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前,中国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影响之深远,可谓空前,直到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留有它浓重的影子。
朱元璋成为大明王朝第一任皇帝之后,为了确保政权的平稳更迭,他不但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一个人手中,还想方设法加强皇室力量,让二十多个儿子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拥有大量兵力和当地的军事指挥权,企图通过这样的办法来拱卫朝廷,达到世代统治的目的。
然而朱元璋没有想到,他在造福子孙后代的同时,也无意中给子孙后代更给全国百来一。王力的,中政权成。
早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就曾有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王夺藩,就很可能会酿成巨大祸患,汉代的“七国之叛”与西晋的“八王之乱”就分明是前车之鉴。可惜朱元璋此时已经被权势冲昏了头脑,只看到其制定政策有利的一面,非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劝谏之人抓进监牢,囚死狱中。
不过,不管个人强势多么不可侵犯,客观事实总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在朱元璋死后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就不可收拾地猛烈爆发开来。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长子,即太子朱标,因病身亡。朱元璋不听大臣劝阻,立太子的嫡子朱允蚊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蚊即帝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建文帝。朱允蚊即帝位后,釆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为了防患于未然,决定对各地藩王抢先下手。他先强行剥夺了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爵位,然后准备向实力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皇族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帝君臣也清楚朱棣的实力和性格,为确保在削藩过程中不出现意外,建文帝秘密指派大臣监视朱棣,并希望能乘机将朱棣逮捕,不动声色地化解这场危机。然而种种机缘巧合,朱棣探听到了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大臣和朝廷将领,于建文元年七月,打起“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抗朝廷,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最初起兵时,和朝廷雄厚实力相比,力量并不算十分强大,从兵力和所占据的地盘上讲,朝廷都占压倒性优势。但朱棣用兵有方,釆取安远攻近的方略,迅速攻取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以及以东的蓟州、遵化等州县,扫平北平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而朝廷方面,由于朱元璋即位之后大肆杀戮功臣宿将,朝廷已经没有多少富于作战经验的将领,加之建文帝优柔寡断的个人性格,所谓兵力强大却难以发挥作用。双方作战三年,互有胜负,处于僵持阶段。
历史常常以宏大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决定历史走向的,却每每是那些不为后人所注意的微小细节。正在朱棣几乎要绝望放弃的时候,南京宫廷里发生了一些琐屑而致命的变故。建文帝生性多疑,对宫廷太监们态度较为恶劣,而这些对建文帝大为不满的太监,无意中搞到南京城空虚宜迅速南下直取的情才,并成功送达到朱棣手中。于是,事情开始急剧发生转变,朱棣一改攻城略地的做法,放弃许多战略要地,大军迅疾穿过山东,直捣京城金陵。
建文帝做梦都没想到燕军会来得如此之快,顿时手足无措。建文四年的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横渡长江,六月十三,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开门迎降。朱棣进入京城,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成为历史上着名的明成祖,年号永乐。而在燕王朱棣杀进南京城后,建文帝在皇宫突然烧起一场大火之后便下落不明。有人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也有人猜测建文帝从皇宫的秘密地道逃走,落发为僧,云游天下,还有传说他于正统朝曾进入到宫中,生活了好多年后才寿终正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成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一大悬案。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皇帝。他开创了明初盛世,给全国百姓提供了一个安居乐业的大环境。由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而京城南京距离北疆较远,指挥不便,朱棣下诏建造紫禁城,迁都北京,为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明清六百年的政治格局。同时,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他任命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永乐大典》,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他派遣郑和远赴西洋,这起前所未有的壮举,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但朱棣也多疑好杀,好大喜功,不仅在他夺取政权以后对于政治反对派进行残酷镇压和杀戮,以后还建立了东厂,以恐怖手段来对全国官僚队伍乃至普通百姓加强控制,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同时,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时期也得到充分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有些还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造成以后宦官擅权的重大弊病。
小说《大明江山风雨情》即以燕王朱棣与侄子朱允蚊争夺皇权,以及朱棣坐稳皇位后的施政情形为背景。虽然反映这段历史的各类作品为数不少,但本小说的新意之处在于,不但生动地描摹了这段历史时期上层斗争的风云变幻,更通过大的历史事件和背景,着力挖掘人性内在的假丑恶与真善美。本书通过大人的争人的离并行,了决历史向的真正力量,再现一个宏大历史阶段的同时,更突出营造了足以震撼读者心灵的一幕悲喜大剧,使读者看到的是惊动魄的历史,感受到的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相信会给读者留下耳目一新之感。在本书的完成过程中,有幸得到重庆出版的大力,在的。
宋福聚于2011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