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时因为群雄割据,统一尚未完成,人人都有机会立功成事,若成封王封侯,开国立庙亦未可知。隋末虽然群雄并起,可每每有起义造反者而一呼百应者无疑皆是地方大员,一方诸侯,乃至后来隋炀帝杨广身边的大臣也造反起事,主要颤栗靠的都是这些府兵。
府兵平时从事农事,对所驻地具有很深的感情,他们的家眷都在驻地,他们既是当地生活的普通一员,同时又是朝廷倚重的保卫力量。不过这种状况慢慢地在改变。府兵能够得以存续最大的基础就是均田制,虽然还要担负皇帝加封给亲王大臣的食邑和朝廷本身的税收,但是尚有余粮,因此还能持续。可唐朝建国以来,经过战争,大量的财产被重新分配,作为战败者的许多人失去了土地和财产,而许多开国元勋则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还有金银。虽然国家安定了,但是因连年战事土地荒废了不少,肥沃的土地自然是胜利者的战利品,那些降卒只能在剩下的贫瘠的土地里选择,有的甚至连这样的地也分不到,所以只能去开垦荒地。
可开垦荒地哪有那么容易,虽然朝廷有些优惠政策,可每每开垦荒地还没等得到产出的实惠时,当初因借贷而带来的债务,往往迫使这些人不得不出卖新开垦的土地。这样的土地兼并一直在发生,许多人发现自己开垦荒地并不能使自己脱离贫困,反而使既得利益者坐收渔利,因此动力大减,渐渐都不开荒了,而是转做大地主的佃农。
可府兵还是一直在实行的,而且需要府兵自备武器,可很多府兵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无力承担这些重负了。
而另一方面,府兵主要集结他们长期生活的地方,如果版图不大,出征日期不长,这种制度既能保证生产,又能保存战斗力,是十分合适的,可唐朝统一了中国后,对外战争的需要府兵已经不能满足了。
这样一来就需要募兵,也就是职业军队。职业军队历来是皇家专利,谁人妄图拥兵自重,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唐以来,国内平定,而外敌主要是突厥,吐蕃,以及西域商路上的盗匪。这些敌人的侵害范围有限,虽然如果战败全国都会受影响,但是身在金陵的百姓无疑不会想去安息戍边的。因此朝廷的对策就是招募失去土地的流民,充当士兵作战,而那些远离战区或者已经成为当地贵族的世家可以不服兵役,而出钱帛,以负担军队的开支。
这样的政策无疑使府兵渐渐解体,而渐渐形成一些具有实力的军事集团,这些集团最开始都是由李唐王室所有,可玄武门之变的余音未消,亲王统兵往往比外戚更加危险,因此后来武氏取李氏而代之。这也是现在李家主朝政,武家主军政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