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商汤已经完全消灭了周边忠于夏朝的小国,形成了对夏朝都城的战略包围。攻克夏都,似乎已是指日可待之事。但伊尹建议商汤不要贸然出兵攻夏,最好还是先试探一下再说。于是商汤按照伊尹的建议,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
夏桀大怒,命人召集九夷之兵,准备向商汤兴师问罪。东方的九夷自夏王姒槐时期臣服于夏朝以来,除了其中之一的畎夷在夏桀即位的第三年发动叛乱之外,其余的部落一直维持着和夏朝的宗藩关系。只是由于夏朝末期几任君主权威下降,加上夏桀胡作非为,九夷与夏朝的关系,实在上已经出现了裂痕。但此时夏桀调兵,九夷部落还是听从了夏桀的命令,筹备兵马粮草,准备向东进发。
消息传来,商汤非常吃惊,幸好听从了伊尹的劝说没有发动对夏的战争,否则,九夷的兵马前来,商国陷于夏朝和九夷的两面夹击之中,可真是分身乏术。
商汤见夏桀可还以调动九夷的兵马,知道攻夏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赶快派人带着重礼向夏桀请罪,并迅速补进了贡品,声称由于相关官员失职,未能及时进贡请夏王恕罪。夏桀收到商国的贡品,又见商使携带重礼,言辞十分卑下,于是转怒为喜,下令退了九夷之师。
第二年,到了进贡的时间,商国又没有给夏朝进贡。夏桀非常生气,觉得商国不讲信用,在戏弄他,决定给商汤一个教训,于是再次下令征调九夷之兵,准备攻打商国。但这一次,意外发生了,九夷部落拒绝接受调遣,不仅拒绝接受调遣,而且带头叛离夏朝。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慎之又慎的事情,又不是开玩笑,想调就调,想退就退,作为天下共主,怎么能如此轻率呢?九夷部落的首领们早就对夏桀颇有微词,之前只是囿于祖上的传统友谊而没有发作,对夏桀的横征暴敛也是一忍再忍,如今见夏桀反复无常,知道夏桀不会长久,所以纷纷脱离夏朝的统治。
此时的夏朝,不仅在政治上,在军事上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此时,伊尹也从洛水见妺喜回来,带来了好消息。妺喜告诉伊尹:夏桀做了一个梦,梦见西边出了一个太阳,东边出了一个太阳,两个太阳一起争斗,最终西边的那个太阳打胜了,东边的那个太阳打输了。西边的太阳,象征着商朝,东边的太阳,象征着夏朝。夏桀为此非常沮丧。妺喜还把夏朝的许多军事机密告诉了伊尹,什么地方驻有重军,什么地方防守薄弱等等,让伊尹他们进攻夏朝防守最薄弱的地方。
“两日相斗”和“九夷之师不起”的消息传到商都,商汤知道伐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立即召集各路诸侯会盟,部署对夏朝的军事行动,并在景亳举行誓师大会,宣告正式伐夏。
商汤手持战斧作了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讲话:你们大家过来,全都听我说。不是我个人敢兴兵作乱,而是因为夏桀犯下了很多的罪行。我也听你们大家说过,夏后氏有非常严重的罪行。我敬畏上天,不敢不匡正。现在夏桀有罪,上天命令我去消灭他。我听说你们有的人心怀抱怨不想去打这个仗,有的人问为什么要抛下田里的农活不干而去攻打夏桀,还有的人问夏桀有罪又能把他怎么样?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们,夏桀耗尽了夏国的民力,掠夺了夏国的财富。夏国的百姓都消极怠惰,怨恨不和,他们对夏桀痛恨至极,咒骂夏桀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都愿和你同归于尽。夏王的德行已经败坏到如此地步,如今我一定要前去讨伐他。你们跟随我前去征讨夏桀,我将重重地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绝对不会自食其言。如果你们不听从我的誓言,那我就重重地惩罚你们,不但要杀死你们,还要惩罚你们的妻子儿女,没有赦免。
令师记下了商汤的誓词,之后传令全军,这就是《汤誓》。商汤据此自我评价说:“我很勇武。”于是商汤又号称武王。
之后,商汤和伊尹、仲虺精选七十辆战车和六千步兵,联合其他诸侯国兵马,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夏都。夏桀猝不及防,怎么会想到东方的商军会出现在夏都的西面,他哪里知道这都是妺喜告诉伊尹的?仓促之下,夏桀命令夏都的军队起兵迎战。
双方的军队在原有娀国(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的原野中相遇,商汤联军斗志昂扬,但夏桀的军队却士气低落。夏军大败,夏桀带着残兵败将逃奔至鸣条,在鸣条拒守。商汤率兵在后紧追,在鸣条赶上了夏军。
在鸣条,当时赶上大雷雨天气,商军士气不减,英勇作战,夏军毫无斗志,再次被击败。夏桀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数百名亲兵向东逃往夏朝的一个方国三朡国(今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北)。三朡国见夏桀兵败前来,于是悉起举国之兵,保护夏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