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未来的组织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模式呢?本尼斯对1966年之后的25—50年的组织生活从环境、总体的人口特点、与工作相关的价值观念、企业的任务和目标、组织结构、自由结构等几方面进行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展望。企业之间的合作范围将扩大,企业巨头对抗和政府控制的格局导致大企业的优势地位和不完全竞争。人员流动的频率将加快,在职管理人员培训教育会蓬勃发展,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员智力的开发。此时人们会更加理性,更加注重智力和技能方面的投资。人们在工作中更希望全面地参与和授权,希望有平等协作的工作环境,要能够充分地发挥他们自己的工作潜质。企业的任务将变得更加复杂,更难于事先计划。企业领导人重要的不是行使权力,而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企业的目标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和更加复杂,达到目标将有赖于适应性、创造性和革新性精神。由于专业化和专业人员过多,在制定企业目标时会有更多的矛盾和分歧。根据以上的分析,本尼斯认为,未来的组织结构将是有机—适应型组织。它会具有下列特征:
临时性,组织将变成适应性极强的、迅速变化的临时性系统。围绕着有待解决的各种问题设置机构。解决工作问题要依靠由各方面专业人员组织的群体。组织内部的工作协调有赖于处在各个工作群体之间交叉重叠部分的人员,他们身兼数职,同时属于两个以上的群体。工作群体的构成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谁能解决工作问题谁就发挥领导作用,无论他预定的正式角色是什么。
具备上述特点的组织结构或许就可以称为有机—适应型组织,而且,这种组织体系必然会逐步取代官僚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里面,由于工作任务变得更有意义,更具有专业性,也更令人满足,专业人员能得到更多的激励,从而导致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吻合,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协调问题。当人们由于充分认识自然而得以理性地驾驭自然时,没有必要时时提醒他们自省和自我控制。因此,限制和压制不再是未来组织的特征,科学和理性的成就将人们的奇思妙想变成合理和正常的个性表达。本尼斯认为有机—适应性组织结构不仅解决了组织适应环境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冲突的问题。本尼斯在管理思想的研究里是一个十足的乐天派,他凭借其对管理的执著和好奇心为今后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说:“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还想为大家揭示更多的东西。那些没有创造及创造能力的人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来武装自己,只能够适应他人的人将不能脱颖而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尼斯的领导理论和新兴的组织形式的预言,正在逐步地变成现实,这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他的远见和洞察力。
经典语录
组织是一种复杂的,追寻自己目标的社会单元。组织要生存下去,必须完成两项互相关联的任务:(1)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和维持内部系统的运转;(2)适应外部环境。第一项任务要求组织经由某种复杂的社会过程让其成员适应于组织的目标,而组织也适应成员的个人目标,所以这一过程称之为“互相适应”、“内适应”或“协调”。第二项任务要求组织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和交换,称之为“外适应”或“适应”。
由于教育和职务专业化,人们会变得更加理性,更重视智力、技能方面的投入。由于社会的产业化,人们就更加注意“他人”,在暂时的同事和邻居中寻找伙伴而不是依赖长久的亲友关系。由于未来的工作岗位要求独立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教育程度提高导致对自主权的需要,人们在工作中将希望更全面地参与和授权。
技术的发展将创造出一个“按电钮的社会”,但工作不会减少,而会增多;人类的主要活动和任务仍将是解决各种问题;组织适应于环境的过程本身就会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因此,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大量涌现从事服务工作的有机—适应型结构的组织。
由于科技进步的加速,环境将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差别化;各种环境要素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和依存;企业之间的合作范围扩大,巨头对抗和政府控制的格局导致大企业的优势地位和不完全竞争。
管理巨匠观点
《组织发展与官制体系的命运》是本尼斯1964年9月5日应邀在美国心理学会工业企业心理学分部发表的讲话。
本尼斯认为,组织是一种复杂的,追寻自己目标的社会单元。组织要生存下去,必须完成两项互相关联的任务:(1)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和维持内部系统的运转;(2)适应外部环境。第一“项任务要求组织经出某种复杂的社会过程让其成员适应于组织的目标,而组织也适应成员的个人目标,所以这一过程称之为“互相适应”、“内适应”或“协调”。第二项任务要求组织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和交换。称之为“外适应”或“适应”。
作者认为,在当代社会里组织用以实现上述两项任务的工具正是“官制体系”。他申明,使用这个词汇只是为了描述一种组织结构和原则,而不意味着任何暗示,把这种组织工具与卡夫卡在《城堡》中用想象编织出来的腐败官场和毫无思想的民众形象等同起来或加以类化。“官制体系”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发明和创造。在产业革命时期被用来组织和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尔后又由伟大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世纪之文将其总结上升为理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韦伯史诗般的努力创造出的是一种科学上的无价之宝,可是许多辞书和字典却把“官制”“官僚”列为贬义词,然而,从纯粹技术意义上讲,“官制”确已为理论分析和管理实践证实为迄今最有效、最成功和最流行的组织工具。官制体系是最糟糕的一种组织理论,却又是唯一可供采用的理论,因为所有其他理论都试过了,都不能用。
可是,现在该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向官制体系提出挑战的时候了。官制体系在此前给我们提供了“理想”而又实用的组织形式,但是今后不可能继续成为人类组织的主要形式了。因为官制体系组织用来对付内部环境(协调)和外部环境(适应)的方法及社会过程已经完全脱离了当代社会的现实。今后25~50年里,我们大家都将目睹并参与埋葬官制体系。
本尼斯从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旧组织结构的必然消亡和新组织结构的浮现。第一,官制体系实现内部协调的机制及其弊端,当代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家解决协调问题的药方。第二,外部适应方面的问题和最新的理论进展。第三,未来组织的结构和条件。
(一)内部协调问题
组织的内部协调或内适应问题(组织与其成员的互相适应)可以追溯到160多年前就发端了的历史悖论:现代民主个人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是一对孪生兄弟,其中一个强烈要求宪法保证个人权利并极其看重个人情感和个人成长;另一个却要求组织活动的理性化和机械化。简言之,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蚕食着刚刚赢得的个人自由,要让它从属于铁面无私的工场纪律:随着理性和技术的高扬,人的热情和解放却被压抑了;随着组织效率的改进,人的工作却变得无意义和非人性化了。这一现象也正是马克思和其他19世纪的急进主义者研究的主题。矛盾的实质是究竟哪一面更重要:一面是个人的需要、动机、目标和成长,另一面是组织的目标和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官制体系出现了并且成为将人的需要同组织目标联系起来的唯一工具。实现这种联系的社会影响结构是以法规和理性(而不是个人权威)为基础的;被统治者同意服从是因为上司握有正式职位的权力和具备相应的专长和能力。官制体系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靠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武断和感情用事进行管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