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83500000012

第12章 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1)

管理巨匠档案

全名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L.Barnard)

国别美国

生卒年1886—1961

出生地美国马萨诸塞州

经典评介

切斯特·巴纳德(1886—1961),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等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之作。他为建立和发展现代管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人群组织问题上的贡献是最杰出的。

管理巨匠简介

切斯特·巴纳德,1886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贫穷的家庭。1906—1909年期间在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由于拿不到一项实验学科的学分,1909年未拿到学位的巴纳德离开哈佛大学,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

巴纳德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经担任过巴赫音乐学会的主席;帮助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制定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担任新泽西州减灾委员会总监;1942年,巴纳德创立了联合服务组织公司并出任总裁;1948—1952年担任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巴纳德在漫长的工作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而且还广泛地学习了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

1938年,巴纳德出版了著名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此书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之作。

1948年,巴纳德又出版了另一重要的管理学著作——《组织与管理》。巴纳德的这些著作为建立和发展现代管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巴纳德成为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由于巴纳德在企业性质和组织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被授予了7个荣誉博士学位。

代表著作

1922年,《组织实践中的业务原则》;

1929年,《社会进步中企业利益》;

1930年,《为社会服务的大学教育》;

1935年,《经理人员能力的培养》;

1936年,《雇主和职业指导》;

1937年,《关于能力的理论》;

1938年,《经理的职能》;

1938年,《关于经济行为中的理性》;

1939年,《工业关系中的高层经理人员的职责》;

1940年,《集体协作》;

1945年,《经理人员的教育》;

1945年,《伦理和现代组织》;

1947年,《工业研究组织的若干方面》;

1948年,《组织与管理》;

1955年,《企业首先的基本条件》。

管理智慧

巴纳德论组织

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

巴纳德独创性地提出了组织的概念,认为组织是一个有意识地对人的活动或力量进行协调的体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在此基础上,巴纳德又阐述了正式组织的定义、正式组织的基本要素以及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的一个体系。他认为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形式的组织,从公司的各个部门或子系统直到由许多系统组成的整个社会。不管哪一级的系统,全都包含着三种普遍的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沟通。

1.协作的意愿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许多具有社会心理需求的个人组成的,如果组织中的个人都不愿意相互协作,那么组织的目标就无法完成。

好的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要克制自己,交出自己的控制权、个人行为和非个人化等。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将不同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活动。例如,作为工厂的一名工人,就必须按时上班,严格按照工厂机器操作运转的规律进行,遵守工厂的各项制度,使个人行为变得非个人化。大多数时候,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是不同的,同一个人不同时候的协作意愿的强度也是不同的,个人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协作意愿。

那么,为什么很多组织还能正常运转呢?

那是因为个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牺牲,能使组织的目标得到实现,从而会有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不会有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他就可能不愿意做出努力和牺牲。

因此,巴纳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关系式:诱因≥贡献。

所谓诱因是指组织给成员个人的报酬,这种报酬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所谓贡献是指个人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由于诱因和牺牲的尺度通常是由个人主观决定的,不是由客观决定的。因此,组织满足这些诱因也是有点困难的。有的人看重金钱,有的人则看中地位,有的人侧重于自我目标的实现,对于不同的人,组织要给予不同的激励。

2.共同的目标

可以说,协作的意愿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是发展不起来的。如果组织成员不了解组织要求他们做什么,做成功以后他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就不可能诱导出协作的意愿来。

对组织成员个人来说,组织的目标不一定是一种“个人”目的,但必须使他们看到这种共同目标对整个组织所具有的意义。组织动机和个人动机是不同的,而个人之所以为组织做出贡献,并不是因为组织动机就是他们的个人动机,而是因为他们感到,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个人目标,并获得相应的满足。

巴纳德认为只有当组织给个人的报酬大于或等于个人为组织做出的贡献时,个人才可能愿意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个人的努力和贡献。在管理中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的思想,被认为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

巴纳德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共同目标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并指出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矛盾。

巴纳德强调指出,组织目标是整个组织存在的灵魂,也是组织奋斗的方向。但是组织的共同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随着组织规模的变化、人员的变化、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而随时调整。组织目标制定的好坏对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的作用也非常大。

巴纳德认为在制定组织目标时,应具备综合性、总体性、清晰性、可分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确定组织目标时应遵循灵活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可能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3.信息沟通

作为第三要素,它使前两个要素得以动态地结合。个人协作意愿和组织共同目标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联系和统一起来,内部信息交流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

巴纳德规定了信息沟通的一些“原则”:

信息交流的渠道要为组织成员明确了解。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明确的、正式的信息交流渠道,即每一个成员必须向某个人作报告或从属于某人。信息交流的渠道必须尽可能地直接和简捷。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有正式和非正式、书面与口头等不同的方式。很多情况下,信息往往要经过若干环节才能到达最终需要者手中,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可能会产生信息的失真和误导。管理者必须采用各种手段纠正信息失真,譬如让信息表达的清楚明了、缩短信息传递路线、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等。

巴纳德也非常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非正式组织即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一部分,并且不与管辖它的有关的人员相互作用。非正式组织没有正式的结构,成员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常常不能自觉地意识到共同的目的,而是通过同工作有关的接触或者是共同的兴趣爱好产生的,并因而确立了一定的习惯和规范。非正式组织常常为正式组织创造条件,反之亦然。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也能是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那么这个管理是非常成功的。

巴纳德发现,非正式组织起着三种作用:

1.信息交流。

2.通过对协作意愿的调节,维持正式组织内部的团结。

3.维护个人品德和自尊。这些职能是普遍存在的,能使正式组织更有效率,并提高正式组织的效力,使非正式组织成为正式组织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于经理人的职能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巴纳德的核心贡献是关于经理人员的职能的论述。他提出了经理人员需具有三项基本职能,分别是:

1.建立和维持信息交流系统

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的复杂性使得有必要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系统。这是因为组织中的各个部分和要素必须联结为一个整体,共同的目标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让组织的成员都接受,使活动的进展维持正常的顺序,这些要求离开信息交流系统是不能很好地实现的。即使有沟通渠道,也应该是方便和直接的。

这样的信息系统也就是经理人员组织。经理人员组织的建立包含确定经理人员的职务,以及找到合适的人来担任这些职务,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这样的经理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素质,他们要善于领会组织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组织中的各个部分协调地工作,这是经理人员最重要的品质;他们还必须领会到与组织有关的整个形势和组织所承担的责任,他们要忠于组织,要有勇气、有判断力,受到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由此可见,建立一个这样的信息系统是需要技巧的。

2.获取必要的服务

这项职能主要指的是以下内容:招募和选拔能力最好的、做出贡献并协调地进行工作的人员;采用巴纳德所说的维持组织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比如说士气的维持,诱因的维持,监督、监察、控制等的维持,通过这么多的维持,来保持组织系统的生命力。如果这些因素维持得不好的话,对组织的正常运转非常不利。

3.提出和制定目标

巴纳德认为,规定组织的目标职能由单个经理人员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样即使制定出来也是不会被成员所接受的,只有被接受的才能实现。

组织的整体目标要由各个部门的单独的具体的目标来整合,这其实就是把组织的权力交给各个部门,让所有的部门都接受组织的目标,相互联系起来协调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其实是“目标管理”思想的萌芽。

上面列出了经理人员的三项职能,显然这些职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组织的组成要素。与其说这是一种科学,倒不如说这是一种艺术,他们不仅要决定各个部门采取的措施,还要从整体上来领会和平衡,来合理安排,在做一项决定时,要综合考虑对多个部门的影响,考虑到决定的好处,也要考虑到它的坏处。所以高层的经理们要有整体的系统的观念,要在各个部门的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

关于经理人员的权威

巴纳德除了研究经理职能的理论外,还深入研究了经理人员的权威问题。以往的权威概念是建立在某种等级序列或组织地位基础之上的。巴纳德则强调权威由作为下级的个人来决定,给予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解释。如果经理人员的指示得到执行,则执行人身上就体现了权威的建立,如果没有执行则说明他否定了这种权威。巴纳德提出了一个“无差别区”的概念来解释一个组织怎么才能够在这种独特的权威概念下进行工作。在这个无差别区中,每个人不允许提出有关权威的问题而必须接受命令。这个无差别区可大可小,这取决于组织对个人提供的诱因超过其负担或牺牲的程度。

“地位权威”指的是,命令之所以被接受就因为上级具有权威,而不管上级的个人能力如何;在另一种情况下,命令之所以被接受是由于下级对某个人的个人能力的尊重和信任,而并不是因为他的级别或地位,巴纳德把这叫做“领袖权威”。当地位权威与领袖权威结合在一起时,无差别区就无比的宽广。

巴纳德反复强调使个人参加协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符合以下四项条件时个人才会认为上级的命令是有权威并可以接受的:

1.个人能够并确实理解所传达的命令。

2.他们认为这个命令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

3.他们认为从整体说来这个命令同他们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

4.他们在精神上和体力上能遵守这个命令。

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是领导,有的人在员工中的威信很高,他颁布的命令下属会很尽心地去完成;有的领导则不然,员工们虽然在表面上不敢说什么,但背后却不执行他的指令。

这样的差别就是由权威造成的。权威高的领导者员工从内心佩服他,愿意为他工作,没有权威的领导者,员工则背离他,对他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领导者要懂得建立权威的原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发布无法执行或者不能执行的命令,这样做只会削弱权威,影响员工的士气。当有些命令难以执行却又必须发布时,领导人员要给予必要的教育和解释,采用一些积极的激励措施,确保命令得到执行。

巴纳德认为,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包括四项内容:

1.制定行动目标。即依据组织的宗旨或任务制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在制定目标以前,他应该集思广益,善于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但是,一旦目标确定以后,就应该坚决实现。

2.发挥组织领导能力。技术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应该注意发挥组织领导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

3.善于应用组织机构。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是协调组织中的各项活动,而不是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或专业工作。

4.积极发挥全体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领导者的成绩主要不是表现在他个人干了多少,而是表现在能否把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一个人被提升为管理者时,他的权力就具有了,但权威的建立,还是要靠他们自己。

首先,他们要具有领导者的基本的品质。巴纳德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

1.体力。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活力和坚持力。这当然要有一定的身体健康为基础,但两者不能等同起来。主要还在于领导者精神和心理上的品质。领导者有了高度的活力和坚持力,才能承担繁重的领导工作,取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表现出吸引群众的个人魅力。

2.决断力。做决策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能,做决策必须看准时机,当机立断,不能犹豫不决,耽误时机,而且决策还要正确。

3.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领导者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同人打交道。这首先就需要了解人,理解对方的思想、心理和需求,这样才能做好说服工作,使人愿意参加组织并发挥积极性。他们要善于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善于上下沟通。

4.高度的责任心。领导者的权力很大,职责也很重,这些都要求领导者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正确地使用权力,圆满地完成职责。

同类推荐
  • 巅峰造诣的科学家(2)

    巅峰造诣的科学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画坛大隐李琼久

    画坛大隐李琼久

    中国画史自隋、唐至宋、元,历代大师巨擘辈出,到明、清却每况愈下。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批判自审中,苦苦探索、寻找出路,创新浪潮袭来,终于为中国画的复兴带来历史机遇,但“穷途末路论”、“笔墨等于零论”等的出炉,又似乎宣告了中国画百年改革的失败。然而请记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个单薄而巨大的身影从蜀地走来,以他的奇才演绎的峨眉神话,一夜间震动了巴山蜀水,尔后名震京师,享誉大江南北,以他的杰出才华表明了中国画生生不息,与时俱新,可以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样一个事实,像一块磁铁般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 杜鲁门传

    杜鲁门传

    本书共分九章,包括:拓荒者的后代、开始从政、“意外的总统”、和平时期的总统、与苏联较量、反败为胜、内外交困、最后的努力等。
  • 达尔文 爱迪生(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达尔文 爱迪生(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达尔文 爱迪生》对达尔文、爱迪生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鲁迅读书记

    鲁迅读书记

    这是一部具有新视野的人物特色大传,作品通过跋涉在传统文化书山、放舟于西方近代学海、沐浴自然科学之光等华彩乐章,充分展示了鲁迅读书治学的三大板块,给人以去天盈尺欲泊无涯之感,通过对传主读书目的,态度及其方法的精审条陈,读者从中获致深刻肯綮与良多教益,而有关传主之盘桓书肆、披沙简金雅事趣写,则将一代传人行藏,万种书缘风情染得相当丰饶与葱茏。本书作者可谓将其有关积累扫数捐出,而心境笃读在致,笔墨平朴不奢,琢华夏之璞,写五岳之势,于是,鲁迅白一个新的切面向我们走来,剑锋般的人生态度,色正芒寒,巨轮似的求索之路,履深载厚。
热门推荐
  • 世界名人经典演讲词(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世界名人经典演讲词(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名人经典演讲词》无论从题材还是形式、风格上,都比较典型多样,同时贴近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突出了“快乐阅读”和“精品读物”的主题,但是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使读者快乐之余还能够从文字中体验到名家的人生感悟。
  • 千古奇闻

    千古奇闻

    中国历史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在宇宙之中奔涌流淌了五千年。在这五千年之中,我们的先贤圣祖演绎了难以计数的故事。这些故事浩如烟海,我们在史书中看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中国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国度,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神话,到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建,到秦始皇万里长城的峻工,这国人创造的所有奇迹都令世人击节赞叹。中国人善于创造奇迹,中国奇迹曾出不穷。有奇迹必有奇闻。千百年来,中国的奇闻逸事不胜枚举,而本书中所述奇闻则是人们闻所未闻的。因为这些奇闻是笔者从乡野淘来的,每一个故事都带着泥土的气息,这是最原始的故事,任何一部史书都未曾收录。
  • 桃园农场主

    桃园农场主

    陈虎这人没多大的愿望,就希望能带领乡亲们好好的过日子,最好娶俩三个老婆,生一堆小孩,逍遥自在。但天公不作美,小小的村子却成了风起云涌的中心“小虎哥,那个仙子高手又嚷嚷着要来杀你了?”一个同村的小弟惊慌的喊道。“嗯?她那屁股还没被我打够吗?”陈虎无奈道。“虎哥,昨天和你一起睡的美女大老板,要过来提亲了!”“不见!”陈虎耸了耸肩。“虎哥,你说的那个校花,刚给村里来了电话,说要你对她负责!““……”陈虎一声轻叹:“妈的,老子的女人缘有点好过头了吧……”
  • 一代尸仙

    一代尸仙

    僵尸不可怕,就怕僵尸有文化!穿越成僵尸的杨奇,僵尸炼体,人类修魂,得天独厚的条件,杨奇双法同修,踏上无尽星域的巅峰,决战域外天魔,万法归一,成就一代尸仙!
  • 末日之百年之后

    末日之百年之后

    百年之后,冥界会是怎样?步凡不知道,因为他还没死,即使他已经100多岁了,他却依旧年轻。忘了说了,他不是吸血鬼,他只是单纯的死不了,老不了……百年之后,他见证了这个世界的改变、毁灭以及新生……这不是一本纯粹的末日小说,这是虚拟世界、末日危机、魔幻世界三部曲
  • 问道修仙之凡尘

    问道修仙之凡尘

    情,非一字,而是一生牵挂,引动思绪。纵使修至仙境,我心依旧,陪你海角天涯。浮华尘世中,是否有那么一个牵引你思绪的人,她是否还在你身边?曾那样刻骨铭心的爱恋,也许都化作一团灰,飘散风中。
  • 火影之重生佐井

    火影之重生佐井

    主角重生成为佐井,因此会有一个全新的佐井跟木叶小强接触。
  • 吞噬千界

    吞噬千界

    神不容我,我便嗜神。人不容我,我便屠人。魔不容我,我便屠魔,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 神医狂妃之天才驭兽师

    神医狂妃之天才驭兽师

    呐呐,一个是黑暗王者,一个是傲娇帝王,他们的情愿难解难分,牵扯三世,两人将会怎样?敬请期待本作者更新...……
  • 搞笑杀手闹古代

    搞笑杀手闹古代

    身为一个杀手,是不可以有多余的感情,而她,不仅有多余的感情,还是一个超级大逗逼,让我们看一下她,是怎样闹古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