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那年,龚阳开始上学了,学校离家大概有一公里。哪儿的老师,一个姓李,李老师,是爸爸以前的学生;一个姓张,张老师,是爸爸以前当老师时的同事。学校也不大,只有三个教室,分五个年级。李老师教二、四年级,张老师教一、三、五年级,有时隔一两年互换一次。课程也不多,只有语文、数学两门科。其实在上学以前,在爸爸的指导下,龚阳已经把一年级的科程都学完了,再加上他聪明肯学、平时爸爸的辅导和老师的抬爱,所以在以后读书的过程中,他的成绩一直很好,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那时候,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莫大的荣幸,也是极大的光荣,尤其在农村,这样学生娃简直是人见人夸、人见人爱。慢慢地,龚阳受表扬的事在各村传开了。大伙都说,他以后一定是个大学生,因为方圆几十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所以人们对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刮目相待。
同村有一女孩,姓周,名叫若秀,比龚阳小一岁。她的人就像她名字一样,水灵灵的眼睛,白皙的皮肤,美丽的脸蛋,家里田里都很能干,这在农村可是标准的好闺女。但有一样,她不爱学习,成绩很差。村里人最爱拉家常、说东道西。龚阳的学习成绩好,是将来的大学苗子,若秀呢长得漂亮,这郎才女貌,将来若能走到一块儿,真是天合的一对,地造的一双。慢慢地,这样的话传了出去,当然也传到他们两家大人耳里。两家大人对此也比较重视,很感欣慰。双方对这未来的儿媳、女婿也都满意,甚至有时见面还互称“亲家”,甚是亲热。双方互相帮忙,经常往来,在外人眼里,他们真的将来要结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