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击败叛军之后,杀了武庚和管叔姬鲜,然后把蔡叔姬度流放到了边地,把霍叔姬处贬为了庶民。之后,周公率军乘胜东进,与齐国的姜尚相互策应,消灭了响应武庚叛乱的淮夷、奄国、蒲姑等五十多个小方国,把其中势力较大的奄国国君薄姑进行了异地安置,把周王朝的势力一直延伸到了海边。周公平定淮夷及东部地区,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东土被平定,各地诸侯都顺服,表示尊奉周王室。当时就连远在东北方的古少数民族息慎(也叫肃慎,今满族的祖先)也来朝拜祝贺。周成王特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一文,以示纪念。
当初周武王击败商纣,只是占领了商王朝的心脏部位,只到此时周公东征,周王朝才算是真正控制了原殷商的外围区域。这个时候的周朝,才真正从一个偏居于西方的小邦国扩展为一个势力范围东到大海、南到淮河、北至辽东的大国强国。
周公在东征期间,国内出现了祥瑞,封在晋国的唐叔虞在封国内发现了一株两个茎干上合生一穗的谷子(其实这是极其平常的,但在农耕文明时期,就显得意义非凡),于是把它献给了周成王。周成王命唐叔虞把谷穗献给了正在东土征战的周公,并作《馈禾》一文,以示把这株特殊的祥瑞谷穗馈赠给周公。周公收到这株谷穗之后,称赞天子的赏赐,并写下了《嘉禾》一文。周公得胜班师回朝,向周成王报告出征的经过,并写了一首名为《鸱鸮》的诗赠送给周成王(见于《诗经》)。这首诗的大意是一只母鸟飞回巢穴之时,发现自己的雏鸟被猫头鹰抓走,巢穴也被破坏,母鸟因而控诉猫头鹰的恶行。这首诗的寓意指向不明,有人认为这是周公借鸟自喻,那些外在的隐患就像猫头鹰一样威胁着周朝的政权和百姓,而自己就像那只勤劳的母鸟在维护周王朝并守护周国子民;也有人认为这是周公在借母鸟之口自我哀伤,担心自己外出期间自己的家人受到伤害。但不论如何,这首诗总表达了周公内心的一种不安全之感。周成王虽然不清楚周公赠送这首诗的真实用意,但也没敢责问周公。
早在周武王灭商之时,感觉到周朝的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偏西,不能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地区,他在登高远望商都,考察伊、洛流域之后,就萌发了要在全国的中心伊、洛流域重建都城的想法。但周武王刚刚提出这个设想,还没来得及着手实施,就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此时随着周公东征,在东方拓展了大片的疆土,周王朝统治重心的东移,便显得越发迫切。于是在这个时候,周公正式向周成王提出了营造东都洛邑的建议,并准备妥善地处置殷商贵族。
怎样处置剩余的殷商贵族,恐怕是周公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就一直考虑的事情。周公想起了周武王登高远望商都后的夙夜忧叹,想起了他夜不能寐的焦虑,更想起了他因此而身心交瘁猝然离世的怅恨。所以,必须要采取一个稳妥慎重的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后患,不再让殷商遗民成为周王朝执政的困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庚和三监发动叛乱,在一定程度上帮了周王室的大忙,否则,周公还真不容易找到这样一个恰如其分的借口,去处置那些殷商的遗民。于是周公决意把殷商旧都聚居的余民一分为三,分而治之。
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遗民之中很有势力的殷商贵族,他们在武庚战败之后,全都成了俘虏,周公决定把他们迁到新建的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公先是宣布要把他们迁到离朝歌很近的某个地方,绝处逢生的殷商贵族们一听非常高兴,表示都很拥护周公的决定。但是,周公却说,迁徙是大事,必须要占卜,看准备要迁过去的这个地方是否吉利。
当时有专门从事卜筮的官员叫太卜或卜师,所用的卜筮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蓍草的茎,叫筮,一种用甲骨,叫卜。通常情况下,所问的事情越重要,越要采用卜法,这叫做“筮轻龟重”或“筮短龟长”。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当时卜卦的原理。卜卦所用的甲骨最初用的是牛、羊等动物的骨头,后来因为牛、羊等动物的骨头过于粗大而改用龟甲。卜卦的时候,卜师拿火在龟甲的背面烧烤,随着温度的升高,龟甲的正面就会相应地出现裂纹,而太卜就依据裂纹出现的方向,来宣布占卜的吉凶。可是如果国君告诉太卜,或者说是周公告诉太卜,要是这一卦的卦象呈吉利状态,我就砍你的脑袋,那怎么办呢?好办,太卜就要控制好这个裂纹的方向,务必要让这一卦算得不吉利。怎么控制呢?在龟甲的背面钻小窝,引导火烧时可能出现裂纹的方向!比如到时候想让裂纹朝左边开,就在龟甲朝左的背面多钻窝,并把窝钻得深一些。到了占卜的时候,火一烧,朝左的背面因为被钻了深窝,龟甲变薄,在火烧之下立即裂了开来,这就达到了控制裂纹方向的目的。国君控制卜师,卜师控制裂纹,裂纹控制受卜者的信仰,通过这样的程序,最终达到由国君控制百姓的目的。这就是占卜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