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郑庄公平息内乱,只是他执政生涯中的其中一件大事。而事实上,郑庄公一直都拥有双重身份,其中一个身份是郑国的国君,而另一个身份则是周王室的卿士(相当于执政官,扮演着宰相的角色)。因为周平王在被拥立为天子和迁都的过程中,郑国出过大力,况且郑桓公因为救驾死于王事,因此郑国的国君很受周王室的器重和信任。但随着郑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张,这种曾经的友好就变成了一种威胁。周平王对郑国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于是找机会削弱郑庄的权力。他趁着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入朝处理政事的机会,把一些本应该属于郑庄公管理的事务交给虢公忌父去处理,想借此分庄公的权,并免掉他卿士的职位。郑庄公得知消息后非常不满,就赶到洛邑质问周平王,周平王比较畏惧势力强大的郑庄公,再三向郑庄公赔礼道歉,说没有这回事,但郑庄公仍然不依不饶。为了给郑庄公一个交代,周平王只好提出让次子姬狐到郑国去做人质。因为此举实在是有损周王室的尊严,于是大臣们又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姬忽也来洛邑做人质,而姬狐前往郑国,则用前去学习的名义。这就是发生在春秋初期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周王室实际上已经沦落到跟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步了,甚至还不如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但王室由于实力不济,对这一切也没有任何办法。
由于周平王的太子姬泄父早死,因此在郑国做人质的姬狐又被立为太子。周平王病死之时,姬狐回朝准备继位,但因哀伤过度,加上路途劳累,结果回朝之后就病死了。于是姬泄父的儿子姬林被拥立为周天子,是为周桓王。
周桓王即位后,也深知郑国名为周王朝的股肱,实为周王室的大患,如果不加以遏制,后果不堪设想。并且许多人将姬狐之死归咎于郑国,使周王室更加颜面无存,因此周桓王更加怨恨郑庄公,想要免掉郑庄公的卿士之位,经大臣劝谏,才采取较为稳妥的策略,先把郑庄公降为左卿士,实际上已经削夺了郑庄公的大部分权力。郑庄公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却采取了一些报复性措施,派祭仲带兵先后盗割了周王室温地、成周的谷子。周桓王非常生气,决定还以颜色,于是在三年后郑庄公前来朝见时,没有按常规性礼节接见他,既不宴请也不赏赐,倒让他拉了一车谷子回去了,说如果你国中缺粮,就把这些粮食拉回去备荒,再不要偷偷摸摸地割我的谷子好不好?着实让郑庄公大失颜面。周公见此情景,就劝周桓王说:“我们周室东迁,依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友好地对待郑国,以此鼓励后来的人,还怕人家不来,何况不以礼相待呢?郑国以后恐怕不来朝见了。”果不其然,郑庄公因为怨恨周桓王不礼遇自己,于是拿郑国的祊地(音崩,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西南)交换了鲁国的许田(靠近许昌一带的田地)。因为祊地距离鲁国很近,而许田距离郑国很近,郑而祊地离鲁国近。两家换了之后,管理起来都比较方便。
要说两个诸侯国换块地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其实不然,因为祊地是周王室赐给郑国,让郑国国君陪同周天子一齐祭祀泰山时专用的汤沐邑。而许田也是鲁国国君前来朝见周天子时专用的汤沐邑,这在礼法上不能随便调换的。但郑国却送给鲁国礼物,编了一套虚假说词,最终和鲁国换了,以示周王室已经没有能力巡狩管理这些地方。这种做法让周王室非常生气但却无可奈何。
过不多久,郑庄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出兵攻打宋国。为了师出有名,郑庄公宣称是奉了周王室的命令。对于郑庄公的行为,周桓王十分生气,下令免掉了郑庄公的左卿士之位,把国政全部交给虢公忌父处理,连个虚位都再不给郑庄公保留。同时,周桓王行使周天子的予夺封地之权,下令收回郑国控制的邬、刘(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南)、为(今孟津县北)、邗(今沁阳市西北)等京畿城邑,又把属于苏国(西周开国元勋苏忿生的封国)的温(今温县境)、原、郗、向、樊(都在今济源市境)、怀、显成(今武陟县境)、攒茅(今修武县北)、盟(今孟津县东)、阱(今沁阳市西)、聩(今获嘉县北)等12个城邑划给郑国。而划给郑国的这12个城邑,都在今黄河以北的河南省境内,和郑国隔着黄河,实际上处在卫、晋两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增加了郑国行政管理的难度,还增加了郑国与苏国、卫国、晋国三国之间的矛盾。许多人因此评价说,周桓王将会失去郑国的支持,他拿不属于自己的土地换给诸侯,诸侯不来朝见,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