然而一想到这是个新鲜事儿,我还是不由自主的兴高采烈起来。
这么想着,我一个猛子扎入水下,向着深水区游去,我有规律的摆动身体,手脚并用地划着水,推动着我的身体前进,向着下面的漆黑一片游去,一开始的景色还算敞亮,我能看到一些个头很小的鱼在水里快速游动,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水生虫类出现在了我的视野中,都么有什么鲜艳的颜色,水藻也是呈暗紫色的,就是那种接近黑色的暗紫色,可以充分吸收一切射入水中光线。
随着深度的增加,我感觉这个水也越来越浑浊,里面混了很多泥沙,奇怪的是我在湖面上却看不出来,当时看过去还觉得水质很清澈,只是深不见底而已。现在嘛,经过我的亲身体验,发现这个水确实深不见底,然而水质却远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好,湖泊里面含的杂质就是要比海洋中的多,这些浑浊的杂质非常干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