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疏导了九条大河:
第一,把弱水疏导至合黎水(发源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合黎山),使弱水下游的水注入流沙(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嘎顺淖尔湖、苏泊淖尔湖);第二,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泛指南方的海);第三,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出发,到达龙门山,向南到华阴县(今陕西渭南市华阴县),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达盟津(今河南洛阳市孟津县,周武王曾在那里大会诸侯,举行著名的盟津之誓),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山(今河南鹤璧市浚县大伾山,又叫东山)。转而向北经过绛水(这一条绛水并不是现今的汾河二级支流、源出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并在临汾市侯马市南注入浍水的绛水,而是发源于今山西长治市屯留县,流经河北邢台市,当时与漳河、滹沱河并流入海的一条河流,也有人认为就是现今的浊漳河),到大陆泽(今河北邢台市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指黄河入海处的一段河流,以逆向迎受海潮而得名),最后流入大海;第四,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即今漾家河,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汉水的上游支流),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流就是苍浪水(古水名,汉水支流,在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一带。屈原的《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句),经过三澨水(澨,音誓,水名,在今湖北省天门市南,流经湖北孝感市汉川市入汉水),流入大别山,向南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分为三条江向东进入震泽,继续向东就是北江(古水名,指今长江下游),流入大海;第五,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四川沱江),再往东到达醴水(醴,音里,即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古地域名,指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青阳等地间以九华山为主体的沿江丘陵地带),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古水名,指今鄱阳湖以东长江一段的别称),最后流入大海;第六,疏导沇水(指古济水的上游,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以上为沇水,以下为济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水溢出后成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古地名,今山东荷泽市定陶县西北,因舜在那里制作陶器而得名)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荷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大海;第七,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第八,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第九,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经过整整13年的治理,禹治水终获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害,九州归于一统,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全国各地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见了。禹建立了如此重大的功绩,因此普天之下的百姓都非常感激他,于是尊敬地把他称之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这就是大禹这个名字的由来。
毋庸置疑的是,在那一个时期,世界上确实发生了一场很大的洪水。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以致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而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传说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不仅仅我国的历史中有发洪水的记载,世界各地比如印第安区、地中海区、印度地区、东南亚地区等都有关于洪水的神话故事,著名的如诺亚方舟的故事。而与诺亚方舟等故事不同的是,我国的大禹治水,更多地体现了人类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不再依靠神或是天帝的指示、帮助,并且不是被动地躲避,而是主动地治理,主动地去征服自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在同一时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更高的高度。从这一点上看来,禹,确实无愧于“大禹”这个称号!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一部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奇书也诞生了,这部奇书就是《山海经》。《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有《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5篇。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中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还有许多今人闻所未闻的上古时期神兽,这些神兽具有非常神奇的本领,看后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该书丰富的想像力、巨大的想像空间、丰富的神话思维和神话传说素材,对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形成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屈原、老子、庄子等人应该都读过《山海经》,他们从中受益匪浅,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文章。另据推测:秦始皇、吕不韦及其门客也读过《山海经》,因为秦始皇对海外求仙笃信不疑,而《吕氏春秋》则记述有许多《山海经》的内容,屈原的《天问》中有大量与《山海经》相同的内容,他的其它文章也有与《山海经》相同的记述等等。
现代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也并非一人,其中4卷为后人增补作品,而它最初的撰写人,则被认为有可能是大禹、伯益、夷坚,而最有可能的则是伯益。西汉的刘歆、东汉的王充及赵晔认为,大禹在带领伯益治水的过程中,海内山川可说是无所不至,所以他们就把一路的见闻记录了下来,并用夸张而荒诞的笔触,写成了这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山海经》。
《山海经》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在国际汉学界很受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也就是不敢评论;而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认为是巫术和方士之书。现今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现今人们所看到的《山海经》,经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编校,得以流传至今。