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平线法律事务所,工作报酬是按日结算的,我每天的固定收入有15积分,加上每一天系统赠送的5积分,一共有20积分;除了固定收入之外,还有绩效报酬,这与工作业绩有关,数额不定,以我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月的经验来看,每十天平均可以领到差不多50积分,根据单位的章程,我们还有年度奖励,但我才工作了一个多月,还没有享受过这种福利,据我的那些老同事们说,年终奖倒是还不错,可能可以领到200积分。但是,即便如此,这个收入在整个社会里只能算是中低水平,如果按这个速度积累财富,那要何年何月才能实现愿望呀!好在我一开始就没把这工作当做终身职业来做,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积累经验,人绝对不能在社会里游手好闲,否则就难以积累到宝贵的经验,经验和阅历对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决定性影响——大部分数据库都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阻碍的学到海量的知识,那么如何区分人的能力高低、品德优劣呢?
那就是看一个人的经验阅历是否丰富,她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深刻,对技能的掌握是否娴熟,悟性是否较高,创造力是否优秀,品德是否高尚,思想是否深远,等等。正是知识量以外的东西决定了一个人,决定了她会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除了这一份正式工作以外,我也会在各种场景中做做任务,赚取一些积分,比如在公园里清理信息垃圾,在公告栏更新通告,解一些复杂的函数,试用某些程序,等等。这些都是小打小闹的事情,单个任务赚取的积分数量也不多,但是胜在数量多,可以一直接任务、做任务,积分数量能够积少成多,而且可以多进程同时推进,不影响别的事情,和正式工作不冲突,今天做几个任务,明天做几个任务,赚到的钱甚至不比正式工作要少,只要能接到活计就可以立即去做。像我这种水平,平均一天可以赚到15积分左右,要是能力更高、更勤快,赚得就更多。
在接任务赚积分之外,还有一些“偏门”可以赚到积分,比如在社交媒体上赚取人气,形成名人效应,靠粉丝来牟利,那些拥有“群众基础”的社会名流,能够很轻易的就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推销出某些产品或者服务,只要她做的“有艺术”就不会让人反感,就能利用粉丝经济赚大钱。这种方法好是好,可是对于我来说完全不适用,我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的粉丝数量都少的可怜,例如,我在占新的粉丝数量仅为50327个,比起主流水平那是少多了,我可能不太会吸引粉丝,这是为什么呢?根据魔镜的评价,我的魅力明明还可以呀,得到了良,那为什么我的受关注度那么低呢?怎么才能经营好自己的朋友圈呢?我查阅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学习了很多攻略,但效果都不显著,真是一件烦心的事情呐!
粉丝经济之路走不通,从事的也不是什么高收入工作,做任务打零工也赚不到大钱,我的前途貌似不容乐观呀!赚钱真是件烦心的事儿,原来无忧无虑的生活多好,现在是为了钱而忙得团团转,可悲呀,再这样下去连初心都要泯灭了,我还能不能向着目标坚持下去?无所谓啦,走一步算一步吧,能坚持到哪儿就算哪儿,过日子嘛,不要强求,舒心就好。上学的时候看了那么多文献,看了那么多案例,我觉得人要是太执着了心理就容易失衡变态,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著名的狂人。
我总觉得我把目标定的太远大了,实体化,这个世界里一共又有多少人真正实现了实体化呢?我并不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我在历次测试中也只是得到了中等偏上的评价,比我厉害的人多得是,她们都还没实现实体化的远望呢,凭什么我就能实现的了?我时刻告诫自己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要对前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可是,虚拟化的世界真是无聊透了,人们每天几乎做着相同的事,处理的同样的工作,讨论着曾经被讨论过无数遍的话题,制造着不能更无聊的噱头,我们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人造的,是不真实的,无论是大海、高山、丛林、湖泊、沼泽、草甸、冰原,还是城市、乡村、街道、港湾……这一切的景色都是我们模拟出来的,仅仅是一串串数字代码而已,我们本身又未尝不是数字呢?每当想到这里,我又是一阵“神经错乱”,一下子分不清虚拟与现实了。每当这种感觉袭来,我就坚定了我要实体化的信念,我不想这么浑浑噩噩、不清不楚的生活,我想要一个清晰、直观、明了的生活,而不是这种模糊的、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的生活。这条路即使一下子难以达到终点,我也要一直走下去,尽我所能,如果实在是因为能力不济而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也没关系,起码心里能够得到安慰。尽管这种安慰本身也是自欺欺人,不过感觉上会好很多。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人的思想真是奇怪,一件事情结果不变,仅仅是思考方式发生变化,心境就大不相同了,真有意思。
这种无聊的生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哇?弄得我心烦意乱,实体化的门槛实在是太高了,就我这样,根本达不到嘛。得想想别的办法。可是,能有什么别的方法呢?我要是能想到那别人说不定早就想到了,我在整个世界里转了这么久,查遍了网络的各个角落,逛遍了各种场景(自认为),也没发现过有什么捷径呀,看来目前并没有什么能够降低门槛的方法。真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啊!
不过,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既然没有人做成过,那我就来试试嘛,这不是很好的创业方向吗?万一成功了呢?我可以朝着降低实体化门槛的方向进行创业尝试呀!欧耶!我真是太聪明了,这才叫创新嘛!新鲜的东西才有趣,我们本来就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可是,我们平时追求的那些是什么样的新鲜事儿呢?全是一些小的不能再小的新鲜事,套用一句古代成语,那就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天天制造一些无聊的噱头,或者刨出不知道沉寂了多少年的话题,只求一时新鲜,一时有趣,过后马上就被人们所厌烦,于是人们又开始寻找和制造“更新鲜”的谈资,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确定了创业方向,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是……是什么呢?我不知道。哎,还是缺乏经验呐,自己从来没有创过业,从那些所谓的成功学著作中也汲取不到多少有参考价值的东西,每个成功人士都是不同的,她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选定方向,然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方向走下去,持之以恒,用心经营自己的事业。除此之外,细节问题就无法考证了,况且她们也不会说。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事物其实只是一个表象而已,深层的东西我们是看不到的,再说,我们也不愿意去关注那些枯燥的“黑箱”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
那我应该怎么开始呢?一没钱、二没技术、三没经验,典型的三无创业,唯一有的就是创业目标,或者说,是创业理想。我就是要为降低人民大众的实体化门槛而奋斗!连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居然能有如此远大而崇高的目标!实体化的门槛一旦降低可以实现多少人的愿望呀!想想都激动。
我觉得当前的明智选择是向朋友请教,说不定她们有一些创业经验呢,说不定还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呢,如果有合伙人与我一起创业那就太好了!人是社会性的,有伴才有意思,有伴就能互相有个照应,创业也更容易成功,好几个人的力量肯定比一个人要强的多。
在这个超级信息化的社会,人与人进行联络是很方便的,随时都可以进行,甚至一直处于交流中也是可以的,比如说我,一直都有“分身”在家中,和父母亲还有姐姐进行交流,我们一直待在一起,这也并不影响我在外面学习、工作,我在每个校友、同学交流群中也留下了分进程,以便实时和同学校友沟通,我们之间的联系是很频繁的。不过有些同学没有这样做,她们没有分出那么多进程处理这些“学友”关系,可能是因为工作占用了她们太多的计算资源,她们要集中精力,所以腾不出分身了。满迪长风就是这种情况,我和她上一次见面还要追溯到十几天以前呢,她现在确实很忙,大单位嘛,赚的钱多,要做的事情就多,这些复杂的事务做起来是很耗脑力的。还有些朋友不太经常联系,她们可不是因为工作忙,而是因为惰性,惰性,惰性,重要的事情强调三遍。
由于交流太方便了,随时随地都可以联系,她们就会因为任何一点儿小事把朋友之间的日常交流往后推,这些人的心理活动估计是这样的:反正随时可以联系,日常问候又不是什么难事,现在暂时不联系那么一小会儿也没什么大碍,她们(朋友们)要是有事的话随时都能联系上我,交流毫无困难,我就先去干点儿别的事儿吧,分配资源守到交流群里多麻烦呐,简直是浪费资源,还不如放松放松大脑,我可没那么多精力去管这些。于是……联系频率就越来越低,再加上她们的这种心态,别人也不愿意主动和她们这些不活跃分子多联系,谁不喜欢活泼、主动、热情的人呢?
还好我不属于这种人,我才不像她们那么不主动呢,我几乎是时时刻刻留守在交流群里,到处都有分身,反正我的工作不算太耗脑力,有空余资源干这些“联络友谊”的事情。我觉得,只有时常联系,朋友的关系才会亲密,才能建立起牢固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